郭雅智
【摘 要】賈樟柯,著名導演,山西汾陽人,是我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在國外也有很高的認可度,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賈樟柯作為中國大陸活躍的導演、編劇、演員,在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中充當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他二十余年的電影創造生涯中,創作了數部影片。雖然作品沒有那么高產,但是作品深刻、理性,飽含強烈的社會意識,制作嚴謹、表達犀利。不僅是導演,他還是中國著名編劇、制片人、演員、商人、作家,有著多重身份,出版書籍《賈想1996-2008》,致力于中國的電影行業。賈樟柯導演專注與時代同行,深入貼近人民群眾,用鏡頭表達話語權,他的鏡頭永遠都對準現代都市的普通人,是那些被動的、權利體系之外的人。電影《江湖兒女》中講述了橫跨17年的愛戀糾葛,從相愛到背叛,從分離又到重逢的經過,也表現了江湖的陰險與正直,以及兒女情長與江湖大義。
【關鍵詞】賈樟柯;電影風格;《江湖兒女》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3-0146-02
一、紀實風格的表現
紀實風格是賈樟柯最具有辨識度的影視風格,手持攝影機,原聲同步,原生態的場景使得賈樟柯的影片更顯真實。電影《江湖兒女》中經常可以看到為時幾分鐘的長鏡頭,有時候鏡頭會落在主人公身上,有時又會將鏡頭轉到景物身上,進行長時間的留白,這就給了觀眾充分思考的時間,而不是像蒙太奇的強制性給予,由導演事先剪輯好的影片,長鏡頭是悠長的,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江湖兒女》屬于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關注社會現實,注重人文風格,有很強的現實主義氣氛,影片紀實風格強烈,在中國大陸影片中獨具一格。通過實景拍攝,使故事更加真實,且《江湖兒女》中光的使用,不使用人工打光,而是用自然光,使得影像看起來更加真實,還原真實場景。
賈樟柯不喜歡戲劇化的情節,他更加傾向于普通人的視角,賈樟柯的影片基本上沒有很強的敘事線,像是白開水一樣的記錄,平淡悠長,大型的沖突很少見,不強調敘事,且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情,長鏡頭居多,不經過剪輯,讓觀眾如實地觀看事情發生的全過程,忽略戲劇化煽情方式,去故事化,淡化情節,將要表達的主題順暢地顯現出來,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緒波動,情節發展緩慢,起伏小。“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逝中,感覺每個平淡的生命的喜悅和沉重”,賈樟柯如是說。
在賈樟柯的影片中,并非全是職業演員的身影,經常會啟用非職業演員,這些非職業演員有著各異的經歷與相貌,表演沒有專門的門路,真實而緩和,沒有刻意的表演成分,且沒有專門的化妝師化妝,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與現在的大制作電影有很大的不同。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演員表達的內涵與職業演員是不同的,這也與導演專注于真實的表現有關,非職業演員可以表達出普通人民群眾的真實狀態,這也是賈樟柯與其他導演的不同之處。《江湖兒女》中的民工、路人乃至有臺詞的配角,基本上都是非職業演員,地地道道的山西話,看電影仿佛像看平常的生活那般真實。
二、聲音的紀實感
從賈樟柯的數部影片可以看出,故事主人公基本不使用普通話,使用方言居多,方言的使用,可以拉近觀眾與影片的距離,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沉淀著各種歷史的記憶,倍感親切。方言的反復出現,也表現了導演以一種普通人的視角表達出影片的主題。影片《江湖兒女》中巧巧說著山西大同話,塑造人物時更加有血有肉,拉近了觀眾與影片的距離,因為方言的加持,斌哥的人物形象構建也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像是地地道道的本地黑幫,人物透露出一種不羈的味道。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全部使用山西方言,《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中也是把山西方言、四川方言以及不怎么標準的普通話相互穿插,這也是紀錄片中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影片《世界》中有山西方言、溫州方言,還有普通話以及俄語的使用。
電影《江湖兒女》中,音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渲染方式,且都是現成的歌曲。影片所配的音樂都是符合影片故事所處的時代的流行潮流的,用音樂參與敘事。《江湖兒女》中歌曲《YMCA》出現多次。在賈樟柯的影片中,有很多與電影故事所處的時代相貼合的流行歌曲,都是有代表性的歌曲,歌聲一響起,我們就可以回到那個年代,他大都選取標志性的歌曲,我們從老歌里似乎獲取了某種認同,一下子進入了環境氛圍。這樣可以使觀眾更加有共情心理,觀影體驗更佳,且一部分觀眾也更加喜歡這種老式迪斯科風格。這也是賈樟柯的影片特色之一,加入多種當時的流行音樂,更加符合當時的流行趨勢。
賈樟柯的影片中多處滲透著環境音,如火車的轟鳴聲、市場中叫賣的嘈雜聲,環境的聲音可以再現生活的原貌,毫無修飾的聲音更顯真實,獲得了很強的現場感,也強調了一種細節性,這些音響被用來刻畫人物細節,與生活息息相關。賈樟柯的影片中,環境音響是必不可少的表達方式,也體現了紀錄片的寫實手法,他通過聲音的美學方式去展示影片的張力。
在不斷地對他的電影進行橫縱向對比時,我們會發現,他的電影不斷地回歸他的家鄉,他迷戀流行音樂和迪廳,《江湖兒女》中就有大量的迪廳和迪斯科音樂的出現,這可以使他的作品的特點更加突出。還有他的電影中反復出現的標志性符號,如站臺、摩托車、熙熙攘攘的人群等,在《江湖兒女》這部影片中也是反復地出現,如巧巧和斌哥乘坐的老式汽車、來來往往的群眾、大眾熟悉的菜市場。所以,他的電影具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也是不同于第五代導演的主要方面。賈樟柯擅長以鮮明的紀實影像關注現世中的人,通過對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解構,呈現出深切的人文關懷,又借此關照生命的路徑,他試圖用自己手中的攝影機去打造屬于自己的故事,記錄每個老城背后的故事。
三、社會底層人物的塑造
《江湖兒女》中,影片的角色大都設定為黑幫、罪犯一類。賈樟柯力求捕捉他們身上的人性之光,他對邊緣化人物的描寫,也表達了他的人文關懷,作品往往表現現實的無奈。賈樟柯導演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流浪于城市邊緣的,理想與現實給人巨大的反差,作品大都表現普通人的生活,不搞大敘事,影片往往表現社會底層人士與生活之間的矛盾。那些影片中的人物并沒有被美化,他真實地記錄了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人民的真實狀態,細致地刻畫人物的心理、動作。通過觀看賈樟柯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是毫不掩飾的社會真實以及底層人民的真實困境和無奈,現實感更強。
且在《江湖兒女》中,導演謳歌了女性角色。影片剛剛開始,巧巧是陪伴男友闖蕩江湖的陪襯品,但是最后卻成了階下囚。而出獄后,她發現斌斌早已不是以前那個人,自己一無所有,最后決定回山西,做自己。所以,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導演對于女性角色的拔高,塑造了一個有情有義、堅強勇敢的女性角色,不再是男性的附庸品。女性角色的轉型,也讓我們反思了當下社會的趨勢,對于女性角色的刻畫也更加深入。
賈樟柯的作品思考著這個社會的現狀,他的電影關注著普通人民的生活,這在當今電影行業很少見。宏大敘事已經大行其道,然而賈樟柯依然堅守本心,為社會底層發聲,所以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會有大量的人群,如《江湖兒女》里巧巧被盜取背包之后,在茫茫人海中漫無目的地走著,被擠上臺階。作品基本屬于現實主義題材,關注社會現實,注重人文風格,有很強的現實主義氛圍,影片紀實風格強烈,在中國大陸影片中獨具一格。
四、反敘事的結構方式
賈樟柯導演的作品敘事緩慢,沒有明確的線性因果關系,節奏舒緩,長鏡頭、固定鏡頭貫穿他影片的始終,他一直致力于觀察底層勞動人民,用長鏡頭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活。一般來說,電影都會有一條敘事線,利用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來構成情節線索,而賈樟柯就打破了這樣一種敘事線,用一種平淡的方式將生活娓娓道來。他的故事淡化了情節,弱化了戲劇性,他并不強制使用因果關系,只是用了真實的記錄手法。《江湖兒女》中也沒有較為清楚的敘事線,給人一種緩緩道來的感覺,不知道接下來的情節發展趨勢,觀眾也會更加的好奇,這種好奇心也會引領觀眾繼續觀看。
電影在有著商業性屬性的同時,還擁有藝術性屬性,商業性在電影中尤其重要,但是賈樟柯的電影中藝術成分居多,沒有運用過多的商業電影的敘事結構,敘事緩慢,沒有固定的情節,與商業電影形成巨大反差。其影片對中國影業有著巨大的啟示,對于紀實風格、長鏡頭、實景拍攝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
賈樟柯導演致力于展現普通人的生活常態,專注于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不搞宏大敘事,用最貼近人心的方式傳達價值觀念,如《江湖兒女》中表現的是小人物的關系,出獄后的巧巧一無所有,錢財被偷盜,沒有故友,無依無靠。他習慣用長鏡頭表達完整、客觀的效果。現實主義題材在中國的作品中不常見,如今大多都是商業性較強、線性因果關系較強的影片流行在市場上,在物欲橫流的市場中,賈樟柯的影片獨具一格地表現出現實主義風格,紀實性的表演以及長鏡頭、固定鏡頭的表達,可以使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收獲不一樣的審美感受。看賈樟柯的影片,可以思考人生意義以及當下中國的社會意義,從不同的角度看社會,滿足不同群體的訴求。
五、結語
《江湖兒女》這部影片的電影風格對于國內電影有著良好的借鑒意義,其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都不容小覷。這種類型的電影在國內獨樹一幟,雖然票房成績沒有商業片那么顯赫,但是成就不俗,將社會意義與人文涵養融入到了影片中。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中,他的鏡頭直逼生活現實,一鏡到底式地介入平民的生活。他真實地還原了時代的影像,也有珍貴的紀錄片式收藏價值,精準地將鏡頭指向最平凡的社會階層,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