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三真教學模式”是我校的辦學特色,以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應用研究成果”為思路,概括為以“真問題”為課堂開始、“真研究”為課堂主線、“真應用”為課堂反饋的三大環節推進課堂的教學模式。“真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環節,指學生圍繞“真問題”(以指向教學目標,學科活動,具有引領性的問題)開展的研究。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組織者、研究者、評價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小組合作致力于在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讓所有學生沖破思維牢籠,擺脫性格環境等其他因素影響。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變講堂為學堂,讓學生真正自主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使學生可以在自主開放的研究中自主汲取知識、形成能力,提升核心素養。本論文基于本人一大段時間的反復研究,和課題實驗課的開展。重點闡釋教師如何用小組合作模式促進“真研究”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小組合作;真研究;學生;教師
“三真教學模式”是我校的辦學特色,更加適應課改后的課堂,尤其在落實學生核心素養方面。以發現“提出問題,研究解決問題,應用研究成果”為思路,概括為以“真問題”為課堂開始、“真研究”為課堂主線、“真應用”為課堂反饋的三大環節推進課堂的教學模式。“真研究”是其中的重要環節,指學生圍繞“真問題”(以指向教學目標,學科活動,具有引領性的問題)開展的研究,其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僅僅是參與者,評價者。從而降低備課成本,取得高效益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執教力。
小組合作是一種自主互助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講授型課堂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歡迎。但隨著小組合作學習的進一步深入開展,不難發現學生慢慢失去了開始的好奇和興趣,出現了明顯的應付現象。表面看似熱鬧非凡,學生收效甚微,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包攬一切,學習能力差的當旁聽、成陪襯,學生的小組合作越來越流于形式。
經過一大段時間的反復研究,和課題實驗課的開展。我將教師如何用小組合作模式促進“真研究”的有效開展的一些經驗匯總整理如下。
一、合作中的科學分組是開展“真研究”的重要基礎
首先要注重科學劃分小組,一般是根據班級人數進行平均分配成若干小組。組內人員的搭配綜合考慮學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遵循“互補互助、協調和諧”的原則,盡量達到均衡分組。切不可為圖方便,進行就近分組。要注意要“上、中、下”三種學習情況結合;還要兼顧學生性格特點,比如,外向與內向型。一是有利于學習能力上的互補,以強帶弱,以優促弱;二是性格的相互影響,外向型在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合作參與的態度,可以影響內向型學生,逐漸使內向的學生也有表達和交流的愿望。還有的好處是有利于良好紀律的相保持;減少個別學生借合作討論學習之際,扎堆兒聊天、打鬧。
二、合作中的文化建設是落實“真研究”的有效保障
小組合作學習表面看似熱鬧非凡,但學生收效甚微,越來越流于形式。基礎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忽略了小組合作中應該展現出的合作文化,即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小組合作。
我們是在解決對自己來說有挑戰性問題的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或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這是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產生的基礎,即互助、互補、合作、共同進步的小組合作學習文化。而不是強者統治弱者,代替弱者發言;否則,我們的課堂又會陷入另一種尷尬局面,從教師“一言堂”,變成學習能力和成績強者“一言堂”。
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團隊合作的意識,這些文化內涵對于小組合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只有關注和尊重小組合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才能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顯的提升,綜合素質和組織能力得到鍛煉,課堂才能真正成為他們培植興趣提升能力的平臺。
三、合作中教師的問題引領是落實“真研究”的不竭動力
教師的問題引領是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有效開展“真研究”的關鍵。教師應該兼顧均衡分組后,組內不同的學情狀況,合理安排問題類型。這對小組合作能否真正進行互助、互補、合作的研究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真”,不虛偽、不流于形式、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
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提出的問題應該基于一個大的問題或任務,指向學科設計有效的活動,讓學生充全員參與,必要時可以給予學習路徑或要求提示,也可以由學生設計研究方案。把學習的責任和權利還給學生。小組內的每一位成員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大家才有不竭的進取動力,反之,則本來努力的同學,也會慢慢地失去進取心。
例如,語文課堂上,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局限于課文中的內容。學生需要快速閱讀,找到答案,組織語言與小組同學交流。這一類的問題導致學習能力較弱者有可能完不成閱讀任務,無法與小組同學交流。而有些合作學習是學生需要課下在家里搜集了一些資料、知識,有所準備,因此小組內首先發言的同學不一定是學習能力較強的那個,其他準備充分的同學都有可能成為最先發言的那一個,并且取得成功。
還有一種情況是教師提出的合作要求更加廣泛,已經跳出書本里單純的知識、概念,需要聯系生活實際。這時善于表達、生活經驗更豐富的孩子占有優勢,盡管這些學生是平時學習中比較落后的,在小組內經常被忽視,但這時候可能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因此他們積極參加策劃、組織表演。而此時,小組合作不再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做主導,給了學習能力較弱,卻積極參加合作研究的學生更多機會。
四、合作中教師對時間的調控是落實展“真研究”的有效手段
簡單的問題,小組合作時各小組很快就陸續討論結束。有些難度的問題,教師應該設置的時間范圍,激發學生能力,在規定時間內基本結束,進行有效互助學習。應用型問題和創造型問題,學生們可能會討論得意猶未盡,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些討論時間,效果可能會更好。
五、合作中教師的行為是落實“真研究”的積極向導
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的行為表現,對“真研究”的落實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化作用。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往往會駐足觀察或者是巡視各層次成員的表現;但最有效的是直接參與到各組中。此時教師不但給予小組語言的指導,甚至還有行為上的鼓勵。如豎起大拇指,輕拍學生的后背......來及時鼓勵和維持學生的合作熱情。這對于引導學生的合作行為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強化作用。
此外教師應及時有效地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評價語言要多維度,小結性評價,推進流程,系統化;激勵性評價,調控氣氛;引導性評價,引導學生方向表達方式。評價的手段要多樣化,可以有表揚、有鼓勵、有建議。評價方向要多元化,可以有紀律評價、學習討論中的發言、展示、作業等方面。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圍繞“真問題”開展的研究,教師以研究者、參與者、組織者、評價者的身份參與活動,教學相長。小組合作致力于在尊重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基礎上,讓所有學生沖破思維牢籠,擺脫性格環境等其他因素影響,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變講堂為學堂,讓學生真正自主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