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燕
摘? 要:科學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同類型資源整理出來的真理與一般規律所整理的科學資料,可以促使學生直接展開科學探究,使其自主經歷發現真理、探究分析、解決問題、歸納規律的整個過程,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因此,初中科學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展開生活實踐,穩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本文將從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遷移生活規律;組織生活實踐,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知識;借助生活工具,引導學生發散科學思維三個角度來分析初中科學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活動。
關鍵詞: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是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雖然講解的是豐富的科學規律,但是卻缺乏充足的科學證明與探究實踐活動,無法穩步提升學生的發明創新能力,難以促使學生實現全面進步,也削弱了科學科目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初中科學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活動,切實實現知行結合,引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遷移科學知識,從根本上改善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為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打基礎。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遷移生活規律
生活情境是通過一定的媒介與工具在科學課上還原生活現象,由此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教學策略,是實現生活化教學改革的基本策略,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因此,在組織生活化教學改革活動時,初中科學教師要積極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遷移生活經驗,從豐富的生活現象中提煉出客觀的科學規律,促使初中生及時積累有效的科學探究經驗。為此,初中科學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來展現直觀、形象的生活情境,切實突破時空限制,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活動。
就如在“聲音的發生和傳播”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在科學課上創設了生活情境。在備課時,筆者整理了豐富的音頻資料,包括下雨聲、刮風聲、海浪聲等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以及人類的呼喊聲、咀嚼聲、歡笑聲、說話聲等通過人類聲帶所發出的聲音,還有翻書聲、挪動椅子的聲音、打開開關等人造聲音。在科學課上,筆者就播放了這些音頻,讓學生聆聽了這些聲音資源,使其思考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途徑。為此,筆者還鼓勵學生捂住耳朵聆聽自己的聲音,對比常規的聲音,由此分析聲音產生變化的根本原因。如此,則可切實調動起初中生的思考意識,使其及時遷移生活經驗來分析聲音的發生與傳播問題,自主展開科學探究,分享生活經驗。如此,初中生就可以在科學課上將思考、聽講與探究活動結合起來,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做準備。
二、組織生活實踐,引導學生遷移所學知識
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活動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雖然組織起來十分簡便、快速,對教學環境與各類設施設備的要求較低,但是卻并不能很好地改善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影響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也影響了初中生的科學認知狀態。因此,初中科學教師要積極組織豐富的生活實踐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遷移科學理論,逐步優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能力,使其在實踐中發散思維,以便讓學生產生創新意識,使其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就如在“信息的獲取和利用”一課教學中,筆者就組織了一次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全面經歷信息的獲取、利用過程,學會用信息來解決個人問題。為此,筆者專門設計了科學實踐主題,即“調查現階段自然環境的狀況與優化策略”。然后,初中生便需以5人為一組,積極展開信息調查,充分利用現實資料來分析科學問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本班大多數小組都從線上、線下兩個途徑確定了獲取信息的途徑,充分利用了學校的圖書館、本地的書店與圖書館等線下信息調查平臺,還積極借助相應的網絡平臺整理了線上數據,分類整理了與生態環境現狀、優化策略有關的多元信息,確保學生在實踐中產生一定的環保認識。如此,各小組便要認真整理獲取、利用信息的有效方法,歸納數字化學習、實踐調查的一般步驟,由此撰寫實踐報告,規范實踐活動的操作程序與實現條件。之后,筆者就組織了豐富的實踐成果展示活動,鼓勵各小組分享實踐所得,以便進一步發散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其產生豐富的科學認識。在此過程中,筆者會分析各小組所整理的信息是否有效、完整,幫助各小組調整實踐結論。
三、借助生活工具,引導學生發散科學思維
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初中生需要利用多元的生活工具展開科學證明,需要由此獲取豐富的生活現象,讓學生真正實現學習進步。因此,初中科學教師要積極開發生活工具,讓學生利用生活實物來進行科學分析、科學發明,鼓勵學生變廢為寶、積極創新,逐步優化學生的科學思維結構,促使學生實現長遠發展。
就如在“地球儀和地圖”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本班學生自主利用生活實物制作地球儀,希望學生可以變廢為寶,努力發展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比如,有的學生利用一些廢舊布料設計了地球儀的表面,將其圍在球狀物體的表面之上,再利用一些軸承、鋁制的條狀物品完成了地球儀模型制作任務。還有的學生認真測量了學校、家之間的距離,各個經典的地標物,自主制作了相應的地圖,標注了比例尺、圖標等,還借助地圖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生活氛圍。如此,初中生就可以進一步內化本課知識,及時形成良好的方位感。再如,在“植物一生”一課教學中,筆者也鼓勵本班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植物,比如蔬菜、水果或者是一些綠植、花卉等,引導本班學生利用這些真實的植物來分析植物的一生發展過程,客觀分析植物的生長規律,由此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端正學生的科學態度。
總而言之,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組織豐富的生活化教學改革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將科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其及時實現學習進步,由此優化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積累豐富的問題解決經驗。因此,初中科學教師要借助豐富的生活資源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展開科學創新與積極思考,不斷優化科學課程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宋向明.淺談初中科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運用方法[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11):106.
[2]蔣穎瑾.以生活為“源”,妙“享”科學——淺談初中科學生活化教學[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8):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