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黨救
摘要:廣場舞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快速席卷全國,并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同時憑借著開放性、參與性等獨有的特點,成為了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群眾精神文化內涵,以及推動社區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基于此,本文圍繞廣場舞當前的發展現狀,著重分析了其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并提出了符合時代特色的廣場舞發展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廣場舞;群眾文化;作用
中圖分類號:J7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23-0255-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175
廣場舞作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一項娛樂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基層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支持。廣場舞不僅僅是文化創新的一種形式,同時也是我國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的直接體現,這恰好也是廣場舞風靡全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廣場舞興起的真正意義在于融入了我國各地的文化特色,引導人們去關注和挖掘傳統文化,進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廣場舞在群眾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
(一)有利于群眾文化生活的繁榮發展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廣場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得群眾的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作為一種親民的文化藝術形式,廣場舞不僅豐富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拓展了基層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方式,使得群眾的選擇更加多元。由于廣場舞具有多元化和自娛性的特點,而且也不受舞蹈功底、服飾、時間等因素的限制,與現代人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特性相符。此外,群眾在參與廣場舞的過程中,能夠增強社交能力,滿足自身對健身、娛樂以及交友等精神層面的需求,為新時期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元素①。
(二)有助于群眾文化建設的和諧發展
廣場舞的大范圍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群眾之間的距離,為其創造了頻繁的互動交流頻次,在學習和參與廣場舞的過程中彼此交流、關愛和溝通,不僅精神得到慰藉,同時也在無形中促進了廣大群眾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再加上廣場舞其本質就是服務和娛樂大眾,因此其表現形式也多是符合群眾喜好,在歌曲選擇以及舞蹈動作編排上更貼近生活氣息,與弘揚時代精神的主題完全契合,使得廣場舞蘊含著強勁的正能量。總之,廣場舞所具有的這些特點和優勢,恰好為正能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通過最基層、最普通的方式卻實現了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二、基于群眾文化層面的廣場舞發展建議
(一)完善場地管理和隊伍建設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廣場舞存在較大爭議。針對這一現象,文化館可以人群相對比較疏散的廣場,專門開辟一塊場地用于廣場舞的使用。總之,強化對廣場舞的約束和管理是極為有必要的,同時這也是廣場舞建設的必然條件。因此,建議政府部門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廣場舞團體的規制與教育,加大對健康廣場舞的宣傳力度,確保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開展廣場舞,通過提高廣場舞團體建設,來發揮出其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②。
(二)實現廣場舞的多元化
從群眾文化角度來看,廣場舞是一項全民運動,因此文化館必須要促進廣場舞的現代化與多元化,不僅要滿足中老年群體的參與需要,同時也應當滿足青少年和青年群體的健身與娛樂需求,讓廣場舞真正成為一項全民健身運動,進而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百花齊放。比如,文化館可以將廣場舞與體育運動結合起來,彰顯出廣場舞的時代性,讓更多青年人參與其中;或是將廣場舞與舞蹈競賽結合起來,吸引一些年輕女性的關注,同時也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或是舉辦廣場舞比賽,選拔出優秀的廣場舞團隊進行專業培養。
(三)增強廣場舞的文化屬性
在群眾文化建設過程中,廣場舞應隨著其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屬性,同時要避免活動流于形式。實踐表明,當前我國各地廣場舞開展存在很多問題,由于缺少較好的組織規劃,其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力不斷被削弱,爭搶場地等負面事件的發生也加劇了廣場舞對群眾文化建設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增強廣場舞的文化屬性,豐富廣場舞的文化內涵,從而來促進和拉動其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對此,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門應加強廣場舞建設的力度,擴大對優秀廣場舞組織的宣傳與表揚,并通過制度引導,強化廣場舞的文化屬性,以此來拉動廣場舞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正面影響。
三、結語
總而言之,廣場舞的發展使得我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內容更加生動,也受到很多人的喜好。在今后的發展中,廣場舞勢必會對群眾的精神文化以及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對此,文化館群文工作人員必須要重視廣場舞這一民間藝術,不斷創新廣場舞的形式,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從而來提高人們對群眾文化的了解,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能通過廣場舞增強體質,獲得強烈的幸福感,構建一個多彩的社區生活環境。
注釋:
①楊玉青.新形勢下廣場舞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J].大眾文藝,2020(03):15-16.
②周晶.廣場群眾舞蹈文化現象發展特征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9(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