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莉
摘要:在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和新時期高職英語課程面臨智慧教學“新常態”背景下,《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國際英語能力評測接軌,強調語言的應用,全方位評估個體英語水平,為英語教學評協同發展搭建橋梁,是未來英語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的重要依據和參照。該文基于《量表》,針對高職學生綜合認知能力中的聽力理解能力進行線上診斷,構建聽力理解能力分量表指標對應等級與英語應用能力水平A、B級銜接的具體診斷框架,為《量表》與高職學生英語聽力課堂的對接提供路徑。
關鍵詞:高職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線上診斷;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基金項目:陜西省中華職業教育社2020年職業教育課題前期成果:高職學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線上診斷研究—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課題編號:ZJS202014
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2019年項目階段性成果: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以英語課程為例 ?項目編號:19GY020
2018年6月,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正式發布的面向我國英語學習者的首個英語能力測評標準《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以下簡稱《量表》)作為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范正式實施,以解決目前英語考試種類繁多、標準各異,但難以比較,互不銜接等問題?!读勘怼穼⒂⒄Z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劃分為“基礎、提高和熟練”三個階段,九個等級,涉及86張能力表格,涵蓋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組構能力、語用能力、口譯能力和筆譯能力分技能。《量表》與國際英語能力評測接軌,強調語言的應用,全方位評估個體英語水平,為英語教學評協同發展搭建橋梁,是未來英語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的重要依據和參照。
一、設計背景
當前,關于《量表》的研究主要基于認知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或項目反應理論(IRT)等開展調查評估或分析應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量表》在高職英語教學評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了思路與經驗借鑒,但也可以看出:
一是,語言能力量表是對語言使用者在不同階段運用某種語言能力的一系列描述(韓寶成,2006),這種方式形成的量表體系并不具備診斷功能,無法細致、精確地評估個體不斷發展的語言能力水平。
二是,語言能力習得并發展于使用者的學習過程,所以課堂是診斷數據的可靠來源。但是,目前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高職學生聽力線上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綜合教學平臺不能滿足英語聽力多題型評測和數據分析;同時,缺乏依據聽力理解能力分量表標準,面向高職學生的適切的評測試題或教學文本案例,即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和素材來診斷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三是,聽力理解能力分量表在教學中的對接應用是如何深度實現的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入課堂,針對語言使用者進行廣泛細致的教學評測診斷才能達成。
二、診斷設計
(一)英語聽力理解能力自診問卷
基于英語聽力理解能力自我評價量表(表80),使用李克特量表設計自診問卷,獲得學生整體聽力理解能力和同一水平組個體差異的數據。
(二)英語聽力理解能力診斷框架
借助高教社iSmart平臺聽力測評功能,將英語應用能力水平考試A、B級分別對應聽力理解能力分量表四、三級,選取單句、短對話、長對話、短文填空或短文問答為診斷點,設計整合符合不同等級要求的診斷試題(做等級隱性標記),獲得學習數據;對照《量表》“聽力理解能力:理解口頭描述(表18)、理解口頭敘述(表19)、理解口頭說明(表20)、理解口頭指示(表21)、理解口頭論述(表22)、理解口頭互動(表23)”四級和三級,對應應用英語能力水平A級和B級,進行診斷質性描述,歸納同一水平組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新時期高職英語課程面臨智慧教學“新常態”,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語言能力,大膽探索教學應用模式。借助專業學習平臺的大數據評測功能,設計整合符合診斷要求的試題,獲得有效度和信度的診斷數據;英語應用能力水平考試A、B級對應聽力理解能力分量表四、三級,實現現有能力考核標準與量表的有效對接;同時,歸納同一水平組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進行質性描述,構建高職生英語聽力理解能力的線上診斷框架。課堂診斷將初步達成聽力理解能力分量表與水平考試的應用銜接,實現《量表》與教學的深度對接;實現課堂實時檢測學習效果,提高學習效能;培養學生科學合理的聽力學習策略,獲得聽力理解能力的歷時性多元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M].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考試中心, 2018
[2]莫兼學.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8(23)
[3]鐘鈴.《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高職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9(17)
[4]張燕燕.高職烹飪專業雙語教學目標設定及實現路徑--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J].河北職業教育.2019(03)
[5]范婷婷,曾用強.基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閱讀能力診斷模型研究[J].中國外語.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