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宋志超
【摘要】“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綜合教育理念,是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舉措,要求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引導青年學生進一步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有效方式,目的是在廣大團員青年中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式裝的馬克思主義者。如何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更好地與“課程思政建設”結合起來,探索積極有效的實施體系和有效方法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對高校在服務中育人、育人中服務的長效機制都有著重要的實踐價值。
【關鍵詞】課程思政 青馬工程 機制體系
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意義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旨在廣大青年中著力培養造就一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的馬克思主義者。通過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引導青年學生進一步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不懈地用社會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青年學生,通過教育培訓、理論研討和實踐鍛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形式和載體。
二、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
“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辦學應始終圍繞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實現中國夢想,使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為人才強國。當前,高校辦學面臨著變化了的國際國內環境、變化了的教育對象,面臨著各類思想觀念交鋒、多元思潮文化碰撞的挑戰,這既給高校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給高校發展帶來了沖擊。學生的思想是可變和可塑的,他們除了在學校中接受主流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外,還會受到社會各類非主流輿論和形形色色價值觀的影響。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更要做好學生思想引領和價值觀的塑造工作。高校力、學是分專業的,專業是建立在學科分類和課程開設的基礎上的,故而“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科的發展和專業的培養目標。各學科都承載著一定的精神塑造和價值觀教育職能,應通過“課程思政”,培養學生既具有個人的小德,也具有國家、社會的大德,樹立價值觀自信,確保高校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
三、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概況及培養模式
學院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作為共青團工作的重要品牌,通過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引導青年學生進一步學習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堅持不懈地用社會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青年學生,通過教育培訓、理論研討和實踐鍛煉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斷提高大學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使他們進一步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學院“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重點培養對象是學院的大學生骨干群體,包括學院品學兼優的各級各類學生干部、學生社團骨干、學生黨員和人黨積極分子、理論學習骨干及在學術科技、文化體育等方面成績突出的優秀學生。培養模式是從理論學習、實踐鍛煉、活動創辦、對外交流、課題研究、培養機制等六個方面,完善和有針對性的調整“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體系的課程設置,幫助大學生骨干學習和掌握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了解國情,認識社會,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理想信念。
四、如何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更好地納入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一)豐富理論課程類型,夯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理論基礎
由單一的思政課程知識講座拓展為多樣化的理論課程教學,增加專業建設的相關課程,把各院(系)特色“課程思政”暨第二課堂品牌建設項目納入理論課程學習,建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三類課堂即“思政課堂”、“專業素養課堂”、“社會知識課堂”教學體系。
組建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講師團、輔導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講師團、大學生骨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宣講團,開展“校園巡講、網絡巡講”理論教育活動,改變理論課程的機械化、灌輸化教學模式,探索引人入勝,境界高、接地氣、有真情、不說教的“化境,課堂,讓“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理論課堂成為有真情、有真心、有真知、有真招的思政教育課堂。
(二)拓展實踐鍛煉陣地,創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陣地建設
把主題團日活動、專業實踐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志愿服務實踐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基層團支部、各班級和專業方向上,擴大“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實踐鍛煉陣地。
以“新青年下鄉”活動為載體和依托,積極實施“三對接、三融入”的實踐對接模式,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踐鍛煉納入“新青年下鄉”當中去,把單一的理論課從校園搬到農村、從課堂搬到鄉間,讓高校學生在腳踩大地、扎根人民的鮮活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鍛煉出過硬本領,同時讓基層群眾得到實惠、基層陣地得到鞏固,真正實現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讓思政課堂真正成為有風景的課堂,創新的課堂,為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思政課提供重要遵循。
(三)注重活動創辦的內容,激發“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思政活力
由團委組織和策劃系列校園文化活動構建成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各院(系)三方共同聯動的組織培養模式。結合學院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擴展主題活動內容,組織和策劃符合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色的課程思政元素的相關活動形式和藝術表演,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在創辦活動中思想政治方面的專業素養和綜合才能。
結合各分院系專業特色創力相關主題活動,讓學生活動與專業知識相結合,讓“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機制更加的靈活、有活力,發揮青馬學員的專業技能水平,推進課程思政的專業特色。從而豐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提升校園文化主題活動的思政力量,建設培養的長效機制。
(四)組織針對性的對外交流,構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聯動機制
有效開展與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合作對接,把思政教師隊伍納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對外交流的范疇中來,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和素質拓展活動,提升思政教師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更好地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堅定理想信念,實現“課程思政”教師隊伍建設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共贏的良性互動。利用高校團學工作的聯動合作機制,創造性的組織“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參與校際交流活動,幫助他們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在交流學習過程中探索和發現“課程思政”教育的隱性基因,在提高對外交往能力的同時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互動與共贏。
(五)建立教學共促的課題研究模式,發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多元益助
充分發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講師團教師團隊力量,積極動員和引導教師和學員參與人文社科類、創新創業和競賽等的課題申報,將專業能力素養、綜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導有機統一起來,真正把“課程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學習和技能實踐的各個環節。
結合全國、省、市每年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和“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組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創新創業班組,深化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培養造就“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引導大學生主動參與國家創新教育戰略的發展建設,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讓學員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社會服務能力,建設高層次高水準的課程思政特色品牌。
(六)探索培養長效機制,保障“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培養質量
整合資源,聯合培養,建立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處、團委、各院(系)五級聯合培養機制,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作為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推優人黨工作;理論實踐,結合評分,實行考核制度,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團委、各院(系)進行綜合考評,并由講師團評定等次;融入激動政策,跟蹤培養。融入激勵機制;做好考核激勵是增強大學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院,促進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的專項檔案,記錄學生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員的所有學習和工作以及實踐情況,對學員進行標準量化考核,將之作為獎學金、優秀學生和優秀學生干部的評選內容,并在選拔推薦人黨積極分子、建黨對象等時,將之納入重要的考核內容。二是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講師團教師參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課程培養要求納入教師年度考核和評優評先評價中,提高教師主動性和積極性。融入價值引領;通過講師團老師對學員實踐的指導和服務,使學生感知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院學習的樂趣,凸顯他們的主體性,并促進學員們在實踐中得到多種能力的提高,同時通過各方面對他們的鼓勵和評價,使他們感知到為社會、為群眾服務所付出的價值,讓課程思政的輻射范圍更為廣闊。
五、兩者相結合路徑研究的實施意義及重要作用
《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其中在第一項措施“青年思想道德”中就包含了“青馬工程”相關內容和要求即:“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2018年共青團中央在《共青團2018年工作要點》中第一部分第四條也提出要求深化拓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分全國、省級省級以下三級實施,每年培養不少于20萬人。”這兩個重要的文件說明“青馬工程”品牌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如何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探索課程思政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更好的相結合的實施路徑,深人剖析高職院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養模式中理論課程模塊迫切面對的具體問題及成因,發揮“課程思政”和“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兩個載體的上下聯動和內外兼修,讓高校思政工作真正做到接地氣、有活力,更好地培養出一批敢擔當、有作為、有思想的青年群體,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創新性地提出多樣化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育人新模式,豐富和夯實課程思政和“青馬工程”的育人成效,實現資源共享和精準對接,構建高校的思想引領工作高層低就的格局,是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自信”,發揮“課程思政”全員、全課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和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主陣地作用的時代課題,也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王燁.探析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理論與實踐融合[J].現代交際,2016(07).
[2]張宇馳.基于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青馬工程”路徑探析[J].山西青年,2018(04).
[3]陳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0(02)。
[4]周利方,沈全.“課程思政”運行機制與途徑拓展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 (06).
基金項目:2019年度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相結合的路徑研究——以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S190102)。
作者簡介:張慧(1989-),女,浙江溫州人,碩士,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團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宋志超(1988-),男,河南原陽人,碩士,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招生京趕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