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王偉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標不在于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要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開展一系列具有啟發意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體驗、感悟,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的心理體驗,以達到實際地影響他們的認知中和行動、構建健全人格、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課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學習情境,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潤物細無聲地實現心理健康教學目標。
【關鍵詞】教學設計 學生主體 情境 自主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課是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主要陣地。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除了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外,心理健康素質至關重要。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青春期,一方面,他們追求獨立,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容易體驗到種種困惑與煩憂。他們不喜歡家長和老師的嘮叨與說教,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課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情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避免將心理課變為思想政治教育課。
以親情主題為例,在進行《父愛母愛親情進行時》這一節內容的教學時,我認真研究教材、學情,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教學活動,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深入體驗,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父愛母愛親情進行時》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材,時間安排為四個課時。我的設計理念基于以下三個方面:(一)心理健康課教學主要是對學生情緒的喚醒,注重學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進行體驗、感悟。心理課的課堂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碰撞,體驗在這里生成,感悟在這里自然形成。不要概念也不要原理,只要有心靈的成長。(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感恩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家庭在溝通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孩子們對父母的關愛似乎無動于衷。設計此次活動,旨在喚醒孩子們的心靈,滋潤他們的情感世界,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父母的愛,培養感恩意識。(三)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活動體驗激發學生情感升華。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在暢所欲言中感受真情,感悟事理;在不知不覺中扭動情感琴弦,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學對象是中職學校一年級或二年級學生,這些處于青春期的十六七歲的青少年,獨立意識逐漸增強,對父母的溝通方法、教育方法有了自已的評價。但是,心理的不成熟又導致他們看問題有失偏頗,從而引起了他們交往中的很多問題,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較逆反,抵觸老師說教,需要老師懷有一顆“同理心”,真正與他們在一起。教學內容方面: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去感受父母的愛,探索和父母相處之道,在生活中能理解父母,熱愛父母是本課的重點;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努力減少與父母的矛盾和沖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本次課程學習目標分為三個方面:(一)知識目標:了解代溝產生的原因,知道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方法。(二)能力目標: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正確方式,能有效、積極地與父母交流,能與父母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父母無微不至的愛,理解、尊重、關心父母。本次課程采用行動導向的理念和信息化手段,運用心理學的共情技術、繪畫技術、音樂療法、模仿法和團體活動技術,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體驗、自主交流的過程,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學生體驗,端正學生認識,開發學生潛能。設計思路:課前,通過應用軟件通訊伎術提前發布課前任務,提高學生認知自我和信息處理能力;課中,利用音頻、視頻、圖片、PPT等信息技術來展示教學內容,設計了一系列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把存在于學生內心的東西導引出來,變為學生的實際知識與行動力;課后,將學習內容與體驗內化于心,落實為實踐性活動,從而實現由“知”、“意”向“行”的改變,真正實現教學目標。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引入法、探究教學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體驗學習法、認知行為法等。
教學實施過程如下:
環節一:導入新課,帶動學生一起唱他們喜歡的歌曲:《剛好遇見你》:我們唱著時間的歌,才懂得相互擁抱到底是為了什么,因為我剛好遇見你,留下足跡才美麗……,通過音樂進行導人,假設情境,弓!導學生思考:“相遇是一場緣”,那么我們今生與父母有緣相遇,一起陪伴走過了十六七年的旅程,你還記得人生旅途中留下了哪些和父母在一起的足跡呢?
環節二:課堂活動,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分組,第二步,小組內交——第三步,鼓勵學生分享與父母之間的故事。教師要注重引導,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
環節三:體驗活動,請學生將A4紙按要求折成九格,在規定時間內分別畫出媽媽(或爸爸)為你做的九件事和你為媽媽(或爸爸)做的事,告訴學生盡量不使用文學,而是用圖畫表現事例,畫的好壞不重要。接下來,請學生說說自已畫中的故事,特別是父母最令你感動的事,以及你最令父母欣慰的事,教師要注意傾聽,共情,引導、控制活動進行。
環節四:自我剖析,許多青少年嘴上常掛著一句話“父母已經跟不上時代了,不能理解我們,也不了解現在的孩子”當你這樣說的時候,你可曾想過,你理解父母嗎?你又了解他們多少?請你依次回答下面的問題,看自已有幾道題答不上來,回答上來的答案,事后詢問父母是否正確。你對父母了解嗎?做完題后,你是什么感受?這個環節中,最好用白板或投影展示設計好的問題:1.父母的生日。2.父母最愛看的電視節目。3.父母最愛吃的水果。4.父母的愛好。5.父母最高興的事。6.父母最擔心的事。7.父母是怎樣認識的。8.父母童年的一些主要經歷,列出幾條。9.父母童年時玩過什么樣的玩具。10.父母童年時喜歡過年嗎?原因是什么?老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答題反省自已是不是對父母比較了解,一方面激起學生對父母感恩的心情,另一方面學著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
教學設計是一種創設學習經驗和學習環境的技術,很大程度上指導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同于其他科目,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不是為了傳授心理學知識,而是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解決學生心理發展中的沖突與矛盾,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和成長中學會認識自我、調整自我、發展自我,提高其心理素質,在活動設計方面,與傳統學科有很大的區別,應該更著重于學生的體會和實踐。心理課教師除了需要具有專業的心理知識、掌握一定心理輔導技術外,更要學會備課,特別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愛上心理課,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成為學生發展路上的引路人.成為學生發展心理健康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