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霞
摘 要:時下流行的“國學熱”已然成為當下教學的一種趨勢,且其越來越低齡化。其中誦讀則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方式,我國自古就重視經典誦讀,在兒童記憶力最佳的年齡段,誦讀經典名作或詩詞,對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如何將經典誦讀融入到現在的小學語文基礎教育中,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討。
關鍵詞:經典誦讀;語文教學;實施
引 言
我國傳統文化教育一直傳承經典誦讀的教學方法,而現行的基礎教育引用了大量的西方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的教育發展,很多教育專家開始倡導在小學階段應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大力推崇將中國文化經典著作加入小學語文課本作為誦讀材料。此舉將會有助于提高國民文化素養。本文闡述了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存在的意義和面臨的挑戰,同時對應提出一些實施舉措。
一、小學語文實施經典誦讀的研究意義
1、提升素質教育,同時利于學生智力發展。何為“經典誦讀”,就是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以誦讀的方式學習我國傳統文學經典著作,培養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人類的發展史中,便是通過背誦詩歌、史詩故事等來傳承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的。因此,經典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品德修養,教化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對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調動看、聽、說三方感官,促進了大腦的發育,鍛煉了記憶力,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啟迪智慧。
2、幫助積累學生的文學素材,豐富精神世界。當下的教學方法多采用西方教學的模式,更注重對語文知識和語文技巧的學習。而中國自古就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說法,傳統的誦讀教學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強化訓練,將完整的文本信息大量的輸入至學生,增強了學生閱讀的習慣以及嫻熟使用古代文字的能力。而對我國傳統經典著作的閱讀同樣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幫助學生從小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對其未來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大量的閱讀也幫助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知識與素材,對未來的寫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
3、豐富小學語文課本的教學資源,并影響學生的審美價值。內容豐富的教材給學生創造了充足的閱讀條件,語文課本中不同的文體,不同的題材都會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尤其在教材中添加了經典詩詞、古文等素材,使學生豐富了內涵,感受了美的存在,提升藝術價值。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中唐代駱賓王的《詠鵝》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三年級上冊中唐代杜牧的《山行》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等等類似的經典詩詞,學生在誦讀了之后,體會了其背后的深意,有助于提高文學修養以及欣賞的能力。
二、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實施中遇到的挑戰及策略
1、合理選擇誦讀材料,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教材肯定是教學的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材肯定是首選。在完成教材學習的基礎上,輔以課外讀物,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經典誦讀上,課本中大部分選取的誦讀題材為詩詞,相對簡單且經典,適宜小學生學習和背誦。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朗朗上口,簡單易懂。但詩詞背后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值得學習;還有五年級下冊中《紅樓春趣》是截取了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紅樓夢》中,寶玉、黛玉等在大觀園里放風箏的故事。老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同學們自己閱讀,然后將不懂得地方標注出來,老師再給解惑,于是再組織同學們一起討論,感受作者想表達的含義,以及作者的寫作手法。隨后老師在帶領同學一起誦讀,感受經典的文學之美。
同時,學校也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歷史背景、或者地方的歷史背景、名人等特色,開發教輔教材,將學校或當地的特色融入其中,使學生與古人之間建立一種跨時空的聯系,這樣學生會對學習產生更濃厚的興趣。老師再加以正確的引導,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建立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美,讓經典誦發揮其真正的做用。
2、改善教學環境,營造國學氛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順利開展經典誦讀的教學,學校也應同時為學生營造一種適合誦讀的教學環境。目前很多學校中到處可見的都是外國名人名言,卻鮮有我國古代的名人名言。而創建一個具有國學氛圍的校園文化,定義一個具有國學氣息的校訓也是必不可少的。
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朗讀比賽、演講比賽、讀書角等各項活動,激發小學生讀書的興趣,營造良好氛圍。利用多種手段提高宣傳力度,例如可以課間利用學校的廣播站多播放與國學文化相關的內容,逐步滲透國學經典的美,讓學生逐漸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3、選擇高效有益的誦讀方法,避免應試教育。因材施教,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誦讀是教育方法的一種,但是,如果一味的沿用古代的誦讀方法,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長時間機械式的復讀,并不會起到良好的閱讀效果。所以,為了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閱讀樂趣、激起對誦讀的興趣,老師應該通過各種閱讀方式進行教學,例如:自讀、默讀、領讀、齊讀、擊節讀、個讀、淘汰讀、創設情境引讀、配樂讀、配畫讀、表演讀、接龍讀等各種閱讀方法來增加閱讀的樂趣。例如人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猴王出世》一文選自《西游記》。老師在課上便可通過創設情境引讀法,帶領學生身臨其境的去了解這個故事,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文字將石猴出世描述的活靈活現的。
前文提到讀書需用眼睛看、耳朵聽、大聲說,多方感官同時使用,這樣用心記憶的東西才可長久。而對于小學生,他們處在記憶力最好的階段,因此背誦雖然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但很多學生的初衷是為了“應試”才去記憶的。并未產生心甘情愿、發自內心的想讀、想學習的意愿。因此,語文老師應該變換不同的方式帶領學生們對經典文章誦讀,讓課堂氣氛形成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自發的找書讀,才是誦讀這種教學方法的真正教育意義。
4、合理安排閱讀時間,充實學生業余生活。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是很有必要的,所謂“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是人一天狀態最好的時間段。晨讀用來誦讀,效果會非常明顯,每天早上老師可以組織學生誦讀15-20分鐘,不僅幫助練氣、練聲,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對接下里的學習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在繁忙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還可以幫助學生安排一些閱讀課外讀物,將一些課本中未能引入的傳統經典著作推薦給學生,并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班內可以組織分享讀后感的活動,并將評選出來的優秀讀后感發在學校內的刊物,或者板報上進行宣傳,鼓勵學生多讀書,多寫作,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舉多得。
結束語
經典誦讀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方法,這種方法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的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當然,如何讓經典誦讀形成一套健全的完整的體系供我們基礎教育使用,還需要深入研究,不斷的去實踐。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學校、老師、家長的配合等都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其本身的價值才是最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張錦艷.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亞太教育,2016(11):176.
[2] 劉曉明.經典誦讀:教育價值與文化傳承[J].中小學德育,2016(11).
[3] 李寧,劉曉輝.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小學德育相結合[J].新觀察,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