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瑩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從“梳理文章發展脈絡,感知文本靈魂”“尋找文中優秀句子,解析寫作手法”“立足學生生活實踐,加深閱讀體驗”三個方面出發,對如何提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質量進行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文章脈絡;寫作手法;閱讀體驗
前言:語文作為一門具有濃厚人文情懷的學科,在課堂中,學生能夠感受到濃厚的文化魅力,體會諸子百家的藝術熏陶,感受詩詞的語言美感。閱讀作為提升學生語文語感的有力武器,學生能夠通過其中的故事情節加深對于閱讀的思考。尤其是針對小說而言,片面的截取段落無法從根源上帶動學生了解人物性格。這就需要教師養成整本書閱讀的習慣,指導學生能夠全面的體會文章的思想情感,加深閱讀總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為學生梳理文章發展脈絡,促進學生通過文章發展深度感知文本靈魂,活用文中的好詞好句,解析寫作手法,帶動學生實現以讀促寫,全面發揮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此外,任課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將整書閱讀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全面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
一、梳理文章人物脈絡,感知文本靈魂
正如常言道人情練達即文章,文章人物性格特征決定了文章的跌宕起伏,引導學生深度了解文章人物發展軌跡能夠總結書中所要表達的深層內涵,從而體會文本的靈魂,促進學生對于整書閱讀的把控。以《草房子》的整本文閱讀為例,桑桑是整書貫穿始終的人物,他推動了蔣一輪與白雀愛的演繹;他對紙月關心并有著朦朧的感情;當眾人都排擠秦大奶奶時,他沒有。他是杜小康的競爭對手,也是最懂他的人。他淘氣又善良,魯莽也細膩。當桑桑得了一種怪病而面臨死亡的威脅時,作品的情感內蘊也隨之被推向高潮。他參與的每一個畫面都如此溫情脈脈和如此感人:他幫細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給一個饑渴的過路人;他甚至為羊為牛為鴿子為麻雀們做任何一件事情,背著妹妹去古城墻上看風景、唱古謠,盡顯可貴的兄長情。通過對于人物主要經歷與故事情節的總結,學生對于文章發展理解更加深刻。不論是禿鶴、杜小康還是細馬這些都是文本中的趣味靈魂。通過這樣教學引導學生能夠基于整本書背景探究閱讀深意,此時學生的閱讀體驗會有效提升。文中每一位人物都像是學生的朋友,從而促進學生能夠自主閱讀探究。
二、尋找文中優秀句子,解析寫作手法
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其中一字一句都是為了突出文章主旨含義。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尋找書中的優秀句子,解析其中的寫作手法,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閱讀體驗,加深學生的閱讀思考。以《紅巖》閱讀為例,文章中曾言:“這使江姐感到意外,清楚地看出這座縣城完全被一種特別嚴重的白色恐怖籠罩著。如果不是司機沿途保護,他們很可能剛到目的地就出事了。”這是一處典型的環境描寫,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環境描寫的意義,并制作相關表格。如,有學生撰寫環境描寫作用:
1.交代社會背景。
2.心情暗示體現人物內心活動。
3.襯托人物行為活動揭示人物性格。
4.增加文章真實性。
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加深了整本書閱讀的文學性。以寫作為起點進行作文解析,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層次,更能帶動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有效積累。這樣一來能促進學生在閱讀之中總結積累,以此帶動學生語文素養的全方面提升。
三、立足學生生活實踐,加深閱讀體驗
生活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靈感源泉,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是扎根生活進行藝術創作,教師引導學生立足生活實踐,聯系自身情感,有助于他們全面體會文章深層含義,結合自身情感于整本書閱讀能夠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昆蟲記》閱讀為例,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許許多多別具色彩的昆蟲小精靈們,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征、習性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了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時的表現,還記載著法布爾癡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內容。學生在閱讀之余也會逐漸留心自己的生活,尋找生活之中具有共性的昆蟲們。如蟋蟀是孩子們最常見的昆蟲,學生們結合書本內容發現蟋蟀真的有兩顆碩大的牙齒,他們周圍會有一處類似于巢穴的位置,與書中描述得正契合。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下,使得整書閱讀與實際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閱讀成為一項良好的生活體驗。此時閱讀也不再是刻板的學習方式,而是指引小學學生進步的人生燈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策略是十分必要的。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要立足閱讀專題教學,大膽實踐積極創新,總結整本書閱讀與語文素養有機融合的方式方法。而學生自身也要積極配合,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多讀、多看、多思考,撰寫讀書心得,從而全方位提升自身的閱讀成效。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將持續關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的方法與策略探究”重要課題,以期提升每一位學生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瞿衛華.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策略初探[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4,000(002):34-36.
[2]張婷,黃美華.開門·開竅·再開門——小學生"整本書閱讀"助學單項目設計策略[J].教育(周刊),2015(37):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