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春玲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初中數學課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不應再是課堂的絕對主導,數學教學應更多地強調質量,要將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作為首要目標。情境作為一種信息載體,亦可以被視為學生展開一切學習活動的信息來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意識,以及獨立思考和實踐探究的能力。本文就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方法作一分析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情境;認知水平;多媒體;生活
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過于機械化和程式化,缺乏樂趣和生氣,教師長期處于課堂的中心,由此導致的后果便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的進一步弱化,且更不必說學生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的有效培養。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特點便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求學生由以往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心分析學生,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創設具有啟發性的、能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一、基于學生已有認知創設問題情境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而知識的引入只有在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時,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建構。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瞄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認知水平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大化地發揮問題情境的導向和激勵作用。
在教學“軸對稱現象”這節之初,我先是利用課件呈現了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的圖片,有風箏、中國結、剪紙、臉譜等。之后,我向學生問道:“通過觀察,以上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如果將其沿一條線對折,會出現什么情況?沿哪條線對折,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由于上述事物是學生在生活中時常會接觸到的,軸對稱也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初步學習過的,便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熟悉感和親切感,但以上問題卻是大多數學生之前從未思考過的,由此便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了對以上圖案特征的探索活動中。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之初基于學生的已有認知創設問題情境,既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有效地銜接了新舊知識,為新課講授作了鋪墊。
二、借助現代教育手段創設問題情境
鑒于數學學科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對教材進行簡單的重復,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甚至還會引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煩心理。此時,作為初中數學教師的我們不妨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這一現代教育手段的優勢和特點,將問題情境寓于生動形象的畫面之中,此種情境創設的方式遠比傳統教學更富啟發性,可以促使學生展開更為積極的思維活動。
在教學“線段、射線、直線”這一知識點時,我先是向學生問道:“觀察下列圖片,你能抽象出哪些圖形?”之后,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火車鐵軌、手電筒發出一束光、豎琴三幅圖片。通過觀察,學生發現筆直的鐵軌可以抽象成直線,手電筒發出的光可以抽象成射線,而豎琴則可以抽象成線段,如此便強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接著,我運用多媒體演示了直線、射線、線段的區別和聯系,并讓學生從表示方法、延伸方向、端點個數以及能否度量幾個方面對直線、射線和線段進行了辨析,如此便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發展了學生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三、貼合學生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作為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和有利工具,不會也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地產生直接聯系。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夠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勢,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應用一元二次方程”這節內容的過程中,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美化校園的設計任務:在長32米、寬20米的長方形場地上,修筑同樣寬的若干條道路,余下部分是草坪,要求草坪總面積為540平方米,計算一下設計方案中道路的寬,同時注意設計的美觀性和合理性。之后,我讓學生在組內展開討論,交流設計方案,然后我與全班學生一同討論了各組方案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如此,通過貼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既引發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又使學生體驗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問題情境則是探究性學習的關鍵一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知識觀、教育觀和教學觀,借助學生的情緒特征創設合理、有效、適切的問題情境,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保持較佳的心理狀態并積極投身于數學學習活動之中,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培養和課堂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影.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情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1(36):78+80.
[2]肖輝新.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數碼設計,2017,6(1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