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鋒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和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教學方法的轉變和革新是最為關鍵的內容,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和改革效果。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并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精選例題解析、組織合作探究、融入生活元素三個維度出發,系統地分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數學;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擇和運用的策略、手段與途徑,直接關系和影響到教學的效率和最終效果。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過去單一落后的方式方法,綜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所以,每個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徹底地轉變觀念和思想,以新課程理念為目標和指引,主動推進教學方法的創新,以提升整個高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助力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一、精選例題解析,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是更好地應用到實際中以解決問題,所以解題教學是高中數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這就需要高中數學教師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以數學課程的主要知識內容為出發點,并從歷年的高考、模擬考中精選各種類型的數學例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利用所學知識展開對數學例題的分析、推理、論證和探索,從中學習數學思想方法,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實現解題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指數函數”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掌握指數函數的概念、圖像和性質,根據課程特點,筆者設置了解題訓練環節,通過解題訓練來增強學生們的解題能力。活動開始后,筆者為學生們布置例題,如,已知指數函數f(x)ax(a>0且a≠1)的圖象過(3,π),求f(0),f(1),f(-3)的值;比較下列數值的大小:1.72.5與1.73,0.8-0.1與0.8-0.2。例題布置好后,筆者再給予學生們獨立解題的空間,在學生們解題的過程中,筆者會觀察學生們的解題思路,針對學生們的問題,筆者還會進行指導,優化學生們的學習方法。這樣,筆者通過精選例題解析,鍛煉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組織合作探究,促進學生交流合作
合作是新課程改革下所倡導的創新方法,可以打破傳統模式下課堂的封閉狀態,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并促使學生實現深度、全面的課堂參與。所以說,高中數學教師應當徹底扭轉統一性的授課模式,積極組織學生的合作探究學習。首先,教師要對班級內學生展開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以把握他們的具體學習情況和能力發展水平,據此來實現科學的小組分配;其次,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展開組內的討論、溝通、互動和交流,分享各自的觀點、看法和經驗,從而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促進學生間的優勢互補和互幫互助。
例如,在教授“直線、圓的位置關系”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定方法,由于課程內容涉及到的探究性內容較多,所以,筆者組織了合作探究法展開教學。首先,筆者利用課前時間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討論任務,然后,筆者再將課堂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深刻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的判斷方法。這樣,筆者通過組織合作探究,促進了學生的交流合作。
三、融入生活元素,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新課程改革強調要讓教育教學真正地回歸生活,讓學生學習真正有用的數學知識,這就需要將生活元素融入到數學教學中去。對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當積極地拓展教學思路、延伸教學范圍,將現實生活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主動地去觀察、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案例、素材和資源,并巧妙地融入到教學實踐過程中去,以此來還原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和現實意義,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授“等差數列”時,本節課程的內容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筆者融入生活元素展開教學。上課后,筆者先以生活中的現象引出本節課程的內容,讓學生們初步認識等差數列的應用,然后,筆者再將其與等差數列的內容進行融合,促進學生們對等差數列的理解。這樣,筆者通過融入生活元素,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和優化是通向高效教學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推進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廣大的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職責與使命,樹立起科學的觀念和先進的思想,把握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明確全新的目標與要求,并從現實學情出發來展開思考、探索,通過精選例題解析、組織合作探究、融入生活元素等策略的實踐運用,來優化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最終讓整個高中數學教學在創新方法的促進下變得更加科學、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王維艷.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08):148.
[2]彭建濤.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