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新課改最大的特點就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由以教師為中心變成了以學生為中心。只有學生深入參與,課堂教學效率才能達到最大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尤為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通過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教學策略,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體驗,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以顯著提高。本文著重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做詳細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地位;體現
自新課改以來,讓學生自主化地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努力的方向。要想實現這一點,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要主動放權給學生,敢于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同時,還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促使學生的各項數學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一、尊重主體,主動參與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不僅教師需要適應角色的轉變,學生也需要一個轉變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習慣性地等著教師“喂食”,而懶得去“自主覓食”,也尚未掌握有用的學習技巧。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扶著學生走路的雙手撤回,讓學生逐漸適應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此外,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具體而言,抽象的數學學習需要大量的感性素材做支撐,而這些感性素材的獲得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增設動手操作環節,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得大量感性、直觀的認識,使得學生逐步構建起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角的度量”這部分內容時,我就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許多學生認為“角的度量”很簡單,但是卻又常常出錯。于是,在課堂上,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角的度量方法,從錯誤中積累經驗,最終得出正確的度量方法。首先,我讓學生閱讀課本中測量角的方法,然后利用手中的直尺畫出一個又一個角,再用量角器去測量角的度數。之后,我再讓學生展示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讓其他學生當“小老師”,判斷他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指出問題所在。如此一來,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了大量的經驗積累,最終學會了角的測量方法。
二、創設情境,搭建平臺
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離不開教師為其創設有利的教學條件。創設情境就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途徑。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動,讓數學學習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學習的負擔,以此促使學生逐漸產生要學好數學的愿望。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且盡情享受學習的過程,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
例如,在學習“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我就積極地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臺。上課伊始,我以“過節送禮物”的情境引出面積的概念,由此話題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成了數學問題——面積。之后,我又引導學生親手觸摸書本、桌椅等的表面,感受面積的概念,并合理地推測面積的計算方法,等等,促使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主動參與到了數學教學活動中來。
三、關注過程,增強體驗
傳統應試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過多地把關注點放在了成績和分數上,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然而,從人的認知規律來看,知識是由過程積累起來的,沒有過程的體驗和積累,就難以結出豐碩的果實,學生學到的知識也只會是一知半解,并不牢固。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上,要放慢學生的學習步伐,放大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去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說一說,充分地感受、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此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這部分內容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動畫演示的方式來制作長方形,并通過圍繞中心點旋轉長方形,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到長方形雖然位置變化了,但是大小形狀卻沒有發生變化。之后,我又引導學生親手制作長方形,并說一說長方形的邊、角有什么特征,然后再尋求辦法去驗證自己的猜想,促使學生充分地感受了學習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每個學生都有著無限的潛能,教師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有效的方法來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最大化,這也是在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打算。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盡可能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讓學生的各項數學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從而為今后的深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華明.小學數學教學中體驗式學習模式的應用探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07).
[2]林宏濱.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基礎教育研究,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