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奎
摘?要:自信心是一個成功人士必備的一項基本心理素質,在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言行、學校的管理方式以及家長的教育理念都會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造成影響。為了促進學生在初中時期獲得更優異的學習成績、掌握更科學的學習方法,本文從初中學校管理中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意義入手,對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展開研究與討論。
關鍵詞:初中學校管理;自信心培養;培養策略
我國教育方面為了跟隨時代的發展而進行課程改革,各個學科的課堂教育開始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初中學校管理過程中校長應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具有不斷提升自己能力的意識,明確教學目標,制定適合該學校發展的方案,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初中學校管理中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初中學生在這個階段較為活潑,好奇心較強,所以老師們可以在教學時實際上需要教師能夠逐漸地引導學生去學習。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帶著學生,通常情況下學生會更加害怕老師,因此在教師的要求上學生會更加聽話,出現說一不二的情況。這樣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學生的思路受到一定的影響,被動地形成了固定的思維語言,自信心無法建立,進而影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進行學習時,要充分認識到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意義,需要有意識地去進行學習,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使學生思維習慣的養成,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方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初中生長期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會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事物沒有獨特的見解,并且不敢發表言談。思維和辦事準則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特點。所以,如何解決應試帶來的教學模式缺陷對于老師和同學們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初中時期的學生思維發展不完整,受他人或自己長久以來的習慣影響,做事循規蹈矩,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學習和日常生活當中無法做到相互聯系,缺乏獨立思考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在經濟蓬勃發展、科學文化進展迅速提高的時代大背景下,社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逐漸升高。在自信心建立的基礎上提高學習能力,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初中學校管理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
中學所形成的習慣好與壞,對于學生一生的教育而言有著深刻的影響。初中時代對于學習并沒有很強的觀念,不能形成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知。學生的知識接受水平高低,離不開老師的指引和學校的管理。學校通過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形成一個良好的管理氛圍,在此規章制度下積極地引導學生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校長有時需要背負社會輿論的壓力,對于調整教學方案來說,是切實關系到每個學生的利益的,家長對學校的關注也是時刻存在的。校長不能閉門造車,兩耳不聞窗外事,應積極搜尋成功案例,從中吸取經驗,并對此進行總結,全方面的提高學校的競爭力。
(一)以不同方法教授不同材料,深化學生學習效果
新時代的教育水平,隨著技術不斷發展而逐步提高,教學也不應該遵循陳年舊規。電腦的普及、信息技術化的到來、云計算的應用等等,這些都是創新教學管理的途徑。結合學校的實際水平,適當地投入資金,將這些高科技產品運用到教學管理中,是每個班級都有電子化的可控技術,引導學生學習。將過去傳統的教學理念摒棄,結合時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情況,打造創新式的教學管理氛圍,而不是拘泥于某種教學制度。學生會對不同的學習板塊表現出不同的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教學材料和教學模式建立學生自信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深化在教學管理過程中的細節和方法,這也要求教師作為多媒體技術的使用者,應該從自身的實際能力出發,多媒體技術的培訓來提高自己的多媒體使用能力和課件制作的能力,學習應該怎樣做課件才能讓學生們的理解能力達到最大化。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加大師資力量的注入
師資力量,是一個學校的排面。學生學的好壞與教師是分不開的。學校在進行教師招聘時,應提出嚴苛的選拔標準,專業知識是一方面,綜合素養是關鍵。一些老師在對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從不反思和總結,更甚于說會給學生“穿小鞋”,老師向學長索要錢財來保證孩子能夠順利上課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建立。學校校長在此方面應該加強制度的管理,制定出收受賄賂所受的懲罰。嚴格的禁令雖說有些不近人情,但嚴令所出的老師,必然是優秀的教師。制定新的獎勵方案,對于一些確實有能力的老師,應該積極提拔,校長應該依據事實,不聽信讒言,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老師。
結束語:
綜上所述,身為中學校長所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學校管理中不同的管理措施都影響著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初中學校管理中應該加強對學生自信息培養的關注度,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全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魏昌祿. 初中學校管理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3):175.
[2]王洪明. 淺談初中學校管理中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7(S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