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代英國破產法庭是獨立審理破產案件的司法組織機構。1831年通過的《破產法庭法》標志著近代英國破產法庭的建立。這一法庭的建立有著深刻的思想理論淵源與時代背景。它的建立屬于大法官法庭司法改革的一部分,有效地緩解了大法官法庭審理個人破產案件的壓力;同時,該法庭的建立有利于實現破產案件審理的專業化,提高審理效率,降低破產成本,優化營商環境,傳播正向的破產理念。
關鍵詞 破產法庭,破產法,破產案件,司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 K56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0)22-0064-09
近代英國個人破產制度發端于16世紀,1542年《破產法》是其標志,到19世紀末,英國積累了豐富的個人破產制度改革的經驗。①其中,1831年專業破產法庭的建立就是其中一項改革成果,具有“革命性”的意義。②然而,國內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研究的并不多,③國外學者也是對這一問題零星涉及,并沒有系統性的研究成果。④本文擬從英國破產法庭的建立背景、思想理論基礎、建立過程及其影響展開研究。
一、專業破產法庭建立的背景
1831年專業破產法庭的建立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在破產法庭建立之前,個人破產事務的管理主要是由大法官法庭來處理。1542年亨利八世《破產法》首次賦予了大法官、樞密院等機構有權處理個人破產案件;到了1571年,伊麗莎白《破產法》對大法官破產案件的獨一排他裁決權有了明確規定。⑤英國法律史學家霍爾茲沃思對此曾評論道:“大法官的破產管轄權是特別管轄權中最持久和最為重要的管轄權之一?!雹?/p>
18世紀英國逐漸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破產實施與清算的程序。這個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債權人需要雇傭一位事務律師,事務律師將在大法官法庭的破產辦公室確認是否有其他的事務律師提交過針對債務人的破產申請。②其次,向倫敦的大法官法庭的事務官提交債務額大于100英鎊的債務證明書,③債權人需要交納200英鎊作為保證金,保證債務人破產者的情況屬實。再次,大法官同意破產申請書即簽署破產處理令數日后,④債權人選擇的破產專員名單也同時生效,⑤破產專員委員會即刻成立。破產專員將通過信使傳喚召開三次破產專員委員會會議,核實案件,如果情況屬實,則宣告債務人破產,監管破產者的財產;破產專員通過《倫敦公告》(The London Gazette)通知債權人組織召開三次公開會議的時間與地點,這三次會議需要破產者親自出庭。有超過10英鎊以上債務的債權人將會選出2~3名破產財產管理人。在會議上破產者將通過有關破產財產的最后質詢。最后,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破產財產管理人集中分配破產財產。4/5以上數量和債務額的債權人可以授予破產者破產免責證書,這樣免除破產者繼續清償債務的責任,允許他重新回到正常的商業活動。⑥
然而到了19世紀初,隨著工業革命蓬勃開展,經濟社會的轉型往往帶來風險與失敗,英國經濟開始呈現“繁榮與蕭條交替的特征”。⑦商人信貸規模不斷擴大,破產風險增加,個人破產人數陡增。希頓形象地描述道:“死亡與稅收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人們,破產也開始緊身相隨?!雹鄵Y料統計,受到1825年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1826年英國個人破產總人數比1825年破產人數增加了一倍多。⑨
大法官法庭每年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來處理個人破產案件。據資料統計,1823年,大法官法庭一年中有72天在處理破產案件,1824年有89天,1825年有76天;而副大法官法庭1823年有72天在處理破產案件,1824年有49天,1825年有47天。⑩按照這樣統計,每年有200天左右的開庭日中,處理破產案件占據了大法官法庭大約1/4的開庭日,?輥?輯?訛這勢必造成訴訟案件的積壓。據貝克統計,“整個17—18世紀,大法官法庭懸而未決沒有處理的案件大約在1萬到2萬件,其中某些案件訴訟花費時間長達30年之久”。?輥?輰?訛1813年大法官法庭增設副大法官,1842年又增設了兩名副大法官分擔其任務量,但是副大法官代表大法官預審案件,其做出的判決仍須經大法官審定后才能生效。①這種制度顯然不能滿足訴訟案件數量日益增多的需要。19世紀初期,英國社會民眾普遍對法律制度的低效率表示不滿,其中大法官法庭的低效率尤為突出,②所以成立專門的破產法庭緩解大法官法庭的司法壓力是時代的迫切要求。
1827年3月倫敦市議會任命一個委員會調查破產法(即1825年《破產法》)的實施情況。該委員會聽取了英國城鎮與鄉村多位有名望的銀行家、律師、商人的建言,另外還有英國制造業城市與城鎮主要商人關于破產法的回信。他們談道:“當前破產法的實施情況與之前完全是不一樣的,與最初頒布破產法的目的與意義有很大差別,即當前的破產法管理體系缺少這個國家商業利益所需的必備部門,我們親眼見證了佩星和爾街破產辦公室處理破產案件的模式。我們建議破產法需要盡快做出重要的改革,即建立一個常規破產裁決法庭,以取代倫敦70位破產專員管理的破產制度,由富有經驗與法律知識的專職法官管理破產法庭,此外還包括議會認定具有審判能力與資格的官員。這些專業人員將承擔處理破產法規定的相關事務。因此我們倡議建立這樣的一個值得信賴的法庭。”③該委員會的報告也列舉了1824年到1827年倫敦破產專員委員會會議的數量,3年內倫敦破產專員委員會共召開了大約1.5萬場公共會議,共召開6132場私人會議。④成立一個高效率的破產法庭顯得日益迫切。1830年,布里斯托爾商業協會控訴早期的破產法修訂使得破產專員會議總數增加了兩倍,要求對當前破產法做出改革。⑤
1831年2月15日,議會上議院收到了一份破產法改革請愿書,這份請愿書由倫敦的銀行家、商人、事務律師、零售商共同起草。請愿書請求“廢除當前的14份破產專員名單列表,要求成立一個專為商人團體提供服務的破產法庭,公眾應該對這個法庭有充分的信心,相信其能管理好破產法規定的相關事務。”⑥據布魯哈姆本人的記載,請愿書簽名總人數達到4500余人。⑦6天以后,上議院收到了同類的請愿書,這次請愿書由倫敦市長、市參議員起草提交,同樣也是請求廢除14份破產專員名單列表,建立破產法庭。⑧作為當時有名的出庭律師、破產專員弗朗西斯·格雷格(Francis Gregg)也提出了自身的破產法改革建議,他指出:“任命專職法官裁決個人破產案件,建立永久性的破產法庭,因此副大法官可以完全投身于其他普通商業事務案件的訴訟。每年的未清償數額太小以至很難被分配,這筆錢可以用來支付給主審破產案件的法官以及破產法庭的日常運營?!雹峥梢?,把個人破產案件從大法官法庭分離處理、成立專屬的破產法庭是當時許多人的共同訴求。
二、專業破產法庭建立的思想理論基礎
1831年英國建立破產法庭不僅源于大法官法庭改革的需要,而且有著豐富深厚的思想理論淵源。早在1697年,英國著名的大文豪、商人、政治評論家與報紙發行人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年)在《論破產》(Of Bankrupts)一文中最早提出建立專門的“調查法庭”(A Court of Inquiries),提議由該法庭主要負責個人破產案件的財產交付、債務人質詢、破產免責、財產分配等事項。⑩18世紀著名的破產法學家詹姆斯·布蘭德·伯吉斯(James Bland Burges,1752—1824年)曾詳細指出了債權人選擇破產財產管理人的弊端,建議廢除業余的破產專員制度,設立破產部(Board of Insolvency)專門處理破產者的破產事務,破產部內設9位破產專員、1位秘書、1位事務律師、3位永久性的破產財產管理人、1位會計員、1位審計員、1位出納員和若干位破產信使。?輥?輯?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伯吉斯認為“應取消債權人手中任命破產財產管理人的選擇權。破產部任命3位永久性的破產財產管理人,直接管理破產者的破產事務。破產財產管理人應該由具有能力的商人擔任,這樣的任命將會遏制欺詐性破產行為的發生”。①從上文可以得知,詹姆斯·伯吉斯不僅提出了設立獨立的破產部門,還首次提出廢除債權人任命破產財產管理人的權力,改由政府設置永久破產財產管理人。
在19世紀初的破產法改革中,有許多法律學領域的改革家也提倡把破產事務從大法官法庭單獨分離出來,提出了設置獨立的破產法庭的建議。其中,邊沁思想的支持者塞繆爾·羅米利就提出了這樣的建議。②羅米利稱個人破產案件是大法官法庭的“現代累贅”(Modern Excrescence),并建議把破產事務從大法官法庭分離出來。③1809年,法官里茲代爾(Lord Redesdale,1748—1830年)向上議院提交了議案,建議廢除管理人選任模式,改由3位永久或者常任的管理人管理破產財產。④除了羅米利和里茲代爾以外,著名的破產專員W. D.埃文斯(W. D. Evans)1810年在寫給羅米利的信中建議設立單獨的破產法庭,⑤并設立官方任命的破產財產管理人管理破產者的財產。⑥還有1821年副大法官邁克爾·安其羅·泰勒(Michael Angelo Taylor)建議設立由4位法官管理的衡平法庭,大法官可以擔任其中一位法官,但是只能裁決上訴案件,這個法庭專門受理從大法官法庭分離出來的破產案件。1827—1828年,副大法官泰勒再次呼吁把破產案件單獨從大法官法庭分離出來。⑦
著名的破產專員巴茲爾·蒙塔古在1825年出版了有關專題的研究著作,⑧建議倫敦地區建立專業的破產法庭,并設置6位常設的破產專員,平日從上午9點到下午4點接受并處理個人破產事務,享受固定的薪水。設立永久性的破產財產管理人,債權人任命監督員(Auditor)核實監督破產財產的分配。⑨布魯哈姆也經常與蒙塔古互通信件,交流破產法改革事宜。比如在1831年1月布魯哈姆在提交破產法改革議案前夕寫給蒙塔古的信中,向其咨詢改革意見,蒙塔古回信寫道:“為了與其他專業人士商討以更好地管理破產事務,大法官現在向本人、比姆斯(Beames)、費恩(Fane)與方布蘭克(Fonblanque)等破產法改革家咨詢改革建議。”⑩
綜合以上分析,破產法庭的建立不僅是源于大法官法庭改革的現實需要,而且有著豐富的思想理論內涵。這一思想理論從17世紀提出,經過不斷深化與總結,到19世紀初英國大法官法庭的司法改革成了現實,這一改革由大法官亨利·彼得·布魯哈姆(Henry Peter Brougham,1778—1868年)最終實踐完成。
三、專業破產法庭建立的過程
近代英國專業破產法庭的創建者是布魯哈姆。他占據了19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破產法改革浪潮的中心舞臺,是破產法庭建立最關鍵的人物,對英國個人破產制度做出了重要改革貢獻。
布魯哈姆于早年專業研究法學,后進入林肯律師學院,1810年成為議會議員,強烈支持輝格黨的政治主張。①
1828年2月,布魯哈姆在下議院發表了長達6個小時的演講,將目光投向了英國司法改革的大部分領域,主要包括法院體系、訴訟程序、訴辯狀、證據和實體法的某些原則。針對上述領域中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布魯哈姆逐一列舉了存在的問題并做出簡要分析。②這次演講將公眾焦點集中到了英國法律改革進程上來,所以這次演講在英國法律史上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1831年布魯哈姆被任命為衡平法大法官。在他的推動下,英國廢除了皇家教務代表法庭(Court of Delegates)和大法官法庭其他的閑職,并設立了樞密院司法委員會(the 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積極推動新型郡法庭的建立,改革了老貝利法庭(the Old Bailey),使其職權擴展到圣保羅大教堂方圓20公里所有范圍以內。③他的法律改革成果踐行了1828年其在下議院演講的精神,因此布魯哈姆被稱為19世紀最著名的人物之一。④
改革破產法、建立破產法庭是布魯哈姆法律改革第一階段的重點內容?!八紫雀母镎麄€法庭機器,而不是改變這個國家財產分配和權利所依賴的法律政策”。⑤布魯哈姆進一步談道:“我打算改革破產法和破產法庭,但是我將首先改革破產法庭,因為經過改革后的法庭將隨時接受與交流信息,并得到可以有益于自身發展的良好建議,這將會使破產法庭成為破產法律改革的良好工具。”⑥
1831年輝格黨人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1764—1845年)組閣,任命布魯哈姆為大法官。7月15日,布魯哈姆向議會提交了第一份破產法庭議案,即建立破產法庭改革議案(An Act to Establish A Court in Bankruptcy)。他對這份議案充滿信心,相信破產法庭的建立等一系列破產法改革措施將會縮短破產案件的訴訟時間、降低破產案件的訴訟成本,提高結案效率。⑦1831年10月20日,這份議案獲得通過,正式成為1831年《破產法庭法》(The Act of Bankruptcy Court 1831)。⑧在這部法律通過之時,英國國王威廉四世(William IV, r.1830—1837年)在議會發言談道:“我高興地注意到破產法已經開始發生重大的改革,這些改革或將產生極好的成效。”⑨
1831年《破產法庭法》正式建立破產法庭(the Court of Bankruptcy),法庭地點設在倫敦,所以經常稱之為倫敦破產法庭。破產法庭結束了以往大法官法庭對破產案件的裁決權。該法庭由一名從事法律事務不少于10年的高級律師(Sergeant)或者出庭律師(Barrister)擔任主法官。3名在律師公會不少于10年或者從事5年律師和5年以上特別辯護人(special pleader)的高級律師或者出庭律師擔任其他法官。6名在律師公會不少于從事7年的出庭律師擔任破產法庭的破產專員,不時填補上述官員的空缺。⑩破產法庭的法官與破產專員均需要宣誓。?輥?輯?訛此外還設立了兩名登記官(Registrars)和8名以下的副登記官(Deputy Registrars)。破產法庭的法官實行固定薪酬制,主法官每年可獲得3000英鎊,其他法官每年可獲得2000英鎊,破產專員每年可獲得1500英鎊,登記官每年可獲得800英鎊,副登記官每年可獲得600英鎊。①破產法庭是運用衡平法審理個人破產案件的專業法庭。②
布魯哈姆的建立破產法庭的議案在議會遭到激烈的討論。反對者主要基于以下兩點否決破產法庭的建立。
首先,反對者認為破產法庭建立的開支數額太大。托利黨人愛德華·薩格登爵士(Sir Edward Sugden,1781—1875年)談到破產法庭的一年總開支大約是26,000英鎊。③查爾斯·韋瑟雷爾爵士(Sir Charles Wetherell,1770—1846年)估計的數額更多,約合40,000英鎊。④邊沁批評破產法庭是一個扒手法庭(pickpocket court),實行“扒手”舉措。他認為任命4位法官會造成不必要的費用支出,高級法庭(Superior Court)也只有一位法官,而其他多余的3名法官向公眾竊?。╬ick the pocket)了6000英鎊。⑤基于上述理由,議會中有些人反對成立破產法庭。
其次,有人擔憂破產法庭的建立會造成政治腐敗。托利黨反對組建破產法庭,稱之為一部政治機器(political engine),一無所用。⑥托利黨認為破產法庭的建立會帶來不良的捐助(patronage),造成政治腐敗。以往大法官法庭從案件起訴到結案,每一個環節都要收費,大法官法庭幾百名職員主要靠此為生。由于缺乏明確的標準,收費多少全憑法庭職員的良心決定。有些費用最初只是當事人的主動饋贈,目的是為了加快辦案速度,后來成為名正言順的收費項目。為增加收入,法庭職員經常故意拖延案件的審理,以便尋找借口,索要賄金。⑦但輝格黨認為捐助并不是當前所應考慮的首要問題,建立破產法庭以解決個人破產案件審理拖延、低效率問題才是首要目的,⑧所以捐助不能成為破產法庭不適合建立的理由。
1831年破產法庭建立之后,各種制度還有待完善,破產法庭也在逐漸完善自身的管理方式,個人破產制度也在相應地完善與發展。1833年《破產法庭法》完善了破產法庭法官制度。⑨1844年《公司清算法》規定了破產法庭可以處理公司破產清算案件。⑩1831年破產法改革之后,布魯哈姆始終關注破產法的后續改革。布魯哈姆草擬了大量破產議案直到19世紀50年代,最終提交的議案成了1849年《破產法》,該法主要對之前的破產法進行了整理與匯編。此外1849年《破產法》減少了破產專員的人數,從6人減少到4人。同時該法廢除了破產執行令制度,明確了商人自愿破產的合法要求。?輥?輯?訛從某種意義上說,1849年《破產法》根除了破產法庭的主要管理缺陷。1853年威廉·霍斯(William Hawes)評論道:“我相信當我說破產數量現在大大減少時,我是在代表我們委員會的一致意見??傮w而言,破產財產分配數額要比1849年之前大得多。大部分的欺詐案件主要集中在低級的零售商群體(a lower class of tradesmen),事實上,這一部分的總體數量也不是很多?!保枯??輰?訛
四、專業破產法庭建立的影響
1831年《破產法庭法》建立了專業破產法庭及其相應的破產管理制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831年破產司法管理制度完全經歷了一場革命,廢除了舊的職位,設立了新的職位和法庭”。?輥?輱?訛專業破產法庭建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破產法庭的建立直接緩解了大法官法庭的司法案件審理壓力。據資料統計,從1846—1849年四年間,破產法庭總共處理了6863件個人破產案件,平均每年大約1715件。①建立的破產法庭正式把破產案件從大法官法庭中分離出來,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大法官法庭的司法案件審理壓力。它的設置大大縮短了訴訟周期,減少了大法官法庭的積案數量,革除了拖延弊端,提高了訴訟效率。專業破產法庭的建立屬于19世紀大法官法庭改革重要的內容,衡平法庭的司法職能得到明晰。其設立同時也屬于19世紀上半葉遺囑檢驗法庭、離婚法庭、海事法庭等一系列新成立的專門法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職能的明確、法院體系的完善有力地推進了英國司法體系的有序化和科學化。
第二,專業破產法庭及其相應制度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專業化不足的問題。一方面,由于破產程序的復雜化和專業審理的要求,專職破產法官的設立有效緩解了破產法官人員空缺問題,有利于破產案件審理的專業化;另一方面,1831年《破產法庭法》促進了職業會計師群體的形成,會計師實現了對個人破產財產的科學、有效、專業化的監督與管理。該法廢除了債權人選任的破產財產管理人,改由大法官任命官方破產管理人,規定負責個人破產財產管理清算的官方破產管理人必須由商人、銀行家或者會計師擔任。②這是英國議會制定法第一次肯定了會計師的地位,在法律意義上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會計師的職業威望。③因此這部法律在英國會計師史上被認為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財產賬目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是聘用專業會計師的重要原因,這樣就使得破產者雇傭會計師成了一種普遍做法,許多會計師受益于這部破產法的實施,被任命為官方破產管理人。據統計,受到個人破產法改革的直接影響,1820年到1843年英國會計師的總人數漲了三倍。④
另外,破產專員、破產財產管理人等組織人員不再被臨時任命,而是成為一種長期固定的職位,這有助于組織管理人員開展與落實個人破產管理清算等工作,精通各類破產事務,處理復雜的破產程序,提升工作效率。據資料記載,1831年破產法庭共有6位破產專員,到了1844年,這6位依然全部在職,甚至有些破產專員直到1858年仍舊在職;1831年共有19位破產財產管理人被任命,到了1840年,有15位破產財產管理人依然在職,有2位破產財產管理人甚至到了1861年依然在職。⑤從這些實例可以看出,破產法庭的建立以及官方破產管理制度的確立與實施,改變了以往破產管理人員臨時性、業余性的特點,具有了專業性、長期性與穩定性。
第三,專業破產法庭的建立降低了破產成本。由于專業人員的設立與審理效率的提高,有效降低了破產時間成本與破產費用,提高了債權清償率。據資料統計,破產法庭的設立使整套個人破產程序從之前的數年時間縮減到了數周,并使破產會議成本從10英鎊降到1英鎊。⑥1839年11月英國政府允許成立一個皇家調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調查破產法的實施情況?;始艺{查委員會聽取了很多被調查人的意見與建議,最后于1840年7月編纂并發布了長達500多頁的報告。許多被調查人稱贊道:“自從新的破產法庭建立以來,商人的財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極大地減少了法律費用成本,個人債權額補償明顯增多。破產程序比以往更加正式,債務清償比以往更加快速與高效。”⑦
第四,專業破產法庭的建立有利于優化營商環境。破產法庭的建立降低了破產成本,擴大了債權人的回收資金,保護了商人的利益,保障了商人間的信用交易,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1842年林德赫斯特法官(Lord Lyndhurst)指出,破產法庭收集了超過200萬的未清償債務,其中包括1810年之前原有破產專員未清償的30萬到40萬債務,⑧破產財產的收集數額擴大了70%;而在之前的體系下,這個數字只有大約38%。①這些增加的回收資金有利于實現債權人的債權利益。
建立后的破產法庭得到了社會人士的廣泛認可。1844年,H.特威斯(H. Twiss)評價布魯哈姆的破產法時說道:“該法非常有利于商業事件的解決和債務的清償,以至于現在很難聽到任何反對的聲音?!雹谡?861年出庭律師貝內特·阿布拉霍爾(Bennett Abrahall)所言,大部分商人與律師認為破產程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③建立后的破產法庭維護了債權人的利益,保障了正常的商業信貸活動,有利于營造穩定、公平、良好的經商環境。
第五,專業破產法庭的建立有助于社會民眾樹立正確的破產觀念。近代早期英國社會把個人破產視為一種犯罪,對破產帶有濃厚的鄙夷和偏見的態度。1542年《破產法》的序言說明立法的目的時說:“鑒于形形色色的人狡猾地占有了他人大量財產后突然消失,或者緊閉家門而不打算向債權人償還債務或履行義務,而且隨心所欲地享用他們憑借信用從他人那里獲得的物質財富,這些人為了自身的享樂和優越的生活,拋棄了理性、公平和良知。”④法律文本直接把破產者(bankrupt)等同于犯法的人(offender),直接提到offender共有28次,而bankrupt只在標題中出現過1次。⑤早期破產法均把破產者等同于違法人員來對待,帶有強烈的破產有罪觀。隨著19世紀破產人數的增加,個人破產成為常見的經濟現象,它是市場正常優勝劣汰的結果,社會開始逐漸接受破產無罪觀。1831年《破產法庭法》的序言明確指出,其建立破產法庭是為了方便管理和分配破產者的財產。⑥所以破產法庭的建立有利于個人破產觀念的轉變,從破產有罪觀轉變為破產無罪觀,樹立正確的破產觀念,從而有利于社會民眾科學理性地處理這一社會問題。
五、總結與啟示
17世紀丹尼爾·笛福從理論上提出建立專業破產法庭,到19世紀上半葉破產法庭正式成為專門的司法組織機構,從理論建構到實體運行整個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歷史啟示。
其一,專業化是工業時代的客觀要求。1831年建立的專業破產法庭是屬于19世紀上半葉英國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進行司法改革是為了適應工業革命所出現的新的社會經濟結構與社會關系的調整。工業革命造就了一個工業資產階級,而這個階級迫切要求改革落后、低效率的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緩和社會矛盾,這就對司法與行政組織的專業化與有序化提出了要求。
19世紀,議會根據新出現的新情況與日益增加的社會管理工作,完善了各部門的結構與職能,組建了衛生部、濟貧部、貿易部等新的組織部門。組織機構的完善也增加了公共事務管理人員的數量。1797年,英國公共官員(persons in public offices)人數是15,884人,到了1869年,公共官員人數達到108,000名。⑦工業革命期間英國政府逐漸加強了政府管理職能。奧利弗·麥克多納教授(Oliver MacDonagh)對此稱之為“管理革命”或“政府革命”。⑧同時,工業革命促進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導致專業人才的出現,比如利特爾頓教授斷言,1800年之前英國并不存在現代會計職業。⑨
其二,漸進性與延續性是英國司法制度變革的顯著特點。司法改革的社會成本較高,社會影響力較大,宜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行較為穩妥、漸進式的改革。1831年破產法庭適應了這種改革要求,它是為了緩解大法官法庭的司法審理壓力而設置的,之后也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1861年《破產法》廢除了商人破產主體,非商人也可以向破產法庭尋求救濟;①1869年法律廢除了1831年《破產法庭法》,②1869年《破產法》在新址組建了新的倫敦破產法庭;③1873年司法改革設立英國最高法庭(the Supreme Court),最高法庭下設高等法庭(the High Court);1883年《破產法》規定了破產法庭是高等法庭下的一個分庭;④1970年《司法管理法》將高等法庭分為大法官法庭、王座法庭與家事法庭。在此之后,破產法庭與專利法庭成為大法官法庭下兩個專業法庭。⑤
雖然19世紀70年代以及20世紀的司法改革為了打破各類專門法庭相互獨立的狀態,取消了破產法庭的獨立性,但是保留了破產法庭的名稱與職權。破產法庭處理破產案件仍然具有獨有的高效與優勢,這種優勢在建立初期尤為突顯,“常識告訴我們,由少數法官組成的常設法庭要比70名非固定的破產專員更有效率”。⑥解決新問題、適應新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是破產法庭發展的一大特點,也是英國整個司法改革的總基調。
其三,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破產法是市場經濟的“憲法”,⑦完善的破產制度提供了一套高效率的市場出清機制,實現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一方面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促進了信用交易,便利了投資者的資金流轉,優化了營商環境;另一方面為風險失敗主體實現了正常有效的退出市場,向誠實且不幸的破產者提供破產免責,給債務人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破產法庭作為破產制度重要的組成部分,充當“裁決者”的作用,是實施整套破產程序不可缺失的司法組織力量。
1883年《破產法》確立了官方接管人制度(official receiver),奠定了當代英國破產制度基礎,進一步降低了破產成本。據統計,破產成本下降到12%,專業律師與會計師節省了25%的破產財產。⑧1914年《破產法》對其進行局部完善與總結。經過兩次破產法改革,破產法庭及其相應的配套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效緩解了維多利亞大衰退時期(The Great Depression,1873—1896年)破產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⑨進入20世紀,每年破產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呈現下降的趨勢,1900年破產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為0.30%,1902年為0.25%,1903年為0.24%,到了1913年直接下降到0.19%。⑩
隨著20世紀英國信貸數額的增長,破產清算成為債務人最有效的債務清償方式。據統計,在1997年,英格蘭和威爾士每1000人中有47人申請破產。?輥?輯?訛專業破產法庭作為破產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規律,提供最方便、最公平的債務清償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成本,減少社會損失,在市場經濟中發揮了積極有益的作用。
【作者簡介】袁躍華,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英國史。
【責任編輯:王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