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智
摘 ?要: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途徑。通過實踐調查發現,我國初中生的閱讀頻率并不高,且閱讀范圍比較狹隘,教學現狀并未達到理想效果。基于此,對語文教學工作作出合理化的調整和創新,以此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有效培養、提升其閱讀能力,是當今廣大教師應立即著手的一項重點任務。本文對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做出分析,并對培養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閱讀興趣
引言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點內容,以閱讀教學深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理解、以及對文章情感與內涵的感知,從而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良性發展。但目前來看,受到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很多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致使閱讀教學本身的教育價值被大大削弱,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培養,為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基于此,必須將閱讀能力的培養落實與初中語文教學之中,探索更科學高效的閱讀教學途徑,讓學生真正愛上閱讀、享受閱讀。
一、培養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性
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課程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是語文考試重點考察的內容,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學生的升學考試有著直接的影響,也是學生日后發展所必須具備的一項實踐技能,其必要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發展做鋪墊。通過閱讀和深度剖析文章,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結構、表現手法、表達技巧、中心思想、內涵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完成對寫作素材的積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促進其表達能力、語言感知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綜合發展。第二,促進學生精神世界的富足,拓展其文化視野。通過閱讀不同體裁、不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對文本做出更精準的解讀,同時了解不同地域、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促使學生將閱讀作為一種個人愛好,以閱讀豐富日常生活,提高自身的修養。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本身的思維具有一定的跳躍性,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實施閱讀教學,很難獲得積極的效果,更會大大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很多先進的教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之上,為創建高效的教學課堂提供了更有利的幫助,多媒體教學則是當前教育形勢下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教學落實在語文課堂上,采用多種多樣的多媒體畫面將知識呈現出來,不僅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最大程度削減閱讀內容的抽象性,促進學生閱讀質量的提升。以《看云識天氣》這一說明文的教學為例,即可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天氣現象,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找出天氣與云團變化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其在閱讀過程中的動機與動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情境教學,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
相對來講,情境教學是當今教育領域反響較好的一種教學手段,由于其與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等高度相符,對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大有裨益。散文是文章體裁的一種,也是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優秀的散文中不乏優美的景色描寫、情感內涵,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其文學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可采用情景教學法來開展教學,讓學生深切體會到文章勾勒出的背景和氛圍。比如,在講解《紫藤蘿瀑布》的時候,可利用巧妙優美的語言、同時搭配相應的背景音樂,將紫藤蘿瀑布的魅力壯觀描繪出來,給予學生仿佛置身實地般的感受,一方面能深化其對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對文中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有所掌握,從閱讀中發現美,從而開展高效的閱讀學習。
(三)小組合作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從某種程度來講,閱讀是有種強調個性化的思維過程,換言之,即便是閱讀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對文章做出的定義會有一定的差異,也會從中得到不同于他人的感悟。但站在另一角度來分析,由于每名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都迥異于他人,致使閱讀效率也并不能保持完全一致,針對這種情況,即可采用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班級整體閱讀效率的提升。如在《威尼斯商人》這一戲劇文學類文章的教學中,可科學的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要求每個小組展開分角色朗讀,由小組內部商榷每個人應扮演哪一角色,或輪流轉換角色進行朗讀。這樣一來,可以令文章在學生的頭腦當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章做出思考和剖析,發展學生朗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其閱讀理解能力的穩步提升。
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也是學生成長道路上必須具備的一項基礎技能。通過開展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能有效的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韓秀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0(66):41-42.
[2]羅麗麗.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