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恩施這片紅色土地上,孕育壯大了中國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面軍,成功創建了全國三大紅色根據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繼中央革命根據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當前,傳承紅色基因,講好恩施故事,有利于充分發揮紅色教育資源優勢、積極打造革命歷史品牌,讓紅色文化課程與恩施本土歷史宣講深度融合,樹立和提高領導干部的理想信念。
關鍵詞:紅色革命 文化教育 民族地區 理想信念
一.紅色革命文化對黨員教育的重要意義
紅色革命文化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優勢,對黨員來講具有特有的教育意義。當前,加強對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增進我黨黨員隊伍凝聚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黨員同志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流砥柱和先鋒模范作用。同時,警醒激勵黨員干部牢記歷史,不忘國恥,不忘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學習、努力工作,這是我們黨的一貫做法和優良傳統。
二.湘鄂西與湘鄂川黔根據地在恩施地區的創建與發展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東連荊楚、南接瀟湘、西臨渝黔,北靠神農架,自古即是社會文化交融之地。民國初年廢府存縣,隸屬鄂西行政區。解放后改名為恩施,1983年建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為了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恩施這片紅色土地上,孕育壯大了中國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二方面軍,成功創建了全國三大紅色根據地之一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和繼中央革命根據地之后南方最大的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被認定為全國十二大革命根據地之一。歲月崢嶸,歷史需要新一代共產黨員銘記:
(一)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與發展
1927年,黨的“八七會議”召開,會議上毛澤東糾正了陳獨秀右傾錯誤,提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此后,中共中央委派賀龍、周逸群到湘鄂西發動武裝斗爭、實施紅色武裝割據。通過發動桑植起義實行紅色政權工農武裝割據,工農革命軍先后改編,其中包括恩施地區的咸豐黑洞、宣恩曉關、鶴峰鄔陽關等地武裝力量,相繼攻克建始,鶴峰等縣城,開辟了湘鄂邊根據地,并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史稱湘鄂西紅四軍。
1929年6月,賀龍率領的紅四軍在鶴峰縣五里鄉五里坪村(現鄉政府所在地)創立了根據地,此地與湖南石門公路穿街而過,之后相繼成為工農革命軍軍部、中共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前委、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近百家湘鄂邊蘇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及蘇維埃各群團組織機構駐在五里坪長達5年之久。1930年4月,賀龍在五里坪殲滅鄂西偽團防孫俊峰1000余人并擊斃孫俊峰父子;同年12月,川軍4000余人進犯五里坪,賀龍會同鄧中夏,率紅二軍團1萬余人五路合圍,圍殲川軍甘占元部,并對其進行收編,這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最具規模的圍殲戰,也是紅軍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著名戰例。
1930年7月,紅四軍與紅六軍,在湖北公安縣會師,并按照中央精神組建紅二軍團,兩個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燎原之勢。自此,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得到了充分鞏固和發展,覆蓋75個縣市,擁有三萬八千名現紅軍和近二十萬地方武裝赤衛隊,累計殲敵十萬余人,成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割據范圍最大的三塊紅色根據地之一。
(二)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與鞏固
由于王明左傾路線,紅軍與各地方武裝力量在國民黨第四次“反圍剿”中失利,紅二軍團被迫從湘鄂西出發,背上大洪山、抵達湘鄂川邊。1934年10月,任弼時、蕭克、王震等率領紅六軍抵達黔東與紅二軍團會師。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北上,紅二、六軍團迅速開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并在武陵山地區牽制國民黨兵力,先后取得湖南永順十萬坪大捷、桑植陳家河大捷,湖北咸豐忠堡大捷、宣恩板栗園大捷等數次光輝戰績。
其中,發生在恩施地區的咸豐縣忠堡大捷,創造了以少勝多、圍點打援的戰例被寫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1935年6月9日,紅二、六軍團主力佯攻宣恩縣城,使鄂軍總司令徐源泉大驚失色,迅速命令四十一師師長張振漢率主力部隊增援宣恩,正中了紅軍的“調虎離山”計。賀龍讓紅二、六軍團主力分兩路向忠堡急進,趕赴國軍來到之前設伏殲滅張振漢部。為防止國軍聚集,賀龍命令紅四師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后衛部隊的一個營,并將敵軍壓在構皮嶺的山谷中,活捉了國民黨軍隊四十一師中將師長張振漢。此外,發生在宣恩縣的板栗園大捷,賀龍、任弼時在宣恩以南的高羅向沙道溝方向的板栗園田谷地帶設下埋伏,以逸待勞,突擊致勝,全殲國民黨第85師的兩個團和一個營,擊斃敵八十五師師長謝彬,俘1000余人。這些戰斗有效地牽制了國民黨軍近五十萬人,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1935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命令,紅軍二、六軍團主力部隊近兩萬人從桑植縣劉家坪出發開始長征,于1936年10月,同紅一、紅四方面軍,在陜甘革命根據地勝利會師,成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
縱觀土地革命時期,從1928至1935年,在這長達七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紅軍利用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在恩施這片熱土上創造性的開展山區、湖區和平原游擊戰爭,從無到有創建了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被毛澤東主席贊許為“賀龍周逸群式”工農武裝割據的典型,為探索形成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作出了重要貢獻。恩施地區8個縣(市),其中5個建立了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243個鄉建立了黨團組織。除正規的紅軍之外,各地還活躍著游擊隊、赤衛隊近百支,有三個縣建立了獨立團,形成了三個聯縣邊防司令部,整個地區近20多萬人投身革命斗爭,有兩萬多名青壯年參加紅軍和游擊隊,有12000多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
解放后,恩施全州八個縣市,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認定為革命老區,全州88個鄉鎮,有75個鄉鎮被認定為革命老區,全州革命遺址遺跡共917處。莽莽武陵,是無數英雄匯集的傲骨群峰,浩浩江河,是流不盡的英雄熱血,這段崢嶸歲月,就是寫不完的芬芳青史。
三.推進紅色革命根據地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為加強黨員干部的紅色文化教育,需要在充分挖掘恩施地區紅色革命根據地文化的基礎上,構筑適當的教育平臺和建立完善的培訓機制。當前,按照典型性和代表性突出原則,可以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建立紅色革命干部教育現場教學基地。
(一)湘鄂邊蘇區鶴峰革命烈士陵園。通過與湘鄂邊蘇區鶴峰縣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共建共享,學習鶴峰革命老區的光榮歷史,學習英烈的革命事跡、獻身精神和光輝人生,堅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教學內容:參觀湘鄂邊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文物陳列館、烈士祠陳列館、蘇維埃政府陳列館,聽取情況介紹。教學方式可以采取現場參觀+專家講座+閱讀歷史的教育方式。
(二)鶴峰縣五里坪紅軍街。與五里鄉黨委共建共享,學習鶴峰革命老區的光榮歷史,堅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教學內容采取現場參觀+專家講解+閱讀歷史的方式進行。
(三)咸豐縣忠堡大捷舊址。與忠堡鎮黨委共建共享,學習忠堡大捷紀念碑和烈士陵園、忠堡戰役作戰指揮部舊址和文物陳列室、忠堡大捷戰斗故事。教學方向以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為主,教學方式以現場參觀+閱讀歷史來進行。
(四)恩施市方家壩烈士陵園。與何功偉村黨支部共建共享,教學主題為學習何功偉、劉惠馨烈士的革命事跡、獻身精神和政治信仰,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黨性修養。教學內容以參觀烈士紀念碑和何功偉、劉惠馨烈士事跡圖片陳列展,聽取情況介紹為主。通過現場參觀+閱讀歷史的教學方式來進行。
通過教育基地的建設與完善,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規范化建設,不斷提高現場體驗式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更好服務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建設“具有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的干部隊伍”。
參考文獻
[1]楊旭民.西北革命根據地是紅色文化資源的一座“富礦”——專訪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陜甘寧邊區研究會顧問任宗哲[J].新西部(上),2013(5):36-38.
[2]熊根琪.加強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 促進紅色文化發展和繁榮[C]//繁榮古都歷史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壇文集.
[3]查丹晨.新時代加強中小學紅色文化教育的思考[J].赤子,2019,000(003):48.
[4]鄧川,鄧輝.弘揚紅色文化 創新紅色教育——關于推進紅色文化進課堂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10):65-67.
[5]鄧川,鄧輝.弘揚紅色文化 創新紅色教育——關于推進紅色文化進課堂的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4.
[6]張凡,楊一忱.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漢中市為例[J].山西青年,2019(3).
[7]張海燕,蘇琪,零建州,等.加強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 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8]張吉應.“紅色文化”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運用——以四川文理學院為例[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4(01):146-149.
[9]潘鴿.踏上紅色之旅,弘揚紅色精神——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紅領巾講解員活動紀實[J].輔導員下旬刊(教學研究),2017.
[10]黃祐,覃麗紅.左右江根據地紅色廉政文化的廉潔價值理念、歷史特點和當代價值分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00(006):20-24.
(作者介紹:倪妮,中共恩施州委黨校文化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為區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