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登武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高中地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強化情感因素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的追求,促使學生學會使用從教材上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提高學生對地理文化的認識。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積極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智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參與,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關鍵,從而使地理教育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關鍵詞:高中地理;興趣培養;教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搭建的學習活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使用地理的目光看待生活的問題,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提高,并且養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因此,高中地理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愛好、獨立學習能力為出發點,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提升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
一、設計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導入語
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因此,我們教師更要重視起課堂一開始的這一段時間,通過有效的導入來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讓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帶著充足的興趣參與到接下來的知識講解中來。教師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以及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需求,設計合理的導入語,讓學生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中來。
比如,在教學“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這一節內容時,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這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示一幅大海的圖像,讓浩瀚的大海引起學生的向往,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之后再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親眼見到過廣闊的大海嗎?當你在海灘上尋找美麗的貝殼時,是否注意過海水的顏色?如果你用手捧起一把海水,并且嘗一嘗,你會發現海水是又咸又苦的!誰知道這是為什么?”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理解去回答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可以快速地沉浸到課堂學習環境中來,將地理現象與自身的已有生活經歷聯系在一起,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高效展開。
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地理現象的習慣
地理知識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高中學生卻并沒有養成在生活中應用所學知識的習慣,并且很少會主動地發現地理現象,給學生的地理興趣發展和核心素養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限制。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觀察意識為基礎,來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重視,讓學生認識到地理學習對自己的成長是起到著重要的影響的,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教學“人口的空間變化”這一節內容時,很多學生可能會認識不到自己生活的區域在人口結構上會無時無刻不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當地的人口移動情況,引起學生對相關問題的重視,讓學生意識到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是和人口移動密切聯系的。再比如,在教學“地球的運動”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出當地的實際例子,將當地河流的流向展示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從教材上學到的知識來分析這些河流哪邊的水深、哪邊地河灘多等等,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如此,通過培養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的習慣,可以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樂于主動地學習地理知識。
三、重視課堂教學的延伸擴展
高中學生的好奇心是十分旺盛的,結合學生的好奇心特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之外的一些地理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發展學生的地理信息素養。如此,可以向學生更好地展示出地理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一些具有實踐性質的課下學習活動,讓學生動手去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
比如,在教學“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下調查的任務,鼓勵學生在課下利用網絡等途徑去搜集當地的城市規劃圖,讓學生結合從教材上學到的知識去分析空間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從而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在深入擴展中獲得地理學習的成就感;再比如,在教學“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析自己家庭在生活垃圾上存在著的問題,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垃圾資源,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這樣,通過讓學生嘗試通過更多的途徑去學習地理知識,感受教材上沒有的地理問題,可以更好地拉近學生與地理知識之間的距離,在延伸擴展中獲得良好的地理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養成。
本文針對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興趣教學展開了一番敘述。高中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如果能夠讓學生帶著充足的興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可以讓學生更加高效地學到知識,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手段,關注學生在個性、智力、能力發展上的實際需求,使用充滿趣味性、探究性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地理學習態度,進而更好地落實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賈立坤. 體驗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實踐探索[D].河北師范大學,2017.
[2]邱楊兵. 高中地理教學中視頻資源運用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