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濤
摘要:統編教材的全面推行,拉開了小學語文教材改革的大幕。小學語文教師使用統編教材開展教育教學,既面臨新的困境與挑戰,也迎來提升專業素養的重要契機。本文梳理統編教材的特點,挖掘教材改革背景下教師面臨的新挑戰,嘗試探索和初建統編教材背景下以“知、能、情”為核心的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結構。
關鍵詞:統編教材;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結構
在教材改革的背景下,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教材所體現出來的理念、意圖和特色,明確統編教材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審視和重構適應教材改革背景的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對一線小學語文教師達成教學目標,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一、統編教材總體特點
(一)立德樹人,體現核心價值觀
統編教材的編寫,以“國家行為”體現“國家意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自己的教學中做到潤物無聲,就要把這個根本目標、核心價值與語文學科特點進行緊密而又巧妙地結合。
(二)貼近實際,體現時代性
教育是在不斷發展進步的,教材也不應一成不變。統編教材充分融合了十多年來課程改革的經驗和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有革新也有堅守,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打開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在具體編排和選材上,部編教材順應了時代特點,尋找與當下學生生活的切入點,在選文、語言、習題、插圖等方面都力求創新,特別是與原人教版教材相比,新課文占比達40%左右。
二、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挑戰
統編教材是教師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學科教學之中的最重要載體和途徑。在統編教材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又會面臨許多新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于新教材體現出來的“創新”與“不同”,小學語文學科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閱讀教學的“1+X”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而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所反映出來最大的弊病,正是學生讀書太少,或不愿意讀書。教材只能給學生提供極少量的課文,而且大多是單篇或節選,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
因此,統編教材倡導閱讀教學的“1+X”,把課外閱讀也納入教材體例。比如,從一年級開始,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從小學初始便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到了中高年級,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在讀整本書、不同文體和讀書方式上也有方法引導;還在多數課后設置思考、拓展題,兼以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等。這樣,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之上延伸到課堂之外,形成了“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模式。如果能以這樣的模式,指導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真正讓他們做到新課標所要求的“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就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正道。
但這樣的教學模式,首先需要教師厘清教讀課、自讀課和課外閱讀三者之間的關系;其次,還需要教師將三者有機深度融合,根據單元要求、教學目標、課文主題、文體特點等來做出有效設計和引導。
(二)教材板塊的智慧融合
統編教材的版塊設置比以往更加清晰,單元結構體例也更加靈活,綜合性有所加強。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在各版塊和各環節的彼此融合方面多花心思。另外,教師還需注重在教學中,把各單元中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并在此過程中,真正做到落實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兼顧知識與能力。
(三)語文知識體系的重建
新課標的出臺和新課改的推進,讓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強調,但語文學科的基礎知識體系和基本能力訓練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統編教材重新確定了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其實就是落實了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能力點。但這種語文“素養體系”、“知識體系”,表現在教材中,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滲透。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有全局意識,要深入研讀教材,梳理其“隱在”的體系,最后能比較自然而又扎實地將其體現在自己的教學活動中。
(四)講究科學性的教學
在兩度使用統編教材開展一年級教學后,筆者深切體會到語文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還特別需要講究科學性,以拼音教學和識字寫字教學為例。
2016年首度接觸統編教材,老師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漢語拼音的編排與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往是先學拼音后識字,而新教材中是第一單元先識字,第二單元才開始學習拼音。教材編者強調,拼音只是識字的工具,因此,教師對拼音學習的要求不應過高;拼音教學還要與教材中的韻文、兒歌誦讀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充分認識并重視了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
識字寫字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統編教材基本字表的編排,依據了大量對小學生閱讀的調查,并從字頻的角度來確定哪些字必須先學,并在課文和習題的設計中,嚴格落實基本字表。此外,多種識字方法的滲透,各種書寫筆順規則的歸類提示等,都是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這又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編排的科學性,學會梳理;還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順勢而為。
以上均為新的統編教材推行后帶給一線小學語文教師的挑戰和要求,在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專業素養。
三、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結構
基于以上統編教材的總體特色和新的理念給小學語文教師帶來的新挑戰、新要求,筆者嘗試初步構建統編教材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結構。
(一)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
1.素養
“素養”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為“經常修習涵養”,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又被解釋為“平日的修養”。由此可見,素養是人在后天通過長期積累修習而獲得的。
2.語文教師專業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語文教師“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教師專業素養就是指教師在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中所具備的各種素質的綜合水平。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則是指為了完成語文學科教學任務的老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視角,對教師專業素養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而由于研究者視角和方法的差異,所得出的教師專業素養的構成也各不相同。筆者根據相關教師專業素養研究現狀,基于統編教材使用背景,初建以“知、能、情”為核心的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結構。
(二)以“知、能、情”為核心的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結構
1.專業知識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前提就是要有豐富的知識。教育界有一句名言:“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這句話放在語文教師身上,尤為貼切。
(1)語文學科知識
這是作為一名教師,在自身學科專業方面的基礎性知識,也是在教育教學中要傳授給學生的核心知識。例如:漢語拼音、語法、修辭等。統編教材重建語文教學的“知識體系”,就是對這此類學科知識的強調。
(2)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豐富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可以讓教師正確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效益,真正達成“育人”的目的。
(3)科學文化知識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是與其他學科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門學科。因此,語文教師不應囿于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當豐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2.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與發展,是影響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與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教師的立身之本。
(1)解讀與設計
語文教學的載體多為文本(課文),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專業能力,表現為對文本內容、語言、結構、情志方面的解讀,并能基于兒童本位、教學立場,與作者、編者等展開多元對話。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教學設計,要做到目標精準明確、流程簡潔明了、方法多樣創新,真正實現走進文本,走進學生。
(2)組織與實施
精妙的設計還需要精彩的演繹,有效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實施,才能保證教師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得以完整有效呈現,同時也展現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語文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育部制定的《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也要求教師應“發揮小學生主體性,靈活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這實際上就是要求教師當好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一角色,以高質量的教學水平和高智慧的教學藝術,把握、調控整個教學過程,以期高效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3)激勵與評價
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決定,教師的激勵與評價對其學習效果影響巨大。因此,教師應靈活地使用多元的評價方式(以正面激勵為主),給予小學生恰當的評價和指導。教師的評價一般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但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及時性評價更為重要,同時,小學教師還應當智慧地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以上多元的評價方式始終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之中。
(4)反思與發展
教育教學活動從規劃設計到組織實施,只是完成了基礎層面的工作。教師要想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效,獲得自身專業的成長和發展,就必須要進行反思。小學語文教師的反思對象分為客觀層面和主觀層面,客觀層面指語文教學活動,而主觀層面指教師本身及其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教師應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和實際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并主動收集、分析相關信息,不斷進行反思,改進教育教學。
3.專業情意
教師的專業情意指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認識、態度、情感等多方面主觀因素的集合。
(1)態度
作為小學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教育部新頒布的《中小學職業道德規范》核心理念強調,“愛崗敬業”是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而“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態度主要分為對教育教學的態度和對學生的態度。在對待教育教學工作方面,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盡職盡責做好學生語文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對待學生方面,要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尊重小學生獨立人格,重視小學生身心健康,平等對待每一位小學生。
(2)觀念
觀念指導行為,觀念形成方式。作為小學教師,要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要把學生的知識習得、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融合,注重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同時,小學教師還應樹立生本觀念,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階段心理特點,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于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不同需求,爭取為每一個小學生的發展提供恰當的引導。
(3)智慧
教師專業智慧存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之中,既有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中的巧思,也有課堂教學中的隨機應變,還有與學生交流之中的啟發與喚醒等。教師專業智慧無法像知識一樣習得,或像能力一般加以錘煉,它是教師在自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之中,經由不斷實踐、反思、沉淀等,而獲得的開啟、豐富和發展。學科專業素養層面的教育智慧,對語文教師來說,更為重要,它可以讓教師在專業素養的發展上,實現量變到質變的突破,達到廣博、獨到和深刻的境界。
四、結語
課程改革的推進,核心素養的提出,以及統編教材的全面使用,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材改革的新背景下,勢必面臨新問題、新挑戰,但同時這也是促進其飛躍發展的難得機遇。教師們需要借此時機,開始自我審視和反思,不斷完善、豐富和提升個人專業素養,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5-13.
[2]溫儒敏.如何用好_統編本_小學語文教材_溫儒敏[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2):4-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教師〔2012〕1 號)[EB/OL].(2012-09-13)[2012-10-2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徐彩玉.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素養提升研究_徐彩玉[D].揚州大學,2017.
[6]劉玉潔.小學語文教師專業素養存在問題及提升策略研究_劉玉潔[D].沈陽師范大學,2016.
[7]林嶸春,劉仁增.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語文教學能力素養建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7-10.
[8]于海洪,查建華.新課程改革下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基本素養提高途徑探析_于海洪[J].當代教師教育,2009,2(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