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來
摘要:智力障礙學生的智力水平發展不高,大多數學生的智力相當于幾歲幼兒的水平,因此就年齡層次而言,區域活動非常適合于他們。不過,他們的行動、思維、創造力、想象力、情緒控制等仍區別于普通幼兒。如何設計出適用于智障學生的區域活動是本課程調適的關鍵。本文從課程需要出發,針對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就分析結果制定相應的介入計劃,得到不少啟示。
關鍵詞:區域活動;智力障礙學生;設計;啟示
一、問題陳述
為了發展學生的精細動作、交往能力、手眼協調能力等,校長要求本校兩個培智班下午進行區域活動(校長原先在幼兒園工作過多年,在區域活動安排與指導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區域活動的時間為下午一小時、地點在每個培智班級的角落、材料投放要求豐富、及時更新。前期在材料制作、活動設計等方面指導教師都做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卻發現多個問題:投放的統一材料并不適合本班所有智障學生;學生覺得是在完成學習任務,沒有興趣;頻繁更新投放材料,學生什么也沒學到;進行區域活動時喜歡拿著材料打鬧等。
二、問題分析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問題?為什么和指導教師的預期效果相差甚遠?經過觀察、向有經驗的教師咨詢以及查找有關的理論支持。指導教師發現出現問題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區域活動目標設定不合理:本校區域活動理念、方法的引入來自于普通幼兒園,指導教師一味地照搬照抄幼兒園區域活動模式開展活動,在開展區域活動前也未進行具體教學目標設定,只是認為這些區域活動總能發展學生的某些能力。可以說對于一堂課而言,沒有具體教學目標是非常致命的。
區域活動設計未考慮學生差異:學生在區域活動開展中之所以會出現打鬧、沒興趣等問題的原因就在于沒考慮學生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智力障礙學生與普通幼兒的區別,二是智力障礙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具體而言,普通幼兒能及時消化頻繁更新的投放材料對于他們的刺激,并表現出更大的興趣,而智力障礙學生對于頻繁更新的投放材料表現出的是焦慮、學不到什么。本校20名智力障礙學生,只有3人有學校學習經歷,其他人在來本校之前均呆在家中,尚未形成一定的社會規矩。因此,不可避免在區域活動中會出現打鬧現象。在這20名學生中,有輕度智障學生3名,中度智障學生7名,重度智障10名。這些學生層次差異大,即使層次內差異也非常大。因此,材料的投放不能統一。
教師開展區域活動經驗不足:本校教授智力障礙學生的4名教師,2名教師畢業于特殊教育專業,2名教師是由聾生教師經培智教育培訓轉過來的。4名教師均未接受過任何區域活動開展的專業、業余培訓,因此極度欠缺區域活動指導經驗,在很大程度上也局限了本校區域活動的開展。
三、介入計劃
在進行問題陳述與分析之后,指導教師對區域活動課程進行了調適。課程的設計與調適是一個長期探索與試驗的過程,因為時間有限,因此本文以“穿鞋、系鞋帶、穿鞋帶”這個區域活動為例子來說明本校區域活動課程調適。
(一)學校、教師層面的介入。學校負責提供所有區域活動材料,上課時間仍安排在每周二、三、四16:00-17:00,活動場所為彩虹班教室,用活動書架將區域活動角落分為四個部分進行區域活動。周一、五下午16:00-18:00為教師聽課學習時間(到市幼兒園觀摩學習區域活動組織、指導),周二、三、四下午17:00-18:00為理論學習時間(由教研組長組織學習區域活動理論知識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討論)。評估方式采用過程性評估,要求指導教師更注重學生在學習、探索、玩耍過程中技能、情感的發展。
(二)學生層面的介入。首先分析學生基本情況(見表1),其次設定分層目標(見表2),之后制定區域活動安排表(見表3)和區域活動原則(見表4),每個層次學生在指定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進行區域活動,指定老師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鑒定和評價,依據為已制定好的分層目標。
學校的支持讓教師在資源、理論指導方面無后顧之憂,在對區域活動實踐、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更加順暢的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區域活動。根據以上準備實施之后,發現區域活動效果明顯提升,學生興趣增大并學能掌握教師指導的具體學習目標。
四、啟示
啟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前后區域活動教學效果差異的反思。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亦同。哪怕是學生進行探索的區域活動也要從每個細小的環節入手進行準備。二是對于環節中出現的每個問題,要提前進行預測。上述準備雖然在某些方面考慮了環境變項,但在某些環節預知仍有遺漏。如其中一個不會穿鞋的學生,前三項教學目標均完成的很好,但是第四項兩周還不會,指導教師發現不是他沒掌握方法,而是他手上一點勁都沒有,所以沒辦法提起鞋來。因此,教師面對這類情況,因從其他原因考慮并給與相關訓練。
參考文獻:
[1]:王文娟、朱慧紡、葉偉麗(1989):幼兒動作技能程序分解教學研究——“自拋自接球”“系鞋帶”科研成果推廣報告,《上海教育科研》。
[2]:向海英(2013):《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差異性教學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