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
摘要:師生互動對于教學質量的左右影響明顯。在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中,即使音樂學科被視作藝術類教學副課,也同樣需要加重對于師生關系構建的合理重視。畢竟只有良性師生互動關系,才可以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開心學習。同時,日益鞏固學習效果,完成學生的實踐成長,最終助推學生其他科目綜合學習。基于此,本文從音樂課程的師生互動入手,講述師生關系對于教學效率影響的實際價值。
關鍵詞:師生互動;高中;音樂教學;學生;音樂教師
前言:
音樂課程相比于其他課程而言,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運用教學的占比是更多傾向于實踐感受教學。課程最大的藝術特點也是抽象教育多過刻板理論教育。因此,高中階段音樂學科教學中,音樂教師的教學引導以及師生互動關系的構建對于音樂課程的成效開展至關重要,必須對有效師生互動增深關注。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時才能收獲良性學習體驗,進而提升音樂審美。
1.營造良性的音樂課堂教學環境
在基于對師生互動教學模式的良性價值了解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教學的合理使用,可以在音樂教學中應用出明顯的教學助力優勢。因此,在高中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中,音樂教師積極構建互動教學模式,可以在正式的課堂時間內,明確出師生互動的穿插設計,全面掌握師生互動教學的實施要點,最終在課堂教學時間內因地制宜,既保證基礎教學工作的合理展開,又以此為基的深化師生和諧互動關系的延伸連接,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音樂素養。基于此,音樂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時間內落實互動教學的有效作用,就需要從最基本的課堂教學氛圍入手,營造輕松歡愉的教學環境,為該節課堂內的后續互動打下基礎交流基調。同時,音樂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適時引導學生發言,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對學生提出的音樂見解給予表揚,從而再次完成課堂教學氛圍的友好深化。例如:在《遼闊的草原》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首先提問學生是否見過草原?對草原的理解是什么?引出學生的主觀表達,進而結合歌詞、編曲讓學生判斷該首歌曲的音樂風格,引出音樂知識點討論,使課堂環境輕松、自由,助力音樂教學效率提升。
2.深入講解音樂理論知識
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較大,更多的時間安排都被分配于正課學習,在課下時間較少會進行專門的音樂鞏固。但是,學生的放松調劑工具之一,卻是音樂。因此,在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想真實提升教學質量,保證課堂教學實際有效,就需要在正式授課之前,先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班級學生對于音樂課程的學習困境,進而結合實際教學難題針對教學,因材施教。只有這樣,在音樂理論教學設計前置的過程中,音樂教師才可以充分利用好師生互動關系,靈活的引出師生對話,并逐步構建全面友好、平等的師生互動模式,從教育的根本源頭進行教學內容的科學深化,進而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例如:在進行《牡丹江》教學時,音樂教師可以以其他流行歌曲中關聯到牡丹江元素提煉對比為核心,抓住學生的思維挖掘,進而使用多媒體播放《牡丹江》歌曲的一些片段,讓學生仔細欣賞。然后在學生欣賞完畢后,與學生進行“你問我答”,既讓學生對于民族音樂風格有多變的感受視角,又使教學模式的靈活多樣緊抓學生的參與心理,理論與學習高效結合,復聽、回看也不顯枯燥。
3.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實際應用
在當今的信息化網絡時代,大部分學生都有網絡過度沉迷問題。即使是壓力較大的高中學生,也是如此。因此,音樂教師正視學生的學習壓力,以及時代化的學習阻礙因素累積。不僅可以轉為危機,良性的引導學生使用多媒體進行音樂學習空間拓展,還可以使音樂教師自身不斷更新教學資源,走進學生的音樂心理,使課堂音樂教學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師生互動關系更加深層、更加實效。例如:音樂教師對于當下的一些基礎多媒體教學設備,如投影儀、教學課件等的基礎使用,可以相對的進行減少。而是在此基礎上,帶給學生新鮮感,如使用微課模式、智能手機動態演示模式、短視頻特效模式等將音樂教學與時下最流行的教學元素進行結合,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并助推師生互動關系的良性深化。如:在《我和我的祖國》的教學中,音樂教師不僅可以結合學生的追星心理,播放一些明星合唱應援視頻,吸引學生的聽講注意力。同時制作一些特色化音樂知識解讀視頻,將該首歌曲所涉及的音樂風格、音樂符號、音樂特點等多元呈現,打破學生的對該首曲目的刻板認知。也可以留出學生實踐空間,讓學生自行查閱相關資料,交流討論,高效總結。
4.拓展教學資源,優化師生互動情況
師生互動教學的核心是互動的意愿,只有學生與教師都具有高熱情的交流意愿,那么,互動教學才能實際有效。因此,在高中階段的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將教學內容合理安排,然后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互動教學的課前設計,可以在正式的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引導學生加入互動氛圍,對課堂主要教學內容內化理解,并對以此為基的延伸拓展興致滿滿。而這一特點也可以大大的與傳統局限教學差異明確,強調并凸顯了教學模式轉換對于教學效率提升的實質影響。例如:音樂教師在教授《歌唱美麗的家鄉》時,不僅可以引出學生對家鄉情感的自主內化,還可以將“家鄉”作為主題,引出學生的其他相關音樂試舉例,如《外婆的澎湖灣》、《人說山西好風光》、《家鄉美》等。重點側重在互動過程中的學生視角感受,讓學生學會主題化看待音樂風格。這樣一來,課堂音樂教學的教學主題不受限制,教學資源也可以靈活變動,學生的參與感也在互動活動中被極大落實,利于學生學習素養、審美素養、情感素養等的全面提升,為師生互動教學打下堅實根基。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的音樂課程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是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教學形式。音樂教師良性的搭建師生互動橋梁,不僅可以在課堂時間內提升當節課程的教學效率,還可以對學生未來的綜合成長影響深遠。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適時掌握教學機緣點,科學的穿插互動教學,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羈絆交流,可以不斷的提高互動教學成效,并夯實音樂教育根基。
參考文獻:
[1]雷蕾.新課程標準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路徑探究[J].華夏教師,2019(24):74.
[2]鐘海燕.高中音樂課的互動教學構建及實施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24):173+175.
[3]崔玉.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戲劇之家,2018(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