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摘要:我校為進一步提升商務日語專業在遼寧遼寧省乃至國內起到示范引領輻射作用,有效對接產業集群,更好的為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服務為目標,把商務日語專業建設成省內領先的示范專業。
關鍵詞: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課程資源
一、創新專業建設機制
以對接產業為切入點,構建緊跟產業調整步伐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瞄準產業前沿技術和產業調整升級對人才的新需求,有效地實現專業建設跟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而“變”。
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建設。通過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建立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校企合作機制健全,運行良好;合作企業全程參與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專業建設與創新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合作企業在教學改革與創新、教師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及管理運營等重大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解決企業參與辦學、兼職教師的聘任、學校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等問題。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依據商務日語專業所對接產業群的職業活動內容、環境和過程,密切與合作企業及用人單位的聯系,主動適應大連地區日資企業因產業結構調整及對人才的需求,積極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培養。與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推動教、學、做的統一,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有效對接,實現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與行業企業所需的崗位能力有效對接。
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協會、企業共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專業建設與發展的合作交流,深入探討專業為產業服務的發展問題;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模式調研和分析論證工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評價標準;研究與實踐“商務+日文數據處理”綜合技能人才培養的運行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人才需求相對接。
三、創新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
以人才培養對接用人需求、課程對接崗位、教材對接技能為切入點,構建符合對接產業集群需求,積極探索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課堂,做到培養出的學生是職業道德優良、職業技能過硬的人才。與行業、企業緊密聯系,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不斷的把生產新工藝、企業新技術、管理新模式和職業素養新要求引入到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去,從而有效的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有效對接。
構建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商務+日文數據處理”綜合培養、突出日文數據處理能力的課程體系。與企業共同建立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商務+日文數據處理”綜合培養、突出日文數據處理能力的課程體系;堅持“理論適度夠用、技能精湛實用”的原則,修訂完成商務日語專業的課程實施計劃;依據職業崗位標準、職業能力要求,完成基礎日語、日文錄入課程標準;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提高實踐課程比重,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融入教學活動,初步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認證對接。
四、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要切實貫徹落實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以“雙師型”教師培養為重點,以強化專業實踐能力培訓為著力點,使專業帶頭人切實做到懂產業、精教學、會操作、善研究、能咨詢,在專業帶頭人的引領下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研發能力強的專業師資隊伍,從而促進商務日語專業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更好的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要從合作企業中引進業務技術骨干到校兼職任教,并逐步建立企業兼職教師到校任教制度,保證實訓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專業帶頭人培養。通過國內各級各類培訓、企業掛職以及參加學術交流等多種方式,培養一名專業帶頭人,使其具有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精通專業教學,有較強的實踐能力;開拓專業帶頭人專業建設的戰略視野,增強專業帶頭人的實踐素質,掌握本專業的發展動態,能夠組織并帶動教師團隊進行專業建設和創新;專業帶頭人在專業建設、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建設、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創新實訓基地建設模式
在已有的實訓設備基礎上,在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參與指導下,整合資源,使實訓基地能融教、學、做、研為一體,能有效的為對接產業群服務。深入研究探索合作緊密、共管共贏的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實訓基地建設與專業建設質量同步提升。
建立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校企共同研討并制定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制定生產型實訓基地運行相關制度。
六、創新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按照對接產業群的用人標準構建“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它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著力推進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改革,突出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考核,使學校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銜接一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一步完善畢業生跟蹤調查內容、方法,把重點放在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評價上,做到在校加強考核,畢業有效跟蹤,形成全過程的監控評價。
構建“能力本位、多元主體“的評價模式。創新評價方式。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將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按照對接產業群的用人標準,初步構建“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它社會組織“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模式;突出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考核使課程考試與職業資格鑒定相銜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七、建設數字化教學資源庫
依托國家示范校建設數字化校園的契機,完善數字化學習資源管理和應用平臺建設,通過與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合作,共同開發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崗位技術需求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利用先進的技術管理和規范的制度,保證向數字化校園的有效運行,從而為師生提供更優質的資源檢索、信息查詢、資料下載、教學指導、學習咨詢、就業支持、人員培訓等服務。
課程資源開發與建設。成立行業、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課程資源開發組;以“教學產品”為紐帶,按照“教學做一體化”思路,依據崗位標準和職業能力要求,建設《基礎日語》和《日文錄入》兩門課程資源。
參考文獻:
[1]《中等職業學校有效教學》,李興洲,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12月。
[2]《課程與教學論》,徐繼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3]《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李耀新,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