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鵬
摘要:隨著我國的教育發展進步,教師們也就逐漸意識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學習課堂知識。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培養,在教導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學習歷史。歷史課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其內部關聯性很大,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歷史長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難免有些問題疑惑,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決,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向學生提出適當的問題。
關鍵詞:歷史教學;問題意識培養;中學生
引言
初中階段的學習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的積累,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思考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思考,進而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向學生傳達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不能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將知識簡單的傳給學生,而是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自發的進行思考,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對于提出問題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其歷史學習能力也就會進一步提高,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一、初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少提問思維
初中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學生自主提問的重要性,長期以往會導致學生不愿意提問,在遇到難題或者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也不敢向老師提問。一部分學生向老師提問后,老師并沒有認可該問題,從而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下降,等下次在遇到問題時就不會再向老師提問。學生與老師不通過問問題的方式交流學習,教師也就無法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水平都不能準確把握,也不知道課堂教學是否適合學生,進度情況等等,總之,不能養成學生的主動提問思想就不能很好的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情況都造會造成一定影響。
(二)教學模式古板
大多數初中教師對于歷史教學模式仍停留著非常古板的理解中,認為歷史就是學生接受知識,背誦知識即可,這樣的教學時枯燥無味的,單方面機械性的傳授知識也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于歷史學習一旦缺少了興趣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最重要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一昧被動接收知識卻無法時刻保持思考能力,只是在老師指導下機械的完成學習任務。沒有深刻思考的學習狀態將難以對知識鞏固牢記,進而也不會產生問題,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歷史學習會跟不上腳步,學生慢慢的就會抵觸歷史學習。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培養措施
(一)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思考性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模式下學習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歷史老師不僅要考慮知識的傳遞量,也要考慮知識的傳遞方式,要注重歷史發展的特點,讓學生理解歷史的發展流程,有意識的讓學生的自主思考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方式相比傳統教學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自然也就會提出更多的疑惑,解決這些疑惑會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二)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梳理好課本知識
歷史是一門內部緊密聯系而又流傳長遠的課程,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是,由于主線較長,結構龐大,學生意識難以整理好思路。教師的作用就是要疏導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長河,及時的對課本中的事情發展時間、地點以及重要人物進行梳理排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動手完成任務,并且也會獲得知識量的積累。更深層次講,學生在理清歷史長河后,對許多疑惑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而考慮問題的方式也就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學生將會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悉心指導教學,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和學習情況適當的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其有目的的學習和思考,還可以讓他們進行課下討論,進一步的培養了學生的組織協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師在課堂中要將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中心的應試教育,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成績會有不小的提升,但對于學生的日后歷史發展情況難以培養。新課改要求下,學生應變成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輔助者引導和指導學生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再進一步的根據課堂內容引導學生擴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加以解決,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有著很大的益處。
結論:
歷史知識的學習是注重積累注重學習方法的過程,學生不能簡單的背誦知識而學習歷史,要根據歷史發展特點,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而起到事倍功半的學習先過。本文從中學生的歷史學習存在的問題以及歷史學習的培養措施兩方面對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進行分析探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知識的積累,也要考慮知識的教育方式,探尋歷史發展的特點,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學習歷史發展的流程,培養學生的問題發現能力,對學生身心發展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