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堯麗云
摘 要:翻譯的主體間性是指翻譯活動中的各大主體包括:譯者、原作者、原作讀者、文中人物、翻譯發起者等各個主體之間平等和諧的對話和視域融合的過程。翻譯的主體間性理論主張參與翻譯活動的各方通過無限的、平等和諧的對話,最終實現視域融合。本文以張谷若最愛之哈代小說《還鄉》譯本為研究對象,探討翻譯中的主體間性如何促成優秀譯本的出現。
關鍵詞:主體間性;張谷若;《還鄉》
中圖分類號:I046;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3-00-02
翻譯活動實質上是一個對話過程,是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等各個主體通過語言這一中介進行無限的、平等和諧的對話和視域融合的過程。翻譯主體間性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翻譯主體間性,是僅指譯者主體與原文作者主體和譯文讀者主體三者間的間性關系;廣義的翻譯主體間性則是指翻譯活動中的各大主體包括:譯者、原作者、原作讀者、文中人物、翻譯發起者等各個主體以文本為載體,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溝通,達到相互理解,最終達成共識,實現融合。本文以張谷若之《還鄉》譯本為研究對象,探討翻譯中的主體間性如何促成優秀譯本的出現。
一、主體間性理論及張谷若之《還鄉》譯本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從認識論角度提出了“主體間性”這一概念。通俗地講,主體間性是指主體與主體的間性關系。在翻譯活動中,作者、譯者、讀者等不同主體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換言之,翻譯中的主體間性就是指譯者主體與原作者、原作讀者、文中人物、譯文讀者等參與翻譯這一活動的所有主體之間平等和諧的對話和視域融合的過程。翻譯的主體間性理論證明了文本產生于主體與主體之間無限的對話之中,各主體間實現視域融合對于文本的產生至關重要。
哈代所著的《還鄉》是張谷若最喜愛的小說之一,書中對于埃格敦荒原的描寫,對于一心向往到巴黎去過上流社會生活的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描寫,對于渴望回到家鄉埃格敦荒原的男主人公克林的描寫以及書中的人物性格刻畫、哈代所生活的時代的兩種文明間沖突,都讓張谷若非常感興趣。193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張谷若的《還鄉》譯本。至今,雖然市面上存在很多不同的《還鄉》譯本,“以張谷若譯本為最佳,影響也最大,所譯《還鄉》成為漢語文學翻譯的經典之作。”(李憲瑜,2009)
二、張谷若之《還鄉》譯本中的主體間性研究
(一)譯者主體與原文作者主體的間性研究
譯者主體與原文作者主體之間是平等的間性關系,他們之間的交往以深入理解為目的。在翻譯活動中,譯者首先是以讀者的身份接觸原作。作者主體和譯者主體是以原語文本為載體并通過翻譯這一行為來實現彼此間的相互交流。譯者既要理解原語文本,也要理解原文作者。譯者還必須深入了解原語文本所處時代的整體社會風貌,也要對作者的生活理念、語言風格、藝術觀點及特色和人生經歷等各方面內容進行細致的研究。作為哈代的“東方知音”的張谷若,扎實地研究哈代及其作品,與作者哈代達到了心靈上的契合。在著手翻譯哈代的作品之前,張谷若首先細致地研究哈代所生活的時代的整體社會風貌、哈代的生活理念、語言風格、藝術觀點及特色和人生經歷等。張谷若堅定地認為:“原作者所讀過的書,譯者也應該讀過。原作者所知道的,譯者也應該知道。否則譯時只能照貓畫虎。”(張谷若,1989)在其譯本《還鄉》中,張谷若與哈代的交流主要體現在語言(方言對譯)與思想(女權主義)兩個方面:(1)方言對譯。在哈代眾多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鄉村人物,這些人物對話使用的是威塞克斯(英格蘭南部多賽特郡一帶)方言。在翻譯這類方言時,張谷若創造性地采用了方言對譯的翻譯策略。張谷若認為:“原來是地道的語言文字,翻譯時也要譯成地道的語言文字。”(張谷若,1980)張谷若在翻譯《還鄉》時,因為原作者哈代在描寫威塞克斯當地沒有受過教育的村夫俗子時,多采用了頗具地方特色的當地俚語,所以,張谷若先生在翻譯時,創造性地使用了他所熟悉的山東方言,以便傳達原作中的方言韻味,突出原語文本的方言特色。哈代在敘述和描寫時,運用英國通用的文學語言;寫村民的對話時,則用威塞克斯方言。張谷若在翻譯時,既能忠實于原作的語言風格,又能把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有區別地翻譯出來。他還別具匠心地用山東方言對譯村民的方言,使人物神韻畢現。方言對譯的譯法,雖然在學術界褒貶不一,但本文作者認為,張谷若的做法創造性地為原本不可譯的方言翻譯開辟了一條可譯之路,值得借鑒和學習。(2)女權主義。哈代和張谷若都是女權主義者。作者哈代和譯者張谷若都主張男女應該平等,要實現婦女的真正解放和自由平等發展。張玲談及其父張谷若時,“……作為一個有俠肝義膽的山東男子漢,應該說他是那個時代的女權主義者。他看待女性,是和他同類的人。在他自己那個封建意識極濃厚的父母的家里,他常常維護家中唯一的女兒——我姑姑的權益……他教育自己的孩子,男女都一樣,女孩子也要自立,參與和男孩子的平等競爭。”(張玲,1995)我們可以說,正是通過與原文作者的有效交往,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思想上,都達到與原文作者的心靈契合,才有了張谷若先生的經典譯作《還鄉》的問世。
(二)譯者主體與譯文讀者主體的間性研究
“奈達認為,檢驗翻譯標準是看譯文是否使譯文讀者產生與原文讀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譯者關注的焦點不在原文與譯文是否一致,而在對接受者產生的效果。”(廖七一,2006)隨著人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與變化,語境會發展與變化。語境的差異會引起讀者的閱讀能力和水平以及閱讀喜好的差異。譯者若想真實了解讀者的閱讀水平及喜好,唯一的途徑就是與讀者進行平等有效的交流,從而創作出符合譯文讀者閱讀習慣的譯本。“譯者與讀者的相互間性,可以通過“譯者與自己交流”和“譯者與讀者交流”兩種方式得以實現”( 謝柯,2011)。事實上,譯者也是原語文本的讀者,因此譯者可以用讀者的身份、從讀者的角度來理解原語文本,然后將原文文本翻譯出來。
以《還鄉》為例,張谷若作為譯者主體與譯文讀者主體間的交往體現在張谷若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上。(1)加注釋。張谷若先生譯作中的注釋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數量多。以《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1998)為例,其中的注釋就多達452條;二是相當一部分注釋很長,最長的一條多達980字,足見張先生在研究上所下的功夫。張谷若先生的注釋有關于社會背景民俗典故等內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譯文中所采用的特殊翻譯技巧等等。張谷若在翻譯哈代所著的《還鄉》時做了大量的注釋,這些注釋嚴謹考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為后來從事翻譯的人樹立了光輝嚴謹的榜樣。(2)大量使用四字格。四字格是“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組,包括大量成語和自由組合的詞組。一般來說四字格具有短小精悍、含義深刻、 形象生動、音調和諧等特點”(方夢之,2011)。四字格中蘊含的形式美觸動心弦、深入人心。張谷若在譯本《還鄉》中,使用了大量地道的四字格。一方面,通過運用地道的四字格,譯文顯得形象生動、地道傳神、可讀性極強;從漢語的角度來看,地道的四字格可以彰顯譯者的文學功底,同時也可以決定譯文的藝術價值。另一方面,地道的四字格也使原文的內容和風格淋漓盡致地顯示出來。正是因為使用了加注釋及使用地道的四字格的翻譯策略,作為譯者的張谷若與譯文讀者之間實現了平等有效的交往,促成了優秀譯作《還鄉》的產生。
(三)譯者主體與翻譯活動發起者等其他主體的間性研究
除了與原文作者主體以及譯文讀者主體間的交往,譯者主體還需要與翻譯活動中的其他主體進行交往,例如:譯者主體與翻譯活動的發起者之間的交往包括:翻譯活動發起者要與譯者協調確定譯者決定選擇翻譯的文本、譯文交稿的時間與地點以及譯文出版的時間等。以《還鄉》為例,張谷若與人民文學出版社約定選擇翻譯英國著名小說家哈代的《還鄉》,人民文學出版社于1935年出版其譯本等。
三、結語
翻譯活動是譯者、原作者、原作讀者、文中人物、翻譯發起者等各個主體在以原語文本為載體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交往,各主體間進行平等的合作與交流,才能共同完成翻譯任務。翻譯中所涉及的各主體之間是平等、相互協作的對話關系。可以說,優秀譯本是譯者在充分發揮主體性的同時,與原作者、譯文讀者、文中人物以及翻譯發起者等各主體之間進行平等協作與有效對話的產物。
參考文獻:
[1]李憲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翻譯史.三四十年代.英法美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2]張谷若.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譯文[J].翻譯通訊,1980(1).
[3]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4]謝柯.翻譯認知研究范式論略[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5]方夢之.中國譯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