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錕
摘? 要:教育的發展,使得越來越豐富的學習模式出現在了學生的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組成小組,使得學生能夠進行學習結果和思維方式的分享,讓學生能夠有效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并使得學生掌握合作的技巧,發展自身的合作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知識的教育時,有必要對這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進行深入的研究,有效應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進行數學教育,讓自身的教學能夠發揮出新的生機。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教學策略
當下,教育有了新的內容和目的,傳統的數學教育和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需要被摒棄,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教學理念的革新,重視拓展性教學內容的教育和策略的實施,盡量使學生能夠獲得長遠性的發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便是一種能夠發展學生合作能力、思維素養和學習能力的有效學習模式。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其有效應用起來,以助力學生的發展。
一、關注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劃分小組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有效實施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習小組進行合理性的劃分,使得學生能夠有效進行小組合作。
在進行教育時,筆者會將部分時間放在了解學生上,會深入研究學生的性格特點、明確學生的學習水平。依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筆者會給學生貼好標簽,明確學生所具備的在領導力、實踐力等方面的特長。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筆者會將學生分為優等、中等、有潛力這三個層次。在明確了學生的這些內容后,筆者便會對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讓組內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大,且組內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呈現出互補的形式,讓具備不同特長的學生能夠被分為幾個小組。當然,每隔一段時間,筆者會重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性格特點進行評估,并以此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以讓學生能夠獲得有效的教育,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知識的教育時,有必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研究,以將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有效劃分,使得學生能夠以此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讓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實施能夠更為順利。
二、選擇恰當時機,指引學生進行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雖然是一種不錯的使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方式,但是并不適合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任意環節,教師在進行知識的教育時,便需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指引學生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
筆者在進行知識的教育時,便會深入研究數學教育的多個環節,多多了解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所具備的特性,依據比較恰當的時機,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如,在課堂上,筆者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圍繞該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時,便會將這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起來。這樣,學生便會在討論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多多傾聽組內其他成員的想法,以此不斷優化自身的思維,探究出全面且準確的問題答案,以更好地研究相關的數學知識,發展自身的思維。再比如,在向學生布置了具備實踐性的任務后,筆者便會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相關的任務,學生能夠在組內根據自己的特長承擔相應的責任,并積極配合組內的其他成員,完成總的學習任務。
總之,在恰當的時機,恰當地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十分重要。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多多關注當下學生的知識發展情況,強化對學生的教育,重視對學生的指引,以引導學生做好小組合作,使得學生的小組合作素養和能力能夠獲得有效的發展。
三、重視教師引導,增強小組合作效率
畢竟小學生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小學數學教師在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時,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還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引導,以增強學生的小組合作效率,使得學生掌握良好的小組合作技巧。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筆者會監督學生,讓學生能夠與組內成員主要圍繞所學習的知識進行相關的討論和交流,避免學生出現與組內成員討論與學習無關知識的情況,讓學生能夠做好知識的學習。當然,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組內成員如果出現了矛盾,筆者會及時地了解矛盾發生的原因,對學生進行合理性的引導,以調和學生的矛盾,讓學生掌握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得學生能夠做好小組合作,以此助力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此外,筆者也會多多關注小組合作的結果,對學生的合作結果進行評價,并會向學生提供合理性的建議,讓學生優化所在小組的合作形式,以讓學生能夠有效掌握知識和合作技巧。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強化對學生的教育,有效實施小組合作的方法,引導學生做好小組合作,以增強學生的小組合作效率,讓學生的合作能力獲得有效發展和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知識的教育時,可以采用合理劃分小組、選擇恰當時機指引學生小組合作以及對學生進行引導的方式,有效實施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指引學生做好小組內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以助力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卓.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小學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08).
[2]潘鳳.合作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