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卿
摘? 要:語文科目是小學階段必學的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事業也在快速進步,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語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培養,是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教學策略
引言:
小學語文是有效提升小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課程。在新課改的開展下,全新的教學大綱不僅給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能有效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進而明顯增強語文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轉變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前提。在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應共同努力,彼此尊重,互相信賴。通過這樣的和諧氛圍,語文教學效果才能有效提升,學生也能在課堂上進行釋放自己的活力,使原本沉悶的課堂活躍起來。教師借此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和諧的課堂氛圍還有助于學生培養自身的創新力,強化創新意識。這也是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最大魅力。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思想觀念及處事態度上各有不同,致使當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的答案也各有千秋。這是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體現。教師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尊重學生的想法,以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回答過程,并給予針對性的細致指導,從而與學生共同建立教學相長的和諧師生關系。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中多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敢于對教師提出質疑,培養學生表達想法的勇氣。學生在這樣一種自由且無拘束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往往會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實現對自身的全面培養。
例如在《紅馬的故事》這一課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讓學生自由的在紙上畫畫,并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介紹。而教師則做好引導者的工作,運用恰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生介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身的言辭,要以鼓勵為主,尊重學生的奇思妙想,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昂的情緒,創新能力得以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更為明顯。
二、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開始被教師所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逐漸被學生應用到語文教學中。由此,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能獲取滿足自己學習需求的語文知識,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應當對教材內容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合適的問題,幫助學生迅速融入教師的教學情境中,使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得以緩和,課堂教學效果得以顯著提升。如在《王戎不取道旁李》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下問題:“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使學生的在預習過程中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幫助學生迅速融入教師的教學內容中。而后教師在講解完課文之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活躍原本因理論教學而沉悶的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優化評價機制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這種過于失衡的評價機制不僅無法使學生明確自身的學習效果,還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被壓制,只能按照考試的要求來進行學習,難以實現綜合發展。因此教師在后續的教學中應當轉變原有的評價方式,在學生之間開展互評工作,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共同營造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此外,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對默寫等作業進行互相檢查。而學生在檢查其他同學的作業時,既能體會教師的職責與信任,也能對自己的所學進行回顧,同時還可以吸收優秀學生的答題經驗,一舉三得地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而在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時,教師也可以由學生來進行,先利用空閑時間教授學生評價作文好壞的標準,隨后讓學生對作文進行獨立批改,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評價結果進行討論,學習優秀作品的寫作技巧,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四、擴展課外資源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得教師不能將教學內容拘泥于教材內容之上,而是要在教學中多為學生擴展課外資源,提高教學內容的豐富度,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進行《盤古開天地》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更多的古代神話故事,并將其運用到教學計劃中,使學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上古時期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外,學生通過課外資源還可以有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結束語:
小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使得其在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努力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優化評價機制,并擴展課外資源,從而使教學效果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房超,王珍.利用微課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實踐探討[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06):66-67.
[2]周斌.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提高策略[J].甘肅教育,2020(02):59.
[3]徐小飛.提高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效果的幾點策略[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9(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