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軍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涵蓋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綜合性。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思維不能過于狹隘,方法不能因循守舊,要認真落實開放式教學的理念,爭取通過有效的手段開放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空間,并開放學生的思想,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科學;開放式;教學理念;實效性
科學是探究自然和宇宙的一種方法,它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接受科學教育,有助于個體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來認識世界、解決問題,同時能夠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不利于科學教學目標的實現。所以,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要勇于突破傳統,以開放式理念來構建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的科學課堂,從而讓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一、應用網絡資源,開放學習內容
小學科學所研究的內容都是自然界中切實存在的事物,但有一些研究對象是我們無法用肉眼直接觀察到的,比如微生物、天體的運動等,這體現了科學的抽象性和復雜性,給學生學習帶來極大的困擾。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和資源被有效整合,所以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們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網絡資源,用以滿足學習和生活需求,這給教育教學打開了新思路。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借此解決教學中的難題,開放學生的學習內容,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變化的月相》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根據現實經驗說一說月相的形狀,我則將相關的圖片展示在屏幕上。然后我引出問題:“月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又為什么呈現這樣一種規律?”在學生思考一陣后,我從網上查找相關的動畫演示視頻,為學生播放。該視頻中以三種不同顏色的小球模擬太陽、地球和月亮,將它們相對位置的變化以及月相的形成以動態、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學生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使學生對月相的變化過程產生透徹的理解。所以說,小學科學教師應善于利用互聯網技術,借此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走出學習困境。
二、走進學生生活,開放學習空間
隨著人類對自然和宇宙認識的深入,科學的研究范圍越來越大,研究對象越來越復雜,我們也正是在不斷的創新和突破中發現更多自然的規律,能夠以科學的手段更好地造福人類社會。但是,科學學習必定要遵循著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規律,要從現有的知識和條件出發,這樣才有助于構建知識系統。正因如此,小學科學課程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其中編寫的內容基本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借此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從現實經驗中獲得靈感和啟發,從而提升其學習效果。
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一課時,我先向學生提問:“大家在生活中聽到過哪些聲音?”學生討論時給出鳥鳴、狗叫、鋼琴彈奏等例子。然后,我讓學生走出座位,走出教室,尋找身邊的物品用來制造聲音。在此過程中,有的學生用頭發絲制作單弦琴,撥動頭發絲以發聲;還有的學生敲擊玻璃、黑板、保溫杯以發聲;還有的學生別出心裁,唱了一首歌,用自己的嗓子作為實驗器材。之后,我提問道:“同學們在制造聲音時,肯定會有不成功的時候,那么你找到物體發聲的必備條件了嗎?”學生通過實驗、交流和討論,發現物體發聲時必定振動,由此,學生便能深刻理解聲音產生的原理。可見,以生活化教學為學生打開學習空間,是提升學生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科學道理的可行之法。
三、營造自由氛圍,開放學生思想
科學在創新中得到突破和發展,而創新的前提必定是思想的解放,我們必須擁有思考、想象和質疑的自由,才能真正掌握科學的本質和方法,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績。并且,小學生頭腦靈活,對于一些科學問題,他們往往能夠想到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法,其思維品質和科學精神便在此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升。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盡情想象、大膽創新,從而開放學生的思想,讓學生在個性化學習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探究之趣。
例如:在學習《運動和摩擦力》一課時,針對“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這一問題,我便讓學生自由結組、合作探究。同時,我鼓勵學生創新實驗的過程和方法。在此過程中,某小組用同一支圓珠筆在教材封皮和里面的書頁上寫字,通過寫字的效果說明:當接觸面比較光滑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較小。還有的小組用彈簧測力計在桌面上拉動空的文具盒以及裝有文具的文具盒,通過彈簧測力計示數來說明物體重量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最后,各組學生舉出生活中利用摩擦力或減小摩擦力的例子,以進一步說明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梢?,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給學生打造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可以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意識,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總之,小學科學教學不應局限于傳統的理念和形式,要大膽開放、大膽創新,要體現科學的包容和廣博,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進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湯淑敏.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0):233.
[2]王志清.開展“開放式”科學課堂教學的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