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歌唱教學中難點的解決無疑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那么如何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忽視”卻是突破難點的好方法,但此“忽視”并非真的對教學難點視而不見,而是教師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行為上則忽視,即教師以最簡單、巧妙的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并掌握難點。在此,總結出了幾種“忽視”的方法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歌唱教學;難點;“忽視”;突破
在教學前,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什么。但在多次的聽課中,我發現一些音樂教師并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有的從未考慮過難點在哪兒;有的找到了難點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突而未破。那么難點如何突破呢?我想就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板塊——歌唱教學談一些心得體會。
音樂歌唱教學中的教學難點,我覺得有這么幾類:情感難點、節奏難點、音準難點。那在實際的歌唱教學過程中如何突破這些難點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忽視”是突破難點的好方法。
“忽視”并非是真的對教學難點視而不見,而是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行為上忽視;教師重視,而讓學生忽視。在教學中重視難點正面突破是一種方法,但有時對一些難點卻是要“忽視”它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這就好比喂小孩吃藥,他知道要吃藥了就難喂;而在他玩得正開心的時候,不經意間喂他,往往好喂。歌唱教學中的難點有時就好比藥,老師不正面強調,而是從側面巧妙地迂回包抄,反而能簡單解決。忽視的方法有:情境法、比較法、分解法等。
一、情境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而音樂是情感藝術,因此情境教學能幫助我們有效地突破難點。
例如:舒伯特的《搖籃曲》往往有大部分男同學不喜歡,我曾聽到一位老師是這樣上的:
①畫面導入(雖然有直觀圖象,但沒有情感的帶動。)
②老師范唱后問:同學們喜歡嗎?(有些同學回答:不喜歡。教師未作反應。)
③教唱歌曲。(老師為了唱好這歌,不得不多次提醒學生要輕聲唱,并且為了維持紀律,時不時地大聲批評學生。)
孰不知這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要營造充滿愛的氣氛,若教師始終未能營造這樣的氣氛,于是整堂課教師上得很累,學生也聽得很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像這樣的情感難點,如果精心設計情境,一切將變得很簡單。我曾這樣安排:
①“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個故事。……”(汶川大地震母親保護孩子的故事:5月13日中午,救援隊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沒有了呼吸。廢墟里面的她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地支撐著身體……救援隊員確認她已經死亡,又沖著廢墟大聲呼喊,沒有任何回應,救援隊即將走向下一片廢墟時,隊長好像意識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來,他費力地把手伸進她的身下摸索,高聲喊:“還有個孩子,還活著!”一番艱難的努力后,人們把孩子救了出來。他躺在一條小被子里,因為有母親的身體庇護,孩子毫發未傷。隨行的醫生過來準備給孩子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講完故事,我停了片刻。學生已入情。再問:“這位母親為什么這么勇敢?”(生答……)
②導入:“確實,天底下最偉大的情感就是母愛。每一位母親都以各種方式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老師今天就要帶大家唱一唱你小時候媽媽經常對你唱的一首歌”(板書“搖籃曲”。)
③“什么是搖籃曲?”(生:哄孩子睡覺的歌。)“媽媽,噢,還有爸爸一般都會怎么唱?”(生:輕輕地、溫柔地。)
④教師有感情地范唱。……
有了前面的情境營造,學生已自然地進入充滿愛的氣氛,學歌時也就能自然、準確地運用了柔和的聲音演唱,教師也無須再多言“聲音要如何”“情緒要如何”了。
二、比較法
比較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方法。在歌唱教學中我們要正確運用比較法,有意識地將正與誤、合適與不合適的演唱加以對比,可以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提高分析鑒賞水平及演唱能力。
例如:學生在演唱中極易出現喊唱現象,這一不良的演唱習慣成為了我們要糾正的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在不同課堂運用了多種對比、比較,有效地糾正了學生的喊唱現象:
①教師模仿學生喊唱一次,然后再正確演唱一次,讓學生分辨哪種更好。學生聽了老師模仿的喊唱,很容易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
②錄下學生喊唱的聲音與范唱比較,同學們立刻發現自己喊唱原來這么難聽。
③讓學生比較自己在喊唱與正確演唱時喉嚨的疲勞度。
例如:在學會歌曲《走街街》后,請學生根據三個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誦讀、說唱、演唱,以不同的情緒為歌曲設計不同的演唱方法時,學生出現了不同的見解。于是我將學生分成幾個組,分別演唱不同的設計,然后比一比選出最佳方案。通過比較,同學們一下統一了意見,定出了最佳演唱設計,學生們說唱結合,手眼齊動,課堂上你說我拍,外加深情表演,不亦說乎!
三、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難點分解成許多塊,分散到課堂的不同時段或不同人上,從而使難點變小變無。如在課堂開始先做好鋪墊,再步步深入,最終解決。如在演唱難點處設計師生接唱、生生接唱等的形式即是把難點分解給不同的人。
例如:歌曲《蘇木地偉》的難點是十六分節奏與彝族語言,上到該課時剛好是冬天,于是一上課我就先安排了兩個熱身活動。
①請你跟我拍一拍,讓學生先熟悉前十六和后十六節奏。
②請你跟我讀一讀,動一動,讓學生在熟悉歌詞中體驗肢體表達節奏韻律,這樣到演唱旋律時,學生已沒什么困難;再到帶上歌詞演唱歌曲時配上簡單的彝族迎客的肢體動作,同學們覺得分外有趣!課堂上載歌載舞,一片好風景!
我們音樂教師若能較好地把握音樂教學難點,精心為難點設計“糖衣”,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在學生不經意間解決難點,豈不快哉。只要我們做好充足的課前功夫,課堂上同樣可以“忽視”難點的存在,而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李丹,1976.3.16,女,漢族,重慶萬州人,萬州區王牌小學教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