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立德樹人”是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理念,是思政教學的目標。教師在思想課程中要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在思政課程中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在十八大,黨將“立德樹人”作為了教育事業中的主要任務,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立德樹人”是最重要的。教師在培養高校人才時,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品格。先做人,后做事。在高校思政課程中,教師要注重塑造學生的道德觀念,增強學生對主流文化的認同。
一、加強社會主體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
教師要想完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就應該完善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思政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并讓學生無形中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思想道德素養。
(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與思政教育和人才的成長有很大的聯系,必須重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尤其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面對著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競爭,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格、科學文化能力、業務工作素養與國家的強盛有很大的關聯。思想政治素養更是對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起著支撐作用。目前,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堅持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加強人們的政治信念。
(二)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
德是為人之本、立業之基。在思政課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推進社會、家庭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同時讓學生養成誠實守信、感恩、自律等品格,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加強對學生的民族和時代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撐,是民族創新的源泉。世界正在處于不斷變革中,國家的發展面臨著經濟和文化壓力,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要想在競爭中慢慢發展,需要加強學生的民族和時代精神。我們應該繼承傳統文化,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緊密相連,讓學生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中,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汲取養分,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創造能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
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教師要想完成“立德樹人”教學目標,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挖掘課程中的資源,增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吸引力。
(一)尊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教師在高校思政課程中不能與學生共鳴,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不僅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傳播,更是沒考慮學生的表現。在高校思政課堂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創新教學方法。教師在高校思政課程中要注重運用案例教學、研究教學等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從教師在課堂中占據權威性思維到教師與學生加強交流互動,讓學生主動學習思政知識。
(二)深入挖掘思政教學資源
教師應該為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他們比較喜歡的平臺。充分運用短信、微信等手段開展思政教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時代元素。在思政教育中,教師要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文化需求,加大學生存在的質疑,回答學生喜歡研究的問題,通過網絡平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增加社會實踐的教學環節
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觸的人與事都可以成為學習的資源。為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理性與感性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高校思政知識,了解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與課堂理論知識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高校思政課程的精神內涵。社會實踐是對思政課堂的延伸,能夠讓學生對社會和國家進一步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高校思政課堂的實效性。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立德樹人”最重要的是教師有師德,師德是教師的專業素養。落實“立德樹人”,需要建設專業的思政課程教師團隊。
(一)教師要有師技、師愛、師責和師品
“師技”是指教師講授思政課程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高校思政課需要將知識與學科緊密結合起來,包括政治、經濟等方面,思政教師的理論知識要非常扎實,了解思政課程的前沿和動態;還需要運用幽默生動的語言將抽象復雜的知識講授出來,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師愛”主要指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的熱愛。教育來源于愛,師愛是師德的精神。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更加尊重與信任教師。“師責”則表現出了教師愛崗敬業的境界,尤其是教風和精神方面。
(二)落實“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真學”是指教師要有政治自覺性,肯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思政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知識,用理論知識武裝自己,讓學生的思政知識更加扎實。教師既要閱讀經典作品,還應該學習政策,學習社會主義成果。“真學”是指可以給學生傳授大量的知識與技能;“真懂”是指教師要領悟思政課程的精神內涵,這樣教師才能做好思政知識的講授。“真信”是指教師要成為社會主義的信仰者。“真用”是指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用思政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分析學生遇到的問題。
四、抓好校園文化建設
要想真正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期間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還需要高度重視、切實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以此來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輿論氛圍,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提供良好保障,促進高校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
(一)構建良好校園環境
構建良好校園環境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良好育人氛圍的表現,所以基于立德樹人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在實施期間,學校還需要為學生構建出宜人的校園環境、良好的育人氛圍,充分發揮出校園建筑隱性教育功能,借助于各種建筑形式來為學生傳遞出學校博大精深的辦學理念以及宗旨,無形中對學生展開教育。
(二)加強班風學風建設
在高校建設與發展過程中,班風學風建設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會直接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產生影響,最終也會對高校思政教育實現程度產生影響。班風學風建設不僅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還具有緊迫性、艱巨性、長期性等特征。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大多是在課堂上展開,所以也只有班風正、學風濃的班集體,才能讓班級內部學生形成一種團結進步、勤奮好學、努力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班風與學風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下去,對于這一單,首先,可以制定出明確的班風標準、具體行為規范;其次,還可以著重強調班級學風建設,畢竟其會對學生生活與學習造成較為顯著的影響;最后,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畢業典禮等活動來為學生開展極具特色的主題教育活動,這也能促進班風學風建設。
(三)打造品牌活動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除了上述幾點之外,學校還可以積極打造品牌活動,以此來為學生提供成長平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從某些方面來說是學校校園文化動態反映,而品牌文化則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起著較為顯著的示范與引導作用,所以學校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各式各樣的主題教育活動之中,借助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參與性較強的文化、科技、體育、社團組織等一系列活動來打造出品牌活動,這樣學生自然能夠在活動中得到提升與發展。
總之,教師可以通過加強社會主義體系的教育、創新思政教學的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的策略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品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和晶,邵愛婷.不忘“初心”,牢記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使命[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3):186-187.
[2] 郭贊,劉向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實效性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6(2):55-57.
[3] 溫樹峰,錢嘉奇.“立德樹人”理念視域下r高校思政課教師人格魅力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7(24):99-100.
[4] 張翠方.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在微時代的創新[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6):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