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風勁
摘 要:在當下抗擊新冠疫情的一線崗位,面臨嚴峻形勢,身處復雜環境,警察院校學生會在執法過程中暴露出溝通能力較弱等問題。鑒于此,文章從溝通能力的定義、評價要素及培養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意義;警察院校學生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等方面,探討了提高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有效途徑,為新形勢下警察院校學生提升溝通能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新形勢;警察院校;溝通能力
在當下抗擊新冠疫情的一線崗位,經常能看到警察院校學生的身影。作為新時期大學生的特殊群體,他們不僅展現了當代青年大學生朝氣蓬勃、激情飛揚的青春風采,更生動地展示了警院學生智慧勇敢、忠誠擔當的良好形象。但是,在面臨嚴峻形勢,身處復雜環境,與形形色色的工作對象打交道時,有時會顯得生澀拘謹,甚至言行失當,暴露出剛剛走出校園,在實際工作中溝通能力較弱等問題。
作為警察預備隊伍,絕大部分警院學生即將充實到基層警察序列。群眾工作將是他們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而群眾工作的核心就是溝通。警察職業中溝通能力差會影響工作效率,影響警民關系,會在與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較量中占下風,嚴重的甚至引發社會問題。所以溝通能力是警察職業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特別是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復雜、人口大規模流動、社會信息化全面深入、群眾意愿表達空前強烈。加上社區警務模式使得警察更多地從辦公室、電腦、實驗室解放出來。走進街道社區,走進百姓家庭,及時辦理各類意見建議,及時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及時化解各類安全風險,及時處置各類違法犯罪。警察院校學生必須主動適應新變化,滿足新要求,不斷提高與工作對象的溝通能力。這使得對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分析研究具有時代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溝通能力的定義,評價要素及培養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重要意義
溝通能力,通俗的說,是指通過有效的方式獲取信息并有效傳達信息的能力。
溝通能力的評價要素主要有:溝通的基本能力(包括表達能力、說服能力、引導能力、吸收能力),溝通的主動性、溝通的準備、溝通的方式、溝通的態度、溝通的結果、溝通的效率等。
新形勢下警院學生的溝通能力是一項特殊的職業素質能力,是新形勢下人民警察行政執法過程所必須具備的接受和傳遞信息,并尋求反饋以完成特定目標任務的能力。與同行的有效溝通,有利于內部協同,形成統一的戰斗力;與群眾的有效溝通,能達到有限警力與無限民力的結合;與犯罪分子作斗爭,有效溝通有利于成功突破對方的心理防線;與媒體的有效溝通,能夠讓群眾了解真相,把握輿論導向,控制事態發展。據統計,公安警察在糾紛調解工作中可能至少需要70%的時間用于與他人溝通,剩下30%左右的時間用于分析問題和處理相關事務。新形勢下未來職業的高要求使得對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形勢下警察院校學生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一組在抗疫一線執行高速路口人員和車輛檢查任務的警院學生的溝通能力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溝通能力一般;15%的學生有畏難情緒,甚至因為多次溝通不暢而焦慮;只有20%的學生認為溝通沒有障礙,認可自己的溝通能力。80%的學生反映,遇到有非正常表現的可疑人員或發現疑似作案工具、疑似贓物等,會產生恐懼心理,一時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處置,如何與工作對象打交道。調查發現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在主觀層面上,缺乏自信,害怕失敗,不敢溝通。心理矛盾猶豫,不主動溝通。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執行任務就是執法,無需過多溝通,也不愿意溝通。
缺乏基本的溝通知識,不會溝通。部分學生認為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應對工作對象。溝通時語言單一、簡單機械、聽不懂地方方言,領會不到對方復雜的情緒和真實的意圖。
缺乏溝通技巧,經驗不足,不能應對復雜局面。比如在勸返一批聚集上訪人員的行動中,只反復強調政策、規定,講大道理,沒有悉心傾聽,耐心說服,不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耐心智慧的思想工作。導致勸返工作事倍功半、勞心費力。
溝通程度低,效率不高。思維與表達是構成溝通能力的兩個因素,溝通包括兩個層面:即思維的交流與語言的交流。部分學生認為,在警務實踐行動中,與工作對象的溝通交流還做不到思維交流的層面,溝通程度低,溝通中存在隔閡,導致溝通結果欠佳。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個體情商。情商又稱情緒智力或情緒商數,最初是由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瓊梅耶秉承“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提出來的。指人認知自身及他人情緒,自我激勵,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水平。從外在表現上看,情商有高低之分,高情商者情緒自控力強,情感豐富而穩定,意志品質良好,人格完整統一,社交能力與適應能力突出等。低情商者往往在情緒自制力、情感、交際溝通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與不足。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情商無先天差別,更多與后天的培養熏陶息息相關,警察院校學生溝通方面存在問題,情商培養不夠就是原因之一。
家庭影響。新形勢下家庭結構多元化,家庭結構完整的子女,受到父母雙方的呵護,其人格及心理素質發展比較健全,交往方式多樣化,對人信任度較高,溝通能力較強。單親家庭子女往往比較敏感,感情脆弱,較難與他人溝通。父母的教育態度在子女性格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進而影響其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家庭氛圍對警察院校子女學生溝通能力的養成影響也很大。
學校教育。警察院校學生與普通大學生一樣,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中學時期過分追求考試成績,不注重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等其他素質的培養。進入警察院校后,學校也少有系統的人際溝通課程培訓,警務知識豐富,卻往往處理不好如何與其他人相處、交流和溝通。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比較少,學生在人際交流方面不能得到有效地指導和幫助。
網絡影響。網絡在現代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普及程度高,給他們日常生活的交流帶來很大影響。一方面,網絡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適應大學生交往需求的虛擬空間,成為其與人交往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導致其疏離現實人際交往。大學生對網絡的“無意識”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把大量時間放到虛擬的網絡世界中,長時間與他人進行非口頭交往,使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人際溝通能力降低。
社會閱歷。警察院校的大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少,處理問題沒有先例遵循。對于一般群體性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束過程缺乏感性的了解,調解容易出現阻隔,工作走彎路。此次新冠疫情在中國,乃至在全球傳播范圍之廣、程度之重,危害之大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作為九0后警院大學生在疫情阻擊戰中既要堅持原則,執行規定,注重時效,又要及時化解老百姓的恐懼、壓抑和抱怨情緒,他們的溝通能力在此次行動中得到極大的考驗,是一次重要的閱歷。
四、提高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途徑探討
首先,警察院校學生要努力學習、開闊視野,積極主動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有意識掌握新形勢下的溝通技巧。培養好的溝通品質,尊重人、信任人,講究語言藝術和非語言藝術,樹立信心,塑造威嚴、公正、勇敢、友善的和平衛士形象,掌握運用新媒體能力,坐下去能寫,站起來能說,主動接近群眾,獲得他們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提高警院學生的溝通能力。家庭是學生獲得人際溝通教育最早的學校,以親情為主的人際溝通讓學生學會如何與父母交流,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形成自己的交際觀、價值觀。因此要創造好的家庭氛圍,給予學生溝通方面的教育,讓學生感受到溝通交流的樂趣及重要性。在與親人交流過程中掌握交流溝通的好方法。
現階段,警察院校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主要靠警察院校的在校教育。警察院校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雖已開始一些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但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有待進一步改進。
更新教學質量觀念,把新形勢下溝通能力培育納入人才培養計劃。警察院校以培養合格的警務人才為己任,把培養“公安應用型”人才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除了重視公安專業技能培養,如法律知識、治安管理、偵查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散打格斗外,還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把新形勢下溝通能力培養作為一項基礎目標納入人才培養計劃,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指標。
豐富教學內容,構建新形勢下溝通能力教育培養體系。警察院校溝通能力教育培訓的內容多是著眼于溝通技能層面,或以禮儀講座、演講辯論活動替代,現階段,還需要從思想和價值判斷的高度充實教育內容,結合新時期警務溝通需求實際,按警務溝通門類,編寫科學規范的教學大綱和教材,對實訓教學進行系統的規劃和開發,建強教師隊伍,豐富教學方法,以警察院校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為契機,將新形勢下溝通能力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強化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合理設置模塊,系統開設相關課程,做到知識教育、專業教育、溝通能力教育并重,并使溝通能力教育培養“教、學、練、戰”一體化。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升新形勢下溝通能力。在校期間,教師可以在大量案例中選取具備新時期新特點的實例分析講解,可以聘請有經驗的一線參戰警察現身說法,可以模擬各種社會情境,開展系統培訓和個性化的指導。學校加大開放辦學力度,增加學生實踐鍛煉的機會。促進溝通能力教育培養與新形勢下警務需求的對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執法實習、青年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等實踐活動。警院學生要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在學習之余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更快地了解社會學習社會融入社會,在實踐中努力提升自己新形勢下的溝通能力,為即將入警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丙軍.提高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5(19).
[2] 張淑華.人際溝通能力研究進展[J].心理科學,2002(4).
[3] 張金桐,王曉明.網絡對當代大學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影響[M].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3).
[4] 宋占新.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教學,2018(5).
[5] 嚴紅英.基于公安大學群眾工作能培養的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