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工作路徑確保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發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成為了各高校共同面對的問題。高校應該直面問題,分析原因,不斷創新工作路徑,使思政教育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線上教學;工作路徑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各高校學校無法開展正常教學活動。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活動。線上思政課和線上的思想政治活動(線上班會、線上主題團課等)成為了特殊時期教書育人的新的重要陣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條件下,高校如何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立德樹人的功能,成為了各高校必需要面對和研究的共同問題。為更好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開展疫情條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筆者對大慶職業學院、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等3所高職院校的3550名在校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和個別訪談,征求了各高校思政課和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意見,開展相關問題的研究。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線上思想政治工作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單一
疫情期間,要求公共場所必須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常規的大型思想政治工作(例如,志愿服務、大型主題團課等)難以開展。導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出現單一化,以線上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主的情況。線上教學無論教師備課多認真,課程設計多么精妙絕倫,由于沒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做支撐,教學效果都會大打折扣。在線上教學剛剛進行的時候,學生往往對線上教學這種從未經歷的新穎教學方式感到好奇,打卡、討論、線上做作業都比較積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漸漸對這種形式失去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各種應付手段紛紛上馬,各大短視頻平臺紛紛上線各種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防老師妙招”。
(二)線上思想政治活動參與度有限
疫情條件下,除了思想政治課線上教學外,各高校結合校情組織開展各種線上思想政治活動,如“云合唱”、“線上校園朗誦大賽”等。但是活動過程中,普遍存在參加人數少、參與程度低的問題。根據觀察,以100人規模的活動為例,積極參與活動的同學僅占20-30%學,絕大部分學生只是“默默圍觀”。在輔導員、班主任的提示和調動下,復制粘貼幾句不痛不癢的感想,活動效果遠遠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相比學校組織的線下活動,線上思想政治活動潛移默化地作用發揮的十分有限。
(三)心理調適、政治引導工作存在障礙
據調研發現,新冠疫情等突發事件下,學生心理穩定程度是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的直接因素。疫情爆發初期,由于我們對病毒的研究不夠深入、認識不夠具體,加之武漢封城等諸多因素,導致社會產生普遍性的恐慌,其中包括在校大學生。調查數據分析顯示:①“你擔心感染新冠病毒嗎?”題目, 59.31%的學生擔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②“你擔心今后的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政治形勢嗎?”題目,58.77%被調查的學生表達了對未來國際和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擔憂。
由此可見,疫情期間的心理疏導、政治引導極其有必要。但眾所周知,心理疏導是一種專業的心理治療活動,心理老師和學生往往需要面對面溝通,有時還會需要沙盤、按摩椅等輔助設備;政治引導一般也需要輔導員、班主任等與學生面對面的談心。現在,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疏導、政治引導都必須轉到線上進行,不加以創新,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四)疫情條件下,“破窗效應”的放大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世界各國,這場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控制難度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涌現出大量積極投身抗“疫”一線的奮斗事跡,也出現了與整體社會輿論、與民心所向背道而馳的言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平臺,承擔著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引導學生堅定政治立場的重要任務。
下面是一些問卷調查的數據:
①“疫情期間,學校團委和社團群體組織了豐富多彩的“云端”活動,讓我們與全國人民一同抗擊疫情”題目,97.37%的被調查對象愿意配合參與學校團委和社團的抗疫活動;②“疫情期間,學校系部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和輔導員及班主任,關心我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狀況,使我能夠安心在家學習。”題目,98.39%的被調查對象接受到了學校的關心和幫助;③“疫情期間,學校為我們及時、有效的提供權威的抗疫知識和宣傳材料,通過公眾號、QQ、微信群即時發布本校疫情通報,讓我們了解怎樣應對疫情。”題目,96.13%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學校防疫信息發布及時有效;④“疫情期間,我遵守社區和學校的防疫要求,居家抗疫,定期外出購買生活用品。”題目,98.36%的被調查對象能夠遵紀守法,按照社區和學校的防疫要求居家抗疫,定期外出購買生活用品;⑤“我參加學校的思政課線上學習,并至少聽取了1次新冠疫情專題授課”題目,三所院校均開展了線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95.5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線上思政課發揮思想育人的作用,有所收獲。
上述調查數據表明,絕大部分同學在疫情期間政治立場堅定,能夠積極配合學校的抗擊疫情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調查和訪談中,我們發現,仍然有極少的同學政治立場模糊,對學校舉措有抵觸情緒。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為主的情況下,極少部分學生會在班級或課程群里發布消極言論,往往會放大這種“破窗效應”。
二、思想政治教育出現的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因素
新冠疫情發生期間,在校大學生的普遍年齡介于18-23歲之間,正是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高峰期。此階段的學生處于不穩定向穩定發展的階段,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不安定時期。他們渴望成功,對未來充滿憧憬,希望自己能取得學業的成功、找到良好的工作和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當新冠疫情突然來臨之時,他們的美好寄予被瞬間打破,情感振動幅度較大,難以承受意想不到的挫折,因此,在情感上容易產生焦慮、緊張、苦悶、沮喪,甚至對未來失去信心。在這樣的心理波動下,他們容易對感染新冠病毒產生焦慮,也容易對未來的國內經濟和國際形勢產生擔憂。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社團活動能否解決他們關心的問題,產生疑慮。因此,基于年齡和性別的心理因素成為了新冠疫情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狀況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二) 學校因素
新冠疫情期間,各高校積極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得到了被調查學生一致認可。但是,少數群體和個體對學校在疫情期間開展的學生群團活動、管理工作和思政教學(包括教學思政)等項工作認可度不高的情況。分析其原因有四點:一是個別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參加學生活動、社團活動、服從管理,是獲得評優表彰的必備條件之一,同時也是學校加強對學生行為約束和規范,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差,仍然存在少數群體和個別學生對學校的管理工作和學生活動不以為然的現象。二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缺乏,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偏見是影響他們專業水準發揮的重要原因,簡單的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課程教學,認為只有講好思政課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部分思政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沒能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對政治導向把握問題上有所顧慮。
(三)文化因素
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高職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場堅定正確,但個別群體或個人的政治信仰相對薄弱,有待進一步強化。疫情期間在校高職學生以90后和00后為主,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尤為明顯。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生后,有關疫情的信息爆炸式發布,存在著信息質量和輿論導向的參差不齊的問題。
(四)社會因素
社會和家庭是每個生存不可或缺的環境,對于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當遇到新冠疫情這樣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社會疫情反響、家長、親屬及周邊熟人的言論和行為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有著深刻影響,如果反向言論行為包圍了他們,必然動搖他們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因此,社會因素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我們要正確認識,用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能源不斷、營養全面的優良沃土。
三、新冠疫情下高職院校學生線上思想政治工作路徑的建議
(一)創新思政課形式,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線上思政課
盡管思政課在現階段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思政課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形式,發揮著思想政治育人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教師要在教學設計上不斷創新形式,采用各種能讓學生動起來的方法,比如每次課讓學生輪流準備講疫情故事、進行疫情播報、介紹國際動態,并將這些與課程所有學習的理論知識關聯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學習,增強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始終抓住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實效。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認知規律、關注點、困惑點,通過一系列的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問題引領學生自覺樂意的去學習知識。
(二)創新線上活動,提升學生參與度
線上活動的方式有很多種,要多組織小范圍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活動,如班會、小型主題團課等。組織大型活動時,也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應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如設置獎項等。
(三)嚴防“破窗效應”,關注少數群體與個體
少數群體和個體對學校在疫情期間開展的學生群團活動、管理工作、科普宣傳和思政教學(包括教學思政)等項工作認可度不高的情況,應該進一步關注強化思想政治工作。輔導員、班主任等要多多關注QQ群,微信群,高度重視、多多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向,發現問題積極電話溝通,克服不能面對面的困難,千方百計加以解決。
(四)以家風文化為載體,內化思政教育于心
家庭和社會教育對于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形成階段的青少年學生而言至關重要。首先,家風家訓實際上就是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進入學校教育以后,學生在家庭文化、學校文化、社會文化的共同熏陶下成長。大學生生活在同一校園,有著共同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是另外一個空間上的“家”,學校的文化環境對學生成長成才具有更為重要的育人功能。其次,好家風家訓是一種社會文明的符號,好的家風家訓影響激勵家族成員健康成長,甚至成為社會精英。同樣,高校校風教風學風通過校訓、校史、校歌等文化符號表達出來,通過具有自身氣質特色的校園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猶如陽光和空氣滋潤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好家風家訓是一種社會文明的符號,好的家風家訓影響激勵家族成員健康成長,甚至成為社會精英。同樣,高校校風教風學風通過校訓、校史、校歌等文化符號表達出來,通過具有自身氣質特色的校園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猶如陽光和空氣滋潤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陳立靜.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線上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人文天下,2020(08):108-110.
[2] 趙啟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6(21):126-127.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項目題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干預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于海欣(1994- ),吉林公主嶺人,大學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標準化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