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華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也是教師組織《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課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課中感知生活、課后體驗現實生活這三方面入手,對如何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眾所周知,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以道德教育為基礎的學科,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法律態度。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生活化教學的趨勢,呈現了大量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內容,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實施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教學是貫穿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始終的。
一、圍繞課前、課中、課后教學設計
1.課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課前是學生進行新知預習的關鍵階段。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過程中,盡管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課前預習,但是根據教材內容設計的閱讀任務,割裂了學生與生活,導致學生對生活學習認知不足。學生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切身地體驗生活,不僅可以自主地感知道德與法治學科和生活的聯系,樹立生活化學習的意識,還可以通過觀察獲取豐富的生活素材, 為課堂教學提供多姿多彩的生活資源,促進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現。因此,筆者在組織《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之前,一般會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觀察生活的任務。
2.課中,引導學生感知生活
課堂是實現《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平臺。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不僅需要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他們積累生活經驗,形成道德、法律意識。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時候,需要深入到知識背后,挖掘道德、法律內涵,同時創設多樣的生活活動,驅動學生體驗,使學生在切身經歷中與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增強對知識的感知,樹立良好的道德認知,為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3.課后,引學生體驗生活
生活不僅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來源,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歸途。在組織了課堂教學活動之后,教師需要立足學生的生活發展需求,為他們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切身體驗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而獲取更為深刻的生活感悟,積累生活經驗,為今后有效地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應用的策略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生活化教學
生活化教學雖然強調的是將教學的內容生活化,但不是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味引用法律案例,因為不合理的案例運用并不一定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而且如果只是不斷地引用案例可能會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審美疲勞而降低學習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生活化教學之外,也要重視理論教學,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地了解知識,并且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有效應用,寓教于樂,加深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印象,并有效提高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成為更加能夠適應當下社會的人才。
例如,筆者在教學《我是班級值日生》這一課時,在課前導入與學生班級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化案例,并且用趣味性的教學形式將這個案例引出來。教師可以對學生說:我們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同學,他戴著大大的眼鏡,平時很少說話,經常早早地來到班級開始自習,在需要他值日的時候,他也是最早到的那一位。同學們,知道我說的是誰嗎?這一段描述能夠有效抓取學生的注意力, 并讓學生思考教師的話是指哪位同學,在思考出結果之后,教師可以正式進入本堂課的教學,突出班級值日生所肩負的重要責任。這種教學方法,和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和學生生活距離較遠的案例相比,更有靈活性及生動性。這一段生活化的案例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以及值日中,學生也會更清楚應該以什么樣的行為對待值日,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素養。
2.創設生活化情境
在農村小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也要認識到興趣的重要引領作用,只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后續的學習自主性以及主觀能動性都能有效提升,從而順利推動教學有序地開展。對于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可以從創設生活情境的角度入手,拓寬學生的眼界,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情境中獲得足夠的情感體驗,從而理解所學知識的深層含義。教師在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建過程中,要依托學生的實際心理特點,了解農村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狀態。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創設生活化情境,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 ,并在情境中獲得問題實際解決方式的啟發。對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教師要能夠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總體目標相貼合,避免脫離教材進行發散性的情景設置,這也是脫離教材目標及生活化原則的。例如,當教師在教學《上學路上》這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創建生活情境,讓學生還原自己每天在上學路上可能會遇到的事情,以及自己做何反應,通過情景還原和模擬的方式,植入交通規則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通過在大屏幕中展示路標,讓學生對路標做出行為動作的改變,也是一種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交通規則的有效方式。總而言之,無論是情境再現還是角色扮演,教師都要讓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情境中得到對知識內容理解的深化,提高綜合素養的相關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階段提高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課程的靈活性,而生活化教學是其中較為有效的一種。要正視生活化教學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改進,進而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鄭雪艷.品德與生活課程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芻探[J].成才之路, 2019(26):19-20.
[2]羅麗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0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