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宏
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發展實施的背景下,傳統灌輸式方法的弊端日益凸顯,甚至對教學的實施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所以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刻不容緩。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開展課堂實驗活動、提煉教材內容設問、革新課堂教學結構三個層面出發,系統地分析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化學教學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化學;教學方法
受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過去初中化學教師多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一味地運用灌輸式的教學策略,結果卻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和化學教學效率的下降。化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轉變落后的教學行為和方法,調整教學的結構、策略和體系,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狀態,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和成長。對此,每個初中化學教師都應該及時更新思想,把握全新理念和要求,探索創新策略方法的實踐運用,以取得更加理想的化學教學效果。
一、開展課堂實驗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實驗是化學理論知識形成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因此實驗教學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對于此,初中化學教師應當轉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觀念,提高對實驗教學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依據化學理論知識來設計、開展探究性的實驗教學活動,并給予學生自主實驗、實踐操作的機會,促使學生獨立地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儀器、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實驗數據、探究實驗結果,以真正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踐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時,上課后,筆者先帶領學生們了解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思路和方法,并給予學生們獨立思考實驗設計的時間。隨后,筆者再帶領學生們一同認識實驗所需要使用的道具和藥品,并給予學生們嘗試設計的空間,在這段時間里,筆者會在學生們周圍巡回,觀察學生們的設計方法。通過本次實驗活動,學生們對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有了深刻的認識,最后,筆者再讓學生們對本次實驗進行總結,培養學生們科學實驗的意識。這樣,筆者通過開展課堂實驗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提煉教材內容設問,啟發學生學習思維
思維是化學的靈魂,啟發并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是化學教學的目標,問題是思維的啟發點,因此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是化學教學中不可忽視和替代的重要環節。這需要初中化學教師徹底革新灌輸式的教學策略和方式,全面把握化學教材課本的主要內容,并從中提煉重點、難點和要點知識,以此來設計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掌握恰當的教學時機來向學生進行提問,營造問題情境并創設教學懸念,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思維,從而引領學生的獨立思考和深度探究,逐步深入到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去。
例如,在教授《酸和堿的中和反應》時,本節課程涉及到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們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所以,筆者在課堂中設置了提問環節,通過提問的方法來強化學生們的知識理解。問題如下:某溶液PH值為3,那么該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已知蘋果汁的PH值近似為2.9,當我們將蘋果汁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后,現實的顏色是什么?提出問題后,筆者會給予學生們獨立思考的時間,通過思考來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這樣,筆者通過提煉教材內容設問,啟發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三、革新課堂教學結構,引導學生相互交流
過去,課堂教學結構多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平等的溝通互動,從而造成課堂的單一封閉、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的高效學習和全面發展。所以,初中化學教師應當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方式來推進課堂教學結構的革新。首先,教師應基于對班級學生的深入了解來進行科學地小組分配,明確組內成員的職責與分工;其次,教師則需設置任務或者話題,以鼓勵和引導學生,促使其展開組內的溝通、討論、互動和交流,分享各自看法和觀念,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進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金屬的化學性質》時,本節課程筆者實施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展開教學,在上課準備階段,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帶領學生們展開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筆者會選擇合適的機會為學生們布置一些探究任務,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這樣,筆者通過革新課堂教學結構,引導了學生的相互交流。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轉變和創新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必然性要求,是通向高效教學的必經之路。所以,每個初中化學教師都應當牢牢把握新課程改革發展和變化的趨勢,明確全新的任務、目標和要求,將化學學科特性和學生身心發展狀況為出發點,進而實現開展課堂實驗活動、提煉教材內容設問、革新課堂教學結構等創新策略的實踐運用,讓化學教學方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優化,全面激發起出學生的學習潛能,豐富學生的體驗和認識,從而全面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楊玉蓮,董軍元.淺談新課改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策略[J].廣東化工,2017,44(22):202-203.
[2]陳懷麗.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化學實驗探究[J].華夏教師,2017(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