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庚子初春,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全國陸續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各級院校延遲開學的政策出臺,以線上網絡課程為主要模式的這一中國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舉措出臺,以應對“停課不停學”。本文對我國在線鋼琴教學的現狀進行調研,探索音樂術科課程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音樂術科課程;在線教學;鋼琴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0-02
在網絡信息化時代,網絡課程的話題已不新鮮,國外線上教學也已經有所探索。如當前美國的在線鋼琴教學采用Skype、FaceTime和Google環聊等免費視頻平臺。從我國各高校對“MOOC(慕課)”平臺的建設與運用,各地中小學對“翻轉課堂”的推進,再到考研大軍對網絡課程的大力追捧,都可以看出“教育+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
我國的音樂術科課程在線教學起步晚,目前通常借助QQ、微信、釘釘以及有關機構自行研究的App,如陪練、我可樂鋼琴等開展教學。以上平臺屬臨時補充、小眾的教學模式,若作為主要的教學渠道,能否滿足傳統音樂術科類、演奏類的教學效果要求呢?課題組根據現有在線教學情況,以鋼琴在線教學為研究對象,對平臺、效果、方式、師生體驗感、技術保障度等情況開展調研。
1 研究內容與方法
1.1 組建研究團隊
課題組發揮業內影響力和優勢,聯合我國鋼琴專業學術期刊《鋼琴藝術》雜志編輯部、中國移動集團杭州研發中心工程師、著名國際音樂教育機構LBM國際藝術教育、廣州珠江鋼琴集團以及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教師組成研究團隊。
1.2 開展需求調研
在線鋼琴教學改變了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模式,進行師生分離的遠程教學,這是對教育管理模式、教師能力和課堂組織方式、學生接受效果、自主學習的挑戰。課題組團隊結合在線教育的現狀、效果、方式、師生需求、技術要求等開展個案訪談和問卷調研。基于研究課題的實際和特點,本次調查選取全國各高等音樂院校,分為網絡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兩類調研,調查目前鋼琴在線教學的平臺、效果等,具體調研結果如下。
1.2.1 高校現有智慧平臺
目前,各高校一般都有“中國大學MOOC”“智慧校園”“智慧樹”“超星”等平臺資源,教師可以利用學校提供的資源,做好課程設計。課題組分別輸入“鋼琴”登錄“中國大學MOOC”平臺、“智慧樹”平臺進行搜索,結果“中國大學MOOC”平臺顯示有49個與鋼琴相關的課程,“智慧樹”平臺只有4個與鋼琴相關的課程視頻,且為初級曲目和為業余鋼琴學生開設的課程。而英語、會計學等課程,公開課視頻數量都在300以上。因此,通過現有的“中國大學MOOC”平臺學習,教學資源數量嚴重不足;選擇“智慧樹”在線學習平臺,教學的專業性則不夠。最重要的是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進度,選擇有針對性的曲目教學和現場即時性教學。
1.2.2 智能鋼琴系列設備
當今,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世界著名鋼琴品牌如施坦威、雅馬哈等,已制造出智能鋼琴,從而在鋼琴演奏和鋼琴教學等方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視聽革命”。如Disklavier遠程教育系統,它可以實時錄音、回放,彈奏數據可精確還原鍵盤動作、觸鍵力度、踏板動作,生成自動演奏。除了回放功能以外,設備還配以攝像鏡頭輔助支持,可以將教師的觸鍵方式、演奏姿態、踏板控制、風格處理等各個方面的演奏信息,通過網絡數據,傳輸給世界上任何一個聯網設備。
目前,國內音樂院校,如星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等已有運用的先例,很好地實現了國內、國際鋼琴教學的交流。但這個鋼琴教學模式,需要教學雙方同時擁有先進的設備,目前條件難以實現。
1.2.3 社交軟件
目前運用比較廣泛且較為實際的方式是通過微信、QQ、釘釘等App,進行視頻連線,成本低廉,方便便捷。但是教師和學生常常反映存在網絡不流暢、清晰度不夠、畫面與聲音不同步、有雜音、音色感覺不對等問題,即時通訊軟件的鋼琴教學短板也非常明顯。
1.2.4 自制視頻教學
還有教師為了避免因網速過慢產生畫面、聲音遲滯的狀況,將事先錄制好的課程,發送給學生學習。學生也通過錄像,將自己彈琴的視頻內容傳給教師進行指導。但是這種教學缺乏課堂互動的現場教學氣氛,教學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也不理想,只適用于程度較淺、彈奏技術單一和篇幅較短的鋼琴作品教學。
2 研究成效
課題組發揮業內影響力和優勢,聯合我國鋼琴專業學術期刊《鋼琴藝術》雜志編輯部、中國移動集團杭州研發中心、LBM國際藝術教育、廣州珠江鋼琴集團以及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鋼琴教師組成研究團隊。通過調研和技術研究,抓住在線術科教學的規律和特點,提高在線教學的科學性和針對性,成果在《鋼琴藝術》《當代音樂》等體現,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2.1 梳理了目前在線教學的現狀和技術特點
鋼琴在線教學改變了傳統的面對面教學模式,給教師能力和課堂組織方式、學生接受效果等帶來了巨大挑戰。課題組結合現在在線教學的效果、方式、師生體驗、技術保障等情況開展調研,并進行案例分析和評估。根據調研情況分析,網絡教學在疫情背景下,作為臨時性的替代性教學,發揮了積極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機構自行研究的App技術和場景應用,不夠成熟完善。社交軟件如果作為教學主力,音質難以達到要求,亟待改進完善。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雖然各種平臺配置了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設備、網絡攝像頭、麥克風和揚聲器等,實現了一對一的鋼琴教學,但是受制于互聯網速度,高延時、高故障以及非專業錄音棚的拾音系統,聲音質量仍然沒有達到音樂教學的音質要求。失真的音質讓教師無法評判學生音樂表現的真實效果,甚至會誤導教學對策,教學效果難以滿足教學要求。教師接觸式的教學是術科類教學常用的基本方法,教師在鋼琴上作示范,并聆聽學生的彈奏,觀察其身體、手臂動作,包括表情和呼吸,作出即時的判斷,這就是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而在線教學時,技術方法和定義概念很難口頭描述。如鋼琴教學,無法引導學生的手臂、肘部、手腕和手指,以便他們能夠以更有效的方式演奏。幫助學生感受穩定的節拍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線下教學情況下,教師可以輕拍學生的肩膀,或者把他們從鋼琴中帶走,幫助他們踩腳或搖擺雙臂,提出最精細的要求,實現最細致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網絡授課時,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那塊屏幕難免會讓雙方產生某種距離。教學軟件雖然可以讓教師與學生實現“面對面”的交流,但雙方的情感交流欠佳,無法達到現實課程中同樣的情感聯系,教師難以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
2.2 進行初步技術開發和應用
疫情形勢下的“停課不停學”不是被動之舉,需要以創新的精神應對。本課題“疫情背景下的在線鋼琴課:5G技術下音樂術科課程在線教學的實踐和探索”的研究,緊密結合最新技術和時代需求,課題組廣泛收集資料,采用新設備和新技術,開展鋼琴教學的首創式研究,對教學設備、試講效果和平臺運用等進行綜合研究,理論結合實際,力求科學實際的效果。結合LBM國際藝術教育的實踐經驗,發揮珠江鋼琴集團的樂器制造能力,加強校企合作,開發鋼琴工藝數字化,評估源頭上實現線上教學和原聲音的融合,推動研發了可視化、場景化、整合化的在線教學載體——“鋼琴云課堂”App,拓展教學模塊、課程管理、學員信息、考核作業、攝像畫面、錄制回放、樂器拾音等技術模塊,為我國鋼琴網絡教學的發展做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在中國移動集團杭州研發中心5G技術的支撐下,開展5G網絡下的教學平臺運用實驗,通過5G、硬件、大數據等資源的整合,研究如何借助5G技術,以打造和應用國內外領先的在線鋼琴術科教育平臺為目標,開創國內研究的新方向。
3 我國音樂術科課程在線教學完善改進建議
3.1 進一步搭建完善平臺
高校要聯合力量,抓住在線術科教學的規律和特點,搭建優化5G教學平臺,研發“5G+音樂”教學素材庫,建立功能,依托IT信息化手段,實現多高校內容的數據聯動,依托5G網絡、“5G+VR”直播以及即時聊天工具,實現線上線下教學應用場景拓展,提升音樂課堂互動能力。
3.2 進一步加強教師教學技能
在線教學對教師的網絡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學場景,技術條件、學生所處的環境都發生了改變,教師教學的課堂組織能力、設備使用能力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在線教學、網絡教學的能力建設,發揮在線教學在教學組織的靈活性、便捷性,圍繞育人目標,打破課堂邊界,強化在線互動,掌握督促學生學習進度。
3.3 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網絡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被動型、固定模式的、依賴性的授課模式。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主動性弱化、主動思考不足等學習惰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深化對音樂背景、作曲家、音樂表現等的思考和認識。
4 結語
鋼琴的網絡化教學已經逐漸被大眾熟知,態度上既有支持的,也有觀望的,更有反對的,各種聲音一直存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智能社會的到來,一種與傳統教學方式迥異的跨時空、高效率、強趣味性的新型鋼琴教學模式一定會越來越常態化。相信科技發展不會脫離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不會割裂教學相長的教育本質,而是進一步拓展教育的功能,培養藝術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造就合格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金慧.全國疫情下鋼琴網絡化教學的若干思考[J].鋼琴藝術,2020(4):11-14.
[2] 陳濤,鞏閱瑄,蒲岳.探尋社會化意義:大學生在線教學交互及其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基于334所高校在線教學的調查[J].高等教育研究,2020(6):72-81.
[3] 焦建利,周曉清,陳澤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06-113.
作者簡介:董偉,副教授,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黨總支書記,浙江省青聯委員,研究方向:音樂藝術教育管理、美育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