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強 吳維瑋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避免陷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泥潭。本文以“微時代”為背景,通過對“兩走一貼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路徑探究,旨在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而達到有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目的。
關鍵詞:意識形態;“微時代”;歷史虛無主義;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它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隨著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型傳播方式的普及,我國社會已逐漸步入“微時代”。 “微時代”就是指Web3.0時代,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大學生早已融入到“微時代”的潮流中。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進程的主體, 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用全面的、聯系的、歷史的觀點看待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細節應放入整個歷史的宏觀發展當中去考察。
一、歷史虛無主義在“微時代”的表現
高校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借助“微時代”的傳播力,以“重新評價”為名,沉渣泛起,歪曲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權威,弱化歷史唯物主義的影響力,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產生了不良的影響。
歷史虛無主義在“微時代”的主要表現為:寄生于“大眾文化”的豐富表現形式,如微博文章、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短視頻等,選擇情節性較強的歷史片段、英雄人物等,在貼近大眾娛樂和制造笑點中誤導大眾的歷史認知;借助于重要時間節點混淆概念宣揚自己的錯誤觀點,顛倒歷史的主流和支流,如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歷史虛無主義再次利用紀念改革開放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借題發揮、借船出海,將改革開放前后的現象作膚淺的歷史類比,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歷史的支流當作主流。
二、大學生開展“兩走一貼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意義
大學生開展“兩走一貼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走進宿舍、走進課堂、貼近學生思想深處”,通過宿舍、課堂兩個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重要場域,充分發揮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在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中的引領作用。
(一)“兩走一貼近”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的應然之舉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兩走一貼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應然之舉,是有效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的有效途徑。
(二)“兩走一貼近”是貫徹高校“三全育人”的題中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兩走一貼近”正是“三全育人”格局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兩走一貼近”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必要措施
歷史虛無主義通常將傳統文化視為封建糟粕而全盤否定,肆意抹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價值觀。通過開展“兩走一貼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這是引導大學生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有效方式。堅定革命文化自信,把它當作永遠激勵大學生不斷上進的寶貴財富,為消解歷史虛無主義提供文化支撐。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體性品性,跳出西方理論的解釋框架,立足于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闡釋和解決“中國問題”。
三、“兩走一貼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路徑
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把握“兩走一貼近”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常態化走進學生課堂、宿舍,堅持用心貼近學生的心靈深處,傾聽學生聲音,以切實之舉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從而達到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目的。
一要以“四心”穩健行走的步伐。要抓住“兩走一貼近”的核心關鍵,真心聆聽、耐心觀看、細心檢查、愛心到訪,要通過聽、看、查、訪了解實際情況,尋找問題根源,分析現象、梳理線索、做好記載,聚焦新時代關心和關注的理論熱點問題,建立查找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推動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一起解決,新問題和老問題一起解決,個性問題和共性問題一起解決。
二要以“四向”聚焦貼近的初衷。 貼近不是簡單的物理空間上的靠近,也不是形式邏輯上的走近,關鍵要心系學生發展,情系立德樹人,堅持向問題貼近,向學生貼近,向內心深處貼近,向基層貼近,以“四向”為指引,了解真實的一線情況,破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瓶頸,化解現實的矛盾阻礙。只有以“四向”掌舵,才能守初心而得始終。
三要以“四力”鞏固既有的成果。堅持多措并舉,多維聯動,將動力、毅力、能力矢量合成形成競爭力。動力源自清晰的工作目標。毅力需要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思想政治輔導員的“關鍵少數”。能力需要注重科學的方法論。全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以調查研究,分析歸納的工作方法,尊重事物發展規律,尊重高等教育教書育人的規律,通過走進師生的內心,把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精華講出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詮釋出來。動力、毅力、能力須融合為競爭力。競爭力需要發揮群策群力,集萬千智慧于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新劑。高校要持續深入將“兩走一貼近”向縱深推進,將“兩走一貼近”與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相結合,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以文化自信抵御歷史虛無主義,以講好“四史”堅定文化自覺,通過“兩走一貼近”活動的有效開展,讓歷史虛無主義無可乘之機、無趁虛而入之時。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 斯選集 :第 3卷 [M].北京 :人 民出 版社 ,2012:1002。
[2] 習近平.推動全黨學 習和掌握歷史唯物 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 能動地推進工作【N】.人民日報 ,2013年12月5日。
[3] 李亞員.關注和研究社會思潮影響大 學生的內在機理 [J].中 國 高等教育 ,2o12(2o):37。
[4] 周艷紅,微時代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及其應對,《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 第1期,75-79頁。
[5] 熊曉梅,堅持立德樹人實現“三全育人”,光明日報2019年2月14日。
作者簡介:王永強(1984年11月—),男,山西長治,漢,講師,研究生,重慶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吳維瑋(1986—),女,四川綿竹,漢,研究生,重慶科技學院,社會工作。
本文系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微時代”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16SKSZ044)的階段研究成果。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規劃課題:新時代高校意識形態風險及其治理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0-GX-327)的階段研究成果。重慶科技學院研究生教改項目: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以《冶金熱力學》課程為例 ( 課題編號:YJG2020y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