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白璐
摘 要:從核心素養的視角下看當前的語文教學現狀,會發現當下的語文教師對于教學目標的分析不夠清晰,很多教師仍舊采用落后、守舊的教學方式,這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同時對于教師的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匯總應該將教學思維向多元化思維發展,不斷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等方面的能力,不斷拓寬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豐富課外生活,強化自身的教學能力等。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教學能力
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已轉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從這個角度看,語文教育的發展將不斷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激發思想,形成審美觀念,并傳承中國的優秀文化。因此,每一位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成為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體現。
1 啟蒙“理論”,強化教師的技能培訓
語文教師需具備良好的中國文化素養以及價值素養。語文素養是教師教學的基礎,良好的語文教育素養和語文文化素養是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的條件和價值觀體現。然而,在教授的實踐中發現許多教師每天、每年都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1]。在這種狀態下,教師會根據特定的教學任務去完成,很少有時間去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因此,系統、全面的“理論”是教師教學的關鍵,小學語文教師的“理論”啟示包括對于西方理論知識和中文教育知識的學習。教育“理論”的主要方法是不斷閱讀或專注于研究某一個特定的主題,比如對于教師的授課技巧的掌握、對于整個課堂問題的設置、時間的安排等方面。此外,教師要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對該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學習,以此獲取更多的知識。
2 反思“實踐”,調整教師的教學狀態
教育實踐是培養教師教育能力的土壤。具體來說,教師的教學實踐包括想象、反思等多方面因素結合的教學內容。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主體素養(包括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等)和其他教育素養(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弄清楚語文的“教學”問題,而且要注意語文的“教學”方式。通過相互交流與合作來創新,在反思性的教學實踐中,強化交流,密切合作,例如《狼牙山五壯士》,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分析問題,把握教學方向,主要是引導學生不斷分析、不斷思考,對于五壯士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品質以及剛毅的性格等方面可以加以適當的滲透教育,教師還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進行課堂角色扮演,學生分別扮演五位壯士,然后根據具體的情節內容加以整合、分析角色的情緒、表情動作等,在進行扮演的過程中,讓下面的學生仔細觀察角色的模仿能力,然后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深入體會作者對于五壯士的角色設置意圖。事實上,有的教師認為解讀文本最重要的是揣摩學生的認知盲點,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理解和分析盲區,比如對于人物的塑造上有什么比較鮮明的特征等;有教師認為,解讀文本應著重分析學生讀不懂的部分、讀不深刻的內容,比如文字的寫作特色、寫作風格等。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個學生進行分組授課,深入分析人物角色,深入探討五壯士的英勇事跡,不斷學習其品質。另外,實踐反思是對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思考和研究,是使用多維標準對教育行為進行的持續調查和綜合考慮,是對教育過程的一種理性追求。
3 對教師進行“習慣”的創新教育
“習慣”概念是指該學科強大的實踐慣性,盡管對語文課程進行了十多年的改革,但許多日常教學如教師話語霸權,仍然保持不變。例如,僅僅只是口上傳授,學生作為接收者,一直處于被動的狀態,在教學時,教師必須敢于打破思維的束縛,不斷創新。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上冊《珍珠鳥》時,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結合自學提示自行預習的方式進行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學習方式對情節進行合理把握,通過角色的轉變,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同時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前開展學習情況的數據調查,只有充分掌握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通過教師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珍珠鳥會對“我”產生信賴呢?對于文中提到的“美好的境界”具體指的是什么?最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教師的耐心指導以后才能夠穩步增強學習能力。
為了使教師不斷創新,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教師需要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根據教學細節,回顧教學中的習慣,然后不斷改正、不斷總結,只有更加理性和關懷的教育才會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行為。與此同時,教師的教育能力不僅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同時還應該不斷地總結實踐教學經驗,對于教學期間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亟需找出對應的解決策略,以此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小學語文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需要成為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和學生正確思想價值確立的引導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才能夠作為今后的教育教學發展奠定基礎。
4 結語
簡而言之,小學語文教育的有效性必須基于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因此,教師亟需更新自身落后的教學觀念,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育改革的號召下,繼續加強課堂教學方法,利用的文本的優勢,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傳承優秀的文化內容,進而形成終身學習意識,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田秋華,鐘雪華,楊麗娜.小學語文教師課程能力發展的調查研究——以廣州市天河區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3(9):5-9.
[2] 楊松檸.高層次小學語文教師素質結構探析——以《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為依據[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