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彩霞
[摘要]“沉浸學習”是一種高度參與、全面卷入、深度專注的學習樣態。在美術沉浸學習中,情境是根基,體驗是方式,創造是升華和成長。沉浸學習既可親可感,又有意思、有意義,它是“生本化”“學本化”美術課程與教學的回歸。
[關鍵詞]小學美術;沉浸學習;學習樣態
“沉浸學習”源于沉浸理論,指一種高度參與、全面卷入、深度專注的學習樣態。當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結合學習興趣,形成美術學習的內部動機時,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沉浸學習的樣態。在沉浸學習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會感知、學會鑒賞和創造。沉浸學習能夠讓學生的美術知識、技能變得可親可感,讓學生的美術學習方式變得生動活潑,讓美術學習目標變得開放、深入。沉浸學習既能讓學生領悟到美術學習的意義,又能讓其切身體會到美術學習的趣味,是一種有意思、有意義的學習方式。
一、情境:美術沉浸學習的根基
若要通過沉浸學習喚醒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效能感,教師需要創設情境。情境是美術沉浸學習的根基,在情境誘導、激發和驅動下,學生能夠保持對所學內容的專注,進而融入課堂中。情境還有助于建立積極的師生關系。創設情境可以借助傳統或新媒體。通過情境,教師能誘發學生的感知,觸發學生的情感,開拓學生的想象,深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喚醒學生的感受,提升學生的課堂表現和美術素養。
比如,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畫感覺”一課,學生需要結合自身感受和體驗,用美術語言來表達抽象感覺。確切地說,應該是通過畫作傳遞出“感覺”這一具有抽象性質的概念。但對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這種要求是否過高,是否切合實際?經過慎思之后,筆者借助“食物”創設一個具體、切實的體驗式情境。活動開始時,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不同口味的果汁飲料,有酸酸的檸檬汁、酸甜的橙汁和苦苦的苦瓜汁,讓學生品嘗。喝下后,他們的臉上會出現各種表情。緊接著,筆者展示了三幅作品,引導學生將自身感受與作品一一對應,學生很容易就找出了味覺、視覺的對應作品。由此,情境為學生的美術學習奠定了總體基調,即“感覺是可以通過畫作來呈現的”。在此基礎上,筆者和學生還一起做了一個游戲:讓學生聆聽不同節奏、旋律的音樂,并用簡單的線條表達聽后感。通過游戲,學生發現原來聲音和心情是可以畫出來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挖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創造性,引導學生認識到點、線條、色彩(如“點的大小”“節奏的變化”“線的粗細”等)在表達感受上的應用及其對應關系。在情境的誘發、引導下,學生能夠通過美術創作來表達快樂、苦悶、高興、煩躁等不同的情緒,從而畫出一幅幅優秀的美術作品,如《黏糊糊的感覺》《打針的感覺》《喝糖茶的感覺》《被罵后的感覺》《被表揚后的感覺》等。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有愉悅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思維活動、豐富的想象力等。基于美術學科及學生年齡、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教師應創設沉浸情境,營造愉悅的沉浸學習氛圍。在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對美術學習產生興趣,而且能理解美術學習的相關知識,掌握美術創作技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二、體驗:美術沉浸學習的方式
所謂“體驗”,即“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學生美術沉浸學習中的“體驗”,不僅包括動手活動體驗,還包括視覺性體驗、觸覺性體驗、聽覺性體驗等。體驗是連接學生主體經驗與美術客體表現之間的橋梁或紐帶,有助于學生美術認知體系的不斷構建、創新和飛躍。體驗不同于經歷,也不同于知識性的經驗,它是一種“有意味的審美活動”。通過體驗,學生的美術技能訓練不再機械、刻板,美術技法要領不再玄奧高深,美術經典作品不再曲高和寡,美術審美、立美和創美活動不再無的放矢。
例如,蘇少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水墨畫動物”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水墨的濃、淡、干、濕等特質來表現動物特征,從而體現水墨畫獨有的韻味。教學中,筆者借助信息技術,運用多媒體視頻播放了經典畫家的作品,引導學生領悟畫作的神韻,以及“枯筆干擦”“大筆潑墨”等用筆方法所帶來的視覺感受。為了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開展創作,筆者還將一幅未完成的“半成品”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基于各自經驗,對半成品畫作進行完善。比如,在筆者自上而下地完成潑墨之后,孩子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給作品添畫。于是,水墨畫成了學生的創作平臺,在兼顧基本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可以著重表達自己的童趣,展現自己的想象、才華。有的學生將墨塊添畫成一頭野牛,有的學生將墨塊添畫成一只可愛的小兔子,還有的學生將墨塊添畫成蝦等。他們力圖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動物的“立體感”,如牛的高大、兔子的可愛、蝦的靈活等。學生不僅表現出了動物的特征,還發揮出了筆墨的表現力,從而體現出水墨的神韻。盡管學生的實踐經驗不足,創作還比較稚嫩,但每一幅畫作都力圖表現自身對動物的理解,是學生對生命感受、生命體驗的感性表達。
沉浸學習需要學生獲得沉浸式的體驗。在沉浸體驗中,學生能敏銳創作、表現直覺。教師要激發學生體驗的情感,不斷喚起學生感受和體驗的沖動、欲望,讓學生“想體驗”“會體驗”“善體驗”。當學生沉浸在美術情境和狀態下時,便能形成一種專注、忘我和高度參與的學習樣態。沉浸既是一種美術學習狀態,又是一種美術學習方法,還可以是一種美術學習境界。
三、創造:美術沉浸學習的成長
沉浸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創意和靈感。正如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的主張:“通過學生創作,發展個性和創造性。”創造是學生最好的成長方式,美術教學只有凸顯美術創造,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認知度。在沉浸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是“領入”,而學生的學習樣態則是“浸入”。沉浸學習是人本化學習方式的回歸,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方式,也是學生美好生命的確證。
在美術學習中,教師需要賦予學生創造空間,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設計、大膽創造等,讓學生的情感、想象和聯想等心理要素發揮作用,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經驗和藝術表現能力。沉浸學習不僅表現了學生的美術學習行為,更表現出學生的美術學習情感和美術學習意志等。比如,在學習蘇少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我造的花園”時,許多學生不能將自己腦海中關于假山、亭子、橋等的表象再現出來。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筆者將學生帶入校內生態園林中,這里有“半畝芳園”“東籬園”“青青園”“蜜蜂園”等。筆者采用“原型啟發法”和“元素重組法”開展美術教學,讓學生在園林中感受、體驗。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貼近自然,還能讓其零距離接觸假山、亭子和小橋等。置身于學校的園林之中,學生會產生一種寫生的想法,不再是隨意涂鴉,而是在視覺感知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想象,并在畫畫時對學校的園林進行加工優化,使之成為學生心中的“理想園地”。“我造的花園”不僅有了整體架構、細節臨摹,還有基于現實基礎的合理想象。例如,有的學生把蝴蝶、小鳥、麥克風等畫入一幅畫中,意在表現一場園林演唱會即將在“我造的園林”中上演。
沉浸式美術教學是“生本化”“學本化”美術課程與教學的回歸。在沉浸學習中,學生不僅能習得美術知識、美術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能獲得喜悅。在美術沉浸學習中,學生能集中精力、注意力,摒棄不相關的雜念,進入“身心合一”的學習狀態之中,從而獲得扎根于美術學習現場的學習體驗。這種審美體驗豐富而又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1]楊景芝.中國當代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6.
[2]鄭素梅.讓美術語言之花綻放[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3(Z2):44-46.
[3]魏珍.試論小學美術語言的重要性[J].美術大觀,2013(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