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摘 要:足球是世界第一大體育運動,也是很多青少年都喜歡的運動。在校園開展足球運動有著較長的歷史,是一項具有較大鍛煉意義的體育活動。如今,足球運動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越發密切,這也使校園足球的發展受到了很多社會因素的影響,足球文化的建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傳統文化作為幾千年文化的結晶,其中很多思想和價值觀念對于校園足球文化的構建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以傳統文化為背景,分析了校園足球文化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 校園足球 足球文化 可持續發展
一、影響校園足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因素
(一)社會制度的不完善
培養校園足球人才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在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是說培養足球人才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在對足球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也凸顯出我國足球人才培養基礎的不足,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完善,建立可持續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
國家政府部門對于校園足球的發展非常重視,各級學校都開始完善基礎設施,建立足球場地、配備足球器材,同時加大了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但是,與國際水平相比,我國校園足球的人均占比仍然較低,現有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制約了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現有的教育制度不能全面支持校園足球的發展,在宣傳力度、執行力度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使校園難以建設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圍。
(二)社會群體的不配合
1.受傳統思想禁錮
很多學生家長對于學生參與足球活動是不支持的,即使支持也只同意偶爾參與,以免耽誤學生的學習。導致這一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受到傳統思想的限制。家長普遍認為,現今的社會發展節奏較快,學生的升學壓力較大,工作崗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升,所以學生應將注意力放在學業方面,不能做看似沒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也有部分家長認為,足球運動量過大,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意外傷害,且學習足球將來沒有大的發展空間,不需要花費時間在此方面??梢?,傳統的思想為校園足球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2.輿論引導不足
要想校園足球實現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社會環境是非常關鍵的。要想更好地發展校園足球,從社會輿論層面強化校園足球的宣傳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公眾強化了對校園足球的認識,才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校園足球發展中來。但是,現今我國社會輿論的引導力明顯不足,無法形成良好的社會環境,校園足球文化建設較為困難。甚至于很多社會人士對于校園足球的開展抱有抵觸心理,并不配合校園足球的推廣,使得校園足球的參與者明顯不足。
(三)校園足球推廣的不完善
校園足球的發展方向是由黨和政府、教育部門、體育總局等共同引領的,是在多個部門的配合下制定的發展方針。校園足球已被視為一項重要的事業來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常具有不可預見性,如果不能科學地進行處理,很難保證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
現今,我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校園足球,吸引數以萬計的青少年參與其中,但是,由于各地區經濟、文化水平存在差異,使校園足球的推廣出現了地區不平衡的情況,無法實現全國協同共進的局面。再加上各個地區對于教育政策的貫徹落實力度不同,使校園足球的推廣受到了一定影響。
總的來說,受以上幾點因素的影響,校園足球的推廣難度較大,學校也無法營造出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感染,而使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二、傳統文化背景下校園足球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家族文化與足球文化的融合
家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際上我國的傳統社會就是以家族為本的社會,在傳統文化中,家族文化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將家族文化融合到校園足球文化的建設中,可以強化校園足球的凝聚力,使足球運動更好地開展。
例如,學校可以開展“校園杯”足球比賽。比賽可以以家庭為單位,組建6支隊伍,分別定為禮、孝、誠、儉、智、仁6個家族,每個家族都由不同年級的人組成。教師也可以鼓勵男女生在一個場地進行競技,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有上場的機會。學校可以每月開展兩次競賽活動,并組織學生觀看,讓學生逐步體會到校園足球的魅力,為校園足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二)德育教育與足球文化的融合
中華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傳統文化深厚,這些傳統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在藝術領域、文學領域、哲學領域等都有體現,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傳統文化始終堅持一脈相承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千余年而生生不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德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對現代青少年具有較大的教育意義。而要促使足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還需有效融合傳統的德育文化,讓足球文化具有可傳承性的特點。
例如,在組織開展足球競賽的過程中,可以鼓勵低年級的學生向高年級的學生請教戰術,學習足球運動中所隱藏的價值。此外,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運動員要對對手表現出足夠的尊重,要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和評價比賽,將德育文化中的禮讓、尊重等在足球文化中傳承下去。
(三)君子之爭的思想與足球文化相融合
“君子之爭”的思想重點在和諧,重在公平競爭,重在互相之間要像君子般的尊重。不管是在足球運動中,還是在其他體育運動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口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但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又有幾人?在實際的競技過程中,常因為對手的碰觸、較量等而出現矛盾,這顯然與“君子之爭”的思想是相違背的。特別是足球運動還是一項競技性較強的活動,競爭性是足球運動的魅力所在,贏得勝利也是主要的目標。所以在競賽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沖突,甚至無法形成友好競爭的局面。這就凸顯了君子之爭思想的重要性。將“君子之爭”思想應用其中,可以讓比賽變得和諧,讓學生明確競爭的內涵,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為了讓“君子之爭”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其中,教師可以在運動場地進行環境布置,渲染足球運動的氛圍,給學生創設良好的運動環境。
例如,在足球館內的宣傳欄中張貼體現“君子之爭”思想的話語,讓“君子之爭不在于個人勝負,而在于追求真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可張貼類似“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宣傳語,將“君子之爭”的思想與足球活動進行融合,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足球文化,為足球運動的開展創設良好的環境。
通過上文的論述可知,盡管現今我國對于校園足球的推廣非常重視,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校園足球的開展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普及率并不高。一些學校更沒有建設較為完善的校園足球文化,而使校園足球文化的開展出現困難。筆者認為,建設校園足球文化是推廣校園足球的重要措施。而中華傳統文化對于校園足球文化的建設有較大意義。本文從家族文化、德育文化、“君子之爭”思想等與校園足球文化的融合進行分析,希望可以促使校園足球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校園足球的推廣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何勇《深入推進背景下大學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研究》,《安徽體育科技》2019年第1期。
[2] 張云波、王曉茜《校園足球推廣背景下高校校園足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第22期。
[3] 肖錦山《淺談足球文化對校園足球運動的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校外教育》2017年第64期。
[4] 崔琳、馮斌《試論校園足球文化與可持續發展》,《體育科學進展》2015年第3期。
[5] 翟光勇、李天珍《慣習與場域:中國足球困局的文化社會學思考》,《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