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云
摘 要:近幾年,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熱潮空前高漲,服飾、影視創作、傳統雕刻、素質教育等多方面齊頭并進,并呈現出席卷各個年齡、階層的趨勢。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文化未曾出現過斷層的國家,傳統文化淵源頗深,悠久的傳統文化組成了我國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愛國主義的重要基調。隨著新課改的落實,傳統文化開始成為素質教育的一種新型方式,傳統文化的融入與滲透既可以做到擴大愛國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宣傳范圍,又可以幫助學校拓寬德育和美育的教學方式。本文以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為研究對象,闡述這一行為方式的重要性,并嘗試提出具備可行性的方式方法,希望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的傳統文化教育和美術教育,推動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 美術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 德育與美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17
小學階段是學生基本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初具雛形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學生審美意識、藝術觸感、美學的鑒賞與創作能力的關鍵時期,更是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年紀,換言之,在小學階段將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融合和滲透,是對二者的有效促進,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緊密結合的。現階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和教師意識到美術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經開始嘗試在條件允許范圍內在課堂中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創新和改革。筆者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在對比實際教學推行情況的基礎上提取出一般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努力實現其可行性與普適性,盡量使得這些方式方法能夠被應用的范圍更廣闊。
一、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由文明的演化和變遷進而積淀匯集而成的能夠真切反映出民族特質與精神風貌的文化形式,是各個民族、種族各個時期的所有觀念形態和思想文化的總體表現。一般情況下,傳統文化的內涵深厚,內容主要包括其主體在所有歷史時期存在或發生過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的物質載體、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傳統文化存在于人類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語言形態和藝術作品中,是人們生活甚至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美術教育,則是我國新課改中強調的重點目標。我國美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階段,從新石器時期在粗陶上作簡單抽象的刻畫,到藝術文明鼎盛時期派別體系完善、內容種類豐富、技法分類多樣的國畫,再到現代社會出現的與多樣外來藝術相結合的新的美術形態,期間經歷的起承轉合不勝枚舉。但是近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加深,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沖擊的加劇,尤其是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文化輸出的加劇,我國的傳統文化曾一度失去生存和發展的土壤,部分傳統文化已然面臨著瀕臨失傳的困境,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信仰被動搖。雖然現如今局勢較過去有了些許好轉,但仍需要加大傳統文化教育的范圍和程度。尤其是在小學美術課堂這樣一個重要的前沿陣地,更需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通過美術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二者的作用。
二、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
新時代青年的成長過程中貫穿著各種各樣的新興事物,其中外來文化、科技產品和文化思想占據重要部分,而我國的傳統文化則因為諸多因素成為難以與青少年成長需求相匹配的文化,導致越來越多的文化瑰寶如地方戲劇、民族樂器、民間手藝等與人們的生活相脫離,最終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生存困難。對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多樣形式,是為了讓更多的傳統文化擁有可以深入扎根和成長的土壤,擺脫其抽象、不平易近人的形象,同時也是在施行應試教育體制的當下引導和擴大傳統文化影響的重要舉措,為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給予良性的輔助。因此,在小學課堂中滲透和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
2.有助于培養正確、堅定的愛國情感和民族精神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觀念的萌芽階段,在這一時期接受適當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堅定的愛國情感。筆者認為,愛國主義教育不應是以灌輸、洗腦的形式強硬傳播給下一代,使得人們盲目愛國或是不理智愛國。在經濟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文化接收渠道也在不斷豐富,強硬的愛國主義教育反而可能會滋生錯誤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利用課堂教育來擴大傳統文化教育的范圍,通過對傳統文化內容的講解和學習展現我國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以及我國文化文明的偉大。讓學生樹立自信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認同感,進而形成正確堅定的愛國情感、民族精神。
3.有利于豐富小學美術的教學內容
小學美術教育的基礎建立在教材上,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教材的研習和使用內容有限,換言之,教材雖然給予了教師教學的素材內容,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有局限,而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引進可以豐富并拓寬美術教師的教學內容,極大地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藝術觸感以及美學的鑒賞與創作能力。
4.有利于激發美術教學的創新
在固定的美術教學內容中引入傳統文化教學,一方面可以促進豐富教學內容,一方面還有利于激發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的創新。這種創新既包括教學形式創新,如變傳統的課堂知識灌輸為舉例教學、納入競賽機制等;同時也包含了教學手段創新,如積極引入新的教學工具。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入和滲透為學校和教師進行素質教育打開了新的突破口,讓教育教學的水平和標準得到質量上的保證,在激發小學美術教師進行教學創新的同時也是對教師隊伍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升。
三、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的方法和措施
1.在小學美術課程設置中開設傳統文化普及課
現階段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受地域、經濟、人才等因素的影響,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并不一致,有的地區并不具備先進的教學資質,因此在教學方面能夠給予學生的教學輔助比較有限。對于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客觀問題,筆者建議從其他方面予以補足,如在小學美術課程設置中開設傳統文化普及課。這與日常的傳統文化教育滲透不同,關鍵點在于重視程度和講解的深入度不同。定期開設傳統文化普及課,其一,可以提升教師和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使得師生正視傳統文化教育的作用;其二,開設專門的課程在教學時間上更加充分,給了教師更充足的時間去備課,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的時候會更加全面、生動,給予學生更加優秀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傳統文化,并建立良好的學習興趣。
2.引入傳統文化作品豐富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工具
將傳統文化作品如皮影、剪紙、戲劇人物等作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工具,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對這些傳統文化作品進行講解和知識普及。如在教授剪紙時可以融入剪紙的發展歷史、剪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等課堂知識,或者將戲劇人物、皮影人物與課堂美術教學目標結合在一起,在講解繪畫知識的同時將傳統文化的優美和神韻充分表達出來。
3.舉辦小型美術作品課堂展示活動
在課堂中,還可以嘗試舉辦小型美術作品展,即選用某一節課或課堂中的二十至三十分鐘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可以是學生自己創作的國畫、戲劇人物畫像、簡單的木雕等,也可以是關于我國傳統文化與美術相關的知識演講,還可以是向大家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與傳統文化和美術相關的藝術作品,如京劇娃娃、名人畫作等。學生在思考如何進行課堂展示的過程也是理解、接納、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
4.邀請專業的傳統文化繼承人開展課堂講座
對于條件允許的學校,可以嘗試與專業的傳統文化繼承人或當地博物館、藝術館負責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聯動形式的課堂講座,邀請他們來校講課。或是讓美術教師進行系統的傳統文化學習,并將學習的成果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做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性。因為為學生們提供專業的指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作專業的解答,才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也是對美術教育最有意義的拓展。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代人民精神風貌和民族特點的集中文化形式,也是各個民族、種族的所有觀念形態和思想文化的總體表現。今天需要傳承和創新的傳統文化是指狹義上而言優秀的、智慧的文化結晶,只有這些精華才能被引入小學美術課堂用于教學,所以教師應該“精挑細選”,作好學生美術和傳統文化學習的引路人。
參考文獻:
[1] 羅蓓《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的研究》,《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9年第25期。
[2] 蔡佳佳《小學美術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8年第18期。
[3] 劉洪蛟《淺談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年第5期。
[4] 鐘艷貞《信息技術背景下小學美術課堂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研究》,《藝術大觀》 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