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變得越來越重視,特別是對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講,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是教師當前的重要教學內容,但是由于數學知識點的抽象化和復雜化,在學習時難免會遇到困難而影響學習自信心,這并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文章就借助學具教學,感悟操作體驗加以分析,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最終,充分地發揮學具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學具教學;感悟操作體驗;培養;動手能力
一、 前言
數學作為小學教育事業發展中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比較高,倘若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不高,是很難掌握重難點知識的,本身數學知識點就比較抽象化和復雜化,需要通過自主探索或者是合作交流來掌握奧妙之處。所以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應善于借助學具來優化課堂,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還可以提高其動手實踐操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對重難點知識點的記憶,進而促進學生綜合成績全面提升。
二、 借助學具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只有使學生對知識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授課壓力,還可以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從而更好地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本身此教育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就不易集中,很容易受到外界諸多事物的干擾,而出現溜號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因此可以借助學具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便于獲得最理想化的教學效果。以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為例,在學習本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己動手制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對本知識點進行學習。教具的制作材料包括一張圓形硬紙板,一個記號筆,用來寫出12個代表時間的數字,三個長度不同的木棍,分別代表時針、分針、秒針,這種游戲化生動形象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鐘表知識進行深入探究的意識。同時,游戲化的教學模式也有效將抽象的鐘表知識轉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此外,也可以通過這種學生親自動手的教學模式,在提升學生鐘表認知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 借助學具發揮主體地位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人員,教學時應突出其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夠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實效性,但是當前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使其話語權和自主探究時間被剝奪,鑒于此直接削弱他們的課堂參與度,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還應當借助學具輔助教學,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中心人物,要認識到自身只是扮演輔助學習的角色,而非主宰課堂的角色。其次,也要賦予他們一定的話語權,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到解決。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上冊《認識時間》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借助學具來授課,比如,通過事先準備好的用具,擺放出不同的數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適當的前提下也要給予鼓勵,使他們大膽地闡述觀點且提高學習自信心,進一步通過交流加深對時間的認識,以及發揮學具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價值。此外,學具的運用還可以有效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以及提高其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當然也可以使其發現數學知識中的奧妙之處,如此一來,一邊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一邊提高綜合成績。
四、 借助學具提高創新能力
數學知識往往來源于生活,可以說與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數學不僅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但是由于內容多變復雜性,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并不能較好地掌握,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教學策略,要善于運用學具來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這也是新課改革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因此,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多動手、勤動腦思考,這對提高其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要想有效地提高其創新能力,還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其中,通過合作交流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可以調動其多重感官。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一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數學知識點中的奧妙,同時也要為其提供獨立自主探討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去操作和研究,這對提高教學實效性也非常重要。當然,在學生實際操作過程中也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靈活地運用學具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更好地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得以將所掌握的知識靈活運用在后續知識學習中,最后,提高學生綜合數學成績以及發揮學具的作用。
五、 借助學具掌握數學規律
數學知識與數學知識之間存在著關聯,也潛藏著一系列的規律,所以,小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應當善于借助學具幫助學生掌握數學規律,也要改變以往為了節省時間,沒有讓學生實際操作的現象,要借助學具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提高其動手操作能力,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也只有親眼去見證數學知識的變化過程,才能夠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反之,只讓學生看著,而手不動的話,是很難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點及時整理和歸納的,更不要講增強感悟操作體驗和提高動手能力了,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操作,并用眼睛去觀察,這不僅可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位置與方向》時,教師可以借助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操作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給予他們一定的引導和幫助,讓其更好地進行動手操作,進一步發現數學之間的規律或者是法則。最重要的是可以掌握位置與方向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為后續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
六、 借助學具形象化知識點
小學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時,應善于借助學具來形象化知識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覺得吃力,反而覺得簡單易懂。本身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學習能力就比較弱,對于過于抽象化復雜化的知識點并不能完全地理解和吸收,而借助學具則可以簡化知識點,讓原本抽象化的知識點變得更加形象化,這樣一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由被動參與向主動參與所轉變,這樣所獲得的教學效果也令人滿意。當然,也要引導學生從學具操作中收獲新的知識,這對其綜合成績的提升非常重要,實際教學中也要本著“育人為本”的原則來授課,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這樣才能夠發揮學具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面積》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運用事先準備好的道具,引導學生用木棍拼接不同的圖形并計算面積,通過擺一擺、量一量、算一算,可以掌握不同圖形的計算公式,并獲得最理想化的數學教學效果,以及促進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七、 借助學具實現知識遷移
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過程中,還應善于借助學具來實現知識遷移,而要想確保知識順利遷移,還應當創設有效的遷移情景,情景的創設也是現代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技術手段,對提高學生綜合技能和成績具有促進作用。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實際學習過程中仍舊會受到外界諸多新鮮事物的干擾,而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現狀,這樣就不能夠緊跟教師的授課思路學習,無異于拉低整體學習效率和質量。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應靈活運用學具輔助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為知識順利遷移提供便捷。例如,在學習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節時,教師可借助學具來實現知識遷移,表內除法既包含除,也包含平均分,可以引導學生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學習,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鞏固了舊知識,也可以掌握新的知識,進一步實現提高學生綜合成績目的,以及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八、 借助學具促進思維發展
小學教育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往往存在局限性,倘若仍舊使用傳統方法授課,勢必會抑制其思維橫向發展,所以,教師要想實現提高學生綜合成績的目的,應善于借助學具促進其思維橫向發展,首先,要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探討,也要放手讓他們實際動手操作,盡量不要過多地去干涉他們,這樣才能夠讓其眼、手、腦充分地發揮作用。同時也可以提高動手操作能力且增強操作體驗感悟。以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為例,教師可以借助量角器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將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然后看角的另一邊進行讀書。通過這種直觀且形象的學具操作,能夠將知識點形象化地展現在其眼前,進而更好地掌握角的度量相關知識點,以及加深對角的深刻理解和記憶,最后,借助學具推動整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順利進行,且獲得最理想化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方位發展。
九、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仍舊存在很多問題,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不高,所以要想實現優化教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目的,教師應善于借助學具來輔助教學,如今,學具已經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部分,對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可以幫助他們掌握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最重要的是可以放飛學生思維,使其在課堂活動中享受操作所帶來的樂趣,進而推動教學活動順利有序展開,同時也能夠最大程度地確保教學工作的高質量完成,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為學生更高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向前.淺析磁性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8(8):127-128.
[2]曾玉華,趙東青.小學數學教具學具使用現狀的調查與探究:以湖南省長沙市部分小學為例[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5,15(5):8-10.
[3]張道軍.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98-99.
[4]陳素琴.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有效使用教具與學具[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108-109.
作者簡介:
吳曉華,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政和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