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單元要素的落實,可以讓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教學理念與方法更加新穎與多元,真正地落實以人為本與因材施教,實現語文教學與素質教育的緊密結合,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價值與作用,來逐步實現單元要素的落實。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單元要素
一、 引言
實現小學語文單元要素的落實,不僅能夠優化教學目標,轉變教學理念,還能夠實現資源整合,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就要針對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不足,展開詳細全面的分析,然后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
二、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一)背景
教育工作,是為社會與國家,培育優質人才的主要途徑。無論是優質人才的培養,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需要借助教育工作,才能得以實現。隨著新課改的實施與素質教育的落實,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與要求,還提出了每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而部編版語文教材,也隨之出現。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不僅是教學工作的前提與基礎,更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關鍵。因此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學中,更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與潮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滲透傳統文化中的品質、情感與道德,促使學生獲得健全發展。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需要全體教學工作者,對部編版語文教材,展開詳細深入了解,實現單元要素的逐漸落實。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型教學設備、教學技術、教學方法,也不斷涌入與應用到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還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才能簡化教學工作,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熱情與積極性,提高全體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可以帶領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還可以學習到歷史、地理、自然、生活、科技、經濟、政治等知識,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可見,落實部編版小學語文單元要素,就非常重要。
(二)意義
第一,優化教學目標。入選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而傳統的語文教學,只注重文本的表面意思與單篇教學,忽視了單元要素的落實與滲透。因此,就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優化,為后續教學工作的落實,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通過單元要素的落實,就能夠從教學目標開始,進行重新規劃與安排,讓語文教學工作,更加清晰、全面。發散學生的系統思維,拓寬語文學習的時空,實現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生字生詞等全面結合,讓語文學習更加具有目的性。
第二,轉變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理念,將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與效率。然而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就會使知識內容全部脫節,無法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系統的知識,合理規劃自身的學習時間。然而在單元要素落實的背景下,就可以及時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善于運用多元、新穎的教學方法,展開主題單元教學,強化單元意識,幫助學生構建系統全面的知識結構。
第三,實現資源整合。落實單元要素,還能夠拓寬語文教學的時空。比如教材,不再局限于課本,可以為學生呈現更多優質的教學課件,分享更多的教學資源,包括歌曲、視頻、書籍等等。學習時間,也不再局限于課堂四十五分鐘,可以實現學校學習與課后學習的無縫對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在單元要素的落實中,不僅可以帶領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還可以學習到歷史、地理、自然、生活、科技、經濟、政治等知識,將目光放得更加長遠。
三、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編排無序
無論是哪一學科的教學,在教材編排中,都要遵循由簡到難、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才能帶領學生獲得不斷提升。然而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會發現很多課文的聯系性不夠緊密,也沒有遵循由簡到難的原則,更沒有進行文學藝術魅力與德育教育的滲透,顯然存在著一定的盲目與隨意性。在實際的教學中,就會發現單元之間毫無章節與規律,知識出現重復等現象,不利于單元要素的落實。
(二)主題概況籠統
在部編版的小學語文課文中,雖然每一個單元都會制定一個主題。但是該主題過于籠統與模糊,與學生的認知規律、思想品質、文本體裁等相差較遠,因此就會存在著很多不足。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還需要教師進行重新概括與編排,更加精確用詞,才能帶領學生快速把握該單元文本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方法單一
在單元要素落實中,教學方法的科學合理,對其也有著一定的影響。然而在現階段的教學工作中,發現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有效的拓展延伸,導致偏離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
四、 落實部編版小學語文單元要素的策略
(一)明確單元主題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思維與認知能力,還相對欠缺。如果采用單元教學,就會增加學習難度,致使學生失去興趣。這時,就要明確單元主題,一個優秀的、明朗的主題,將會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可以借助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單元,作為主題單元。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單元,都是依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與學習規律,構建的單元,符合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就可以直接引入,來滲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第二,依據文體,來重新構建主題單元。文體就是文章的體裁,包括散文、詩歌、說明文、記敘文、文言文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文章的體裁,將其構建為不同的主題單元,然后展開系統教學,幫助學生快速掌握文本的學習方法。比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出塞》《涼州詞》《暮江吟》《雪梅》等古時,作為一個主題單元,展開系統教學。第三,按照語言與文化知識,進行主題單元的重構。語文知識,包括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文學知識,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關鍵,更是新時代教學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學中,就需要依據語言與文化知識,來構建主題單元,帶領學生展開系統學習。第四,依據文本內容,重構主題單元。依據文本內容,就是將語文課本中,內容相近或者相似的課文,重新構建為一個主題,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學習方法與技巧,準確找到文章主旨,挖掘其思想情感。比如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中的《白鷺》《珍珠鳥》《什么比獵豹速度更快?》《松鼠》《鳥的天堂》等課文,重新構建為一個主題單元,還可以為學生拓展更多的課外資源。
(二)強化教師能力
在單元要素的落實中,對于教師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作為語文教師,還要主動參與培訓深造,來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除了主動參與培訓深造外,還要積極借鑒國內外優秀的教學方法與經驗,主動與他人展開交流互動。來總結更多的單元要素落實能力,語文教學能力,滲透相應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質,才能夠帶領學生快速提高。此外,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善于運用新型教學方法、技術與設備。如多媒體教學、微課、動態合作、探究式等等,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營造良好氛圍
落實單元要素,是一個系統、復雜、長期的教學活動,需要實現內外界信息的不斷交換與調整,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第一,創設生活情境。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為了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與貼切,教師就要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逼真的生活情境,化抽象為形象,化復雜為簡單,從整體上把握與感知主題單元,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語文《觀潮》《走月亮》等“品味山水”主題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借助互聯網技術,搜集相應的圖片、視頻,制作成精美的教學課件。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與品味祖國山水的風韻與姿態,為后續教學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第二,可以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比較喜歡趣味的故事。這時教師就可以將主題單元,改編為趣味故事,通過課堂上的引入,來勾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深化學生的體驗與感受。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等“重溫革命歲月”主題單元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以下趣味故事情境。如,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陽光燦爛,微風和煦。不知不覺間,21世紀已經全面到來,在享受著和平、美好的生活與歲月中,不禁又令人想起了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如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等,這些都是令人無法忘記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歲月。今天,我們就去尋找這些歷史歲月的足跡,重溫革命的點滴。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將學生快速帶入學習狀態,還能夠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第三,通過矛盾沖突情境的創設,帶領學生深入文本,了解主旨與內涵。
(四)創新教學方法
新型的教學方法,在單元要素落實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作用。第一,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比如各種社交軟件、在線課堂、多媒體技術、微課等等,將教學課件及時分享與傳遞給學生,與學生展開密切互動交流,動態追蹤學生的學習狀態。還可以將抽象、復雜、煩瑣的文字知識,以圖片、視頻、演示圖、聲樂等形式呈現,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第二,實現資源配置。比如教案、課件、文獻資料、媒體素材等等,既要包含教案與學生作品,又要包含其他學科的知識、作者簡介與文本的創作背景等,為學生提供多元的素材庫,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充分利用,既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利于學生的健全發展。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明確單元主題;強化教師能力;營造良好氛圍;創新教學方法等策略,來落實單元要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陳夏蘭.凸顯要素提升素養:淺談部編版第三學段語文教材中語文要素的落實[J].考試周刊,2020(12):36-37.
[2]談僑.體會道理學習表達:例談部編教材二上第五單元語文要素的有效教學[J].教育科學論壇,2020(7):14-16.
[3]夏永恒.把握教材體系落實語文要素:以部編版教材語文二年級上冊第8課《古詩二首》為例[J].教師,2019(30):62-63.
[4]閆曉楓.把握能力梯度?落實語文要素:淺談部編語文教科書三年級閱讀要素發展脈絡[J].遼寧教育,2019(15):33-39.
作者簡介:
王昌盛,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李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