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摘? ?要: 社會主義接班人肩負著“建設新一代人民”和“興國建邦”的責任,是我們黨和人民教育者對新一代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國高校教育的中心問題。怎樣才能完成人才培養和教育任務、達到國家的“新要求”呢?只有強調“以德養人”,推進課程思政實踐才是實現這一教育改革目標的基本途徑。本文旨在研究“課程思政”專業教學改革路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價值引領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要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學科為導向,哲學和社會主義科學學科與其他學科共同教育學生,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校各個學科力量和資源高度融合,充分發揮培育教育學生的作用,實現高度統一。“課程思政”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深入研究各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開設思想教育理論課程、綜合素養教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讓不同專業的學科教學都能使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理念,使課程與“課程思政”共同前行,是思想政治課程與高校教育共同發力的一個主要方法。
一、“課程思政”的主要內涵
“課程”是學生在指導下進行的活動。所謂“課程思政”主要是站在思想政治的基礎上,將課程作為依托,為學生打造出全程、全員的育人模式,讓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同行,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及技術技能等方面的教學,還需要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念及思想道德,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內涵,因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教學體系中每種專業都有顯著的特色,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相整合,需要以專業課程為載體,通過引入經典案例、設置學習項目、開展探究課題等方式,尋找課程與思政教學之間的切入點,使得專業課程更具人文性,在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偨Y“課程”是教授知識的教學過程,人文精神設計與道德修養與“思想政治課”相比,內涵更豐富。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觀。
與“思想政治課”不同,不屬于高校的一門或幾門課程,而是一門新的課程,一種新的思想政治觀念。不僅包括思想政治課,還包括許多專業課程。這些課程是植根于青少年學生并自覺嵌入實踐指南的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所以,“課程思政”其實是一種新的教育觀念,是一種新的價值觀的體現。
(二)“課程思政”的主要作用是育人。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大學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也是大學教育體系的一部分。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具有整合思想政治課與其他職業課程的關系,能夠創造共同育人效果。因此,如何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已成為思想政治課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難題,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需要時間解決。
(三)“課程思政”改變了高校的育人模式,實現了同步創新。
“課程思政”改革就是高校教育與德育分離的研究與實踐?,F實中很多高校弱化思想政治工作,隱性壓縮思想政治課課時,開課流于形式,思想政治課經費不足,思想政治課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導致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差?!罢n程思政”以問題為導向,著眼于高等教育的價值源泉,創造性地提出新的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課共同體現具有中國社會主義大學特色的高校教育體系。同時“課程思政”具有政治上的相同性,使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文化,對社會主義產生思想認同感,讓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一起向同一個方向教導。
二、“課程思政”的主要任務
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領導,“課程思政”就是“無源之水”。沒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一棵“無根之樹”,如果忽視頂層設計和整體課程規劃,就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課和思想政治課同向而行的問題。
(一)改進教學設計和整體規劃。
高校領導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者和教育者,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播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重要性,同時結合省內高校的特色辦法,積極發揮帶頭作用,強化馬克思主義在學科中的位置。在管理教學方面,高校要對課程的實踐方案、課程評價標準、課程選擇進行管理,注重對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思考,強調馬克思主義在各門課程中起主要作用,要把思想政治課程和其他社會科學課程協同起來,利用規范化的管理辦法科學地建設課程思政體系。
(二)創新教學途徑和教學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礎是“課程思政”,也是“大學之根在于德”的根本任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社會科學創新,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理論結合實際,大力建設和發展高校“課程思政”,形成馬克思主義教學教師和其他專業學科教師一體化、統一化、合作化的互動機制。不斷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特別是人文社科教師要把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起來,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和學習,正確使用馬克思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在高校課程培養中回應學生的實際需要。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教師是決定“課程思政”質量的因素,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性迫在眉睫。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發揮“課程思政”結構的輻射和帶頭作用。在教學能力方面,對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指導,使用專業標準化的備課要求,利用教學激勵制度激勵教育者,轉變教學課程,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在教學方法上,借鑒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設計。高校教師容易在政治學、新聞學、經濟學等學科上忽略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忽略對學生價值觀培養和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領。而這些恰恰是專業課程中必須的教學過程,提高專業教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有利于其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
(四)學科之間合作教學,建立激勵制度。
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銜接性并不夠緊密,甚至有些專業課程教師忽視思政內容的融入,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專業教學中,忽視大學生文化涵養、政治意識、法律素養及思想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而在課程思政中,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相互促進,專業特色及優勢在思政課程中得到展現;同時在專業課程中有效融合思政內容,極大地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罢n程思政”正常開展的重要保證,是建立有效互補的教育合作機制和理論教育與多學科教育的合作機制。專業教師要與思想政治教師建立信息溝通渠道,實現教材和資源的共享。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高校要搭建教師隊伍建設、共享、互利的平臺,為思想政治教師和專業教師創設多維的“課程思政”建筑平臺,形成高校改革的內生動力。
三、“課程思政”改革路徑思考
在“課程思政”改革道路上,可以看到保證課程實效性的關鍵是思想政治,因此,要建立“課程思政”運行與協同創新機制的長效機制,多總結改革道路上的經驗,不斷改進和深化。高?!罢n程思政”改革要以加強評價、推進理論建設、推進機制和制度創新、創建共同育人機制為重點,真正構建“大思想政治”新模式。
(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科之間互動。
雖然大學生已經具備比較成熟的思想意識,對事物、理論有了獨特的見解和看法,能夠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但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比較少,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加上全球化趨勢下,各種信息、言論、思想形態魚目混雜,對大學生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干擾,因此,高校必須加強課程思政,緊密圍繞素質教育要求,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民族主義,強化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感,讓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變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行動,進而在提升我國社會建設的同時,增強我國的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大學生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主要力量。
在高校“課程思政”改革中,首先要明確學校黨委的改革主體責任,高校黨委應該確定馬克思主義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增加社會科學方面的政治和專業指導,肯定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課程是與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科學研究的重中之重,需要及時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把科學研究成果作為教育內容,將教研統一起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不是單一的學科,要充分發揮此學科的榜樣作用和輻射作用,利用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問題,結合不同學科間的專業理論和方法,解決思想教育中的實際問題,研究思想教育的新成果,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
(二)辯證看待“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關系。
思想政治課教學論應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以鮮明的態度和方法引領學衡學習馬克思主義,同時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我們要加強對習近平同志思想政治理論和方法論的最新研究,把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理論和方法論的最新研究成果轉化為中國特色的思想政治課,在課堂應以問題為導向,用生動的案例和方法回答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在教材和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能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
要高度重視專業課教學的教學取向和專業課“思想政治品位”。高校要立足實際,充分將愛國主義、法律意識、社會責任感、人文精神等融入課程,轉變成學生最基礎的價值追求。對應高校學生學習特點和學生社會問題的復雜性,在課程中系統地塑造和鞏固“漸進式德育之路”,全面覆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才關懷。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深入、細致、完整、實用”,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話語交際的有效性,改變思想政治教育死板說教的標簽語。同時詳細分析不同學科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特點、成長規律,堅持因勢利導、循序漸進的原則,增加學生對專業課的集中學習,引導學生產生知識、情感、價值的共鳴。
(三)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和標準。
學術評價體系是衡量學術質量的主要標準,高校要利用社會科學的評價機制評價教育成果,圍繞“立德樹人”這一總任務展開。教師專業設置的評價體系應建立在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基礎上,改善科學評價指標,突出政治方向和思想方向,體現出綜合課程的教育作用,制定新的課程標準和評價方法,推進試點,突出綜合素質和職業課程的教育價值。高校教師應該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并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從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術能力、思想認知、情感表達及行為習慣等多個方面出發,開展多元化及全方位的教學評價模式,進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想認知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鼓勵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通過課程思政的相關實踐性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協作能力、探究能力及實踐應用能力等,將思政知識全面應用到實踐中。
(四)創新教學,構建育人新機制。
首先,利用教學實踐,將課程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把教學實踐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利用創新中心、智庫等一些合作團隊,研發新的合作機制,改變研究模式,由單獨的學科研究轉換為跨學科合作。將素質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視角的“學習、對話、實踐、反思”培訓模塊融入專業教師課程體系,發揮專業教師的影響力,發揮教師是學生職業技能和價值觀的帶頭人的作用。在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時,同其他部門協同合作,整合學術就業辦公室和青聯委員會,探索“思想政治課”一體化管理路徑,將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課教師、輔導員和社會資源整合為“教育共同體”,功能互補、效益互補,實現思想政治教師與專業教師教育教學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吳瓊.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模式[J].高教學刊,2020(22):30-33.
[2]陳磊,沈揚,黃波.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方向、現實困境及其實踐超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51-53.
[3]滕躍民,許宇飛,方恩印.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系統化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20,22(07):1-5.
[4]唐芳云.切實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N].廣西日報,2020-07-16(005).
[5]王莉.課程思政視閾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路徑[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03):107-110.
[6]鄭敬斌,李鑫.科學構建課程思政教學體系谫論[J].思想理論教育,2020(07):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