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馨
摘? ?要: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來中國學習漢語和專業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要注重留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與反饋、課堂串聯復習與輸出、課中要點的講授與理解、課后作業的布置與體驗,并綜合利用問題啟發式教學、情景導入式教學、小組討論等方法。教師備課時,要注重細節的思考和素材的選擇。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來華留學生? ?課程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為適應社會發展所積累的經驗,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國人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文明進步和技術進步,飽含了中國人民對于宇宙萬物的探索,彰顯了中國人民的哲學思維和精神力量。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來中國學習,不僅學習漢語而且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體驗,有助于培養他們對中國的情感和關系。同時作為中國通向世界的橋梁和傳話筒,對來華留學生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類課程及開展相關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能夠讓來華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對中國發展的知曉及對中國人民智慧的領悟。同時,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也可以作為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輔助,既增強他們學習漢語的愿望,又輔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漢語知識,在理解的同時更加容易記住漢語詞匯和文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熏陶和影響下,來華留學生對漢語及專業知識的學習有更多的熱情和探索的欲望,同時開闊眼界,將所學漢語知識及時和自然地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加強漢語知識的運用,將漢語學習和傳統文化理解相結合。
一、課堂教學環節
1.課前自主預習與反饋
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學生不做任何準備便進入課堂學習,無論如何都是被動的。我們經常說儀式感、暖場和預熱,其實在平時教學中也是同樣的道理,課前任務的布置就是啟動儀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靈活的時間里自主研習課程內容,而且能極大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主角意識,不再僅僅把自己定位為接受知識傳播的被動接受者,帶著好奇心在可以掌握的時間里選擇多元的方式了解未知課題,既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又充實了課余時間。既然布置了任務就必須有反饋,課前演講是非常必要、非常有趣也是非常鍛煉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方式。學生在接受新知識之前,通過自己探究獲得了部分知識,然后在課堂上有機會將自己獲得的知識,通過信息化手段及語言表達出來,既是一種交流互動,又是對自己知識的輸出。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更能夠在師生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產生新知與啟迪。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課,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領域,甚至可能與自己成長以來接受的文化大相徑庭,相比語言學習相對單調和枯燥的節奏內容,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課前探索充滿趣味和豐富性。
2.課堂串聯復習與輸出
課堂復習也是課程教學的重要部分。學習知識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學習目的是將所學所知應用于實踐,推進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即所謂的學以致用。然而知識的識記和遺忘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沒有一勞永逸,更不存在僅憑一兩次課堂學習就能夠記住并理解,所以合理、巧妙、深入地復習和重復能夠對知識進行深加工并真正融入學生的腦海中,完成輸入與輸出的結合。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涉及的內容豐富、范圍較廣,相比漢語課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不僅涉及生詞及全新的概念等,還涉及思想與文化的理解,如果是英文授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那么授課教師英語詞匯的選擇與表達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留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如果是漢語授課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那么留學生漢語水平決定了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與內涵。回顧與復習,并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每一次都在前一次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疊加和再理解,結合科學記憶規律,達到對知識的最大吸收。那么,如何復習才能在不耽誤主體課程學習的基礎上提高效率呢?對授課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授課教師需要在疊加的基礎上尋找學習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環環相扣、循循善誘地讓學生在提示下通過回憶主動產出,依賴于上節課學習是否是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如果是學生自己探索或者在啟發教學下自主度參與較高的探索,那么由于興趣的推動,復習效果會增強。
3.課中講授要點與理解
如果說課前預習反饋和課堂串聯復習是一節課的儀式感和預熱的話,那么課中知識點的傳授與講解便是重中之重,也是一節課的核心環節。從選擇知識點到分解知識點,從知識點的加工到素材的選擇,從知識點呈現方式到教學方法的篩選,從對學生接受程度的預估到拓展知識的累積等,是任課教師知識儲備和綜合能力的集中體現。對于來華留學生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而言,少而精、有趣兼實用的內容無疑是最佳選擇。因為受漢語水平限制,用盡可能簡潔又明確的文字表達出文化主題的內涵,能夠在激發留學生足夠興趣的基礎上添加實踐內容,讓留學生加深主客觀印象,并且主動吸收。再者,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知識點選擇,也可以盡量與來華留學生本國的文化相似或相近,這樣留學生會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親近感并且更容易理解。留學生能夠通過對比更深層次地思考文化差異。同時,本著與漢語結合學習的目的,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合理安排漢語詞匯和語句,既能夠讓留學生更加徹底地記住文化主題又有機會順其自然地學習漢語詞匯,對漢語學習進行補充。
4.后布置作業與體驗
相比課中教師的講授學習,課前預習和質量高的課后作業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最佳機會。學生經過帶著好奇心探索的課前預習,帶著了解愿望的課堂學習,課后作業是深加工,是鞏固,同時是輸出。課后作業首先是基于課堂內容,對當堂課課程內容的回顧,同時是發現問題的時機,因為課后作業沒有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是學生靈活應用課堂知識的時候。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課后作業形式豐富多彩,設計空間廣大,留學生的興趣也較濃厚。對于語言類的文化主題,例如古代詩歌、中國戲曲內容等,可以給留學生布置錄音或者視頻作業,以貼合文化主題本體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獲得真實的體驗。如果是手工類的文化主題,例如中國結、剪紙、刺繡等,可以讓留學生課后繼續實踐課堂上未完成的作品,或者課后進行更多圖案的創作和嘗試。如果是與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文化主題,例如太極拳、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菜、中國茶等,就可以在平時的校園學習環境中或者留學生的教室宿舍等場所,融入相關內容,例如把太極拳編成太極操每天練習,舉辦中國美食的烹飪比賽等,提供中國茶的品嘗,等等,讓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在來華留學生的生活中生根發芽,融入日常生活中。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
1.問題啟發式教學
未知會讓一個人產生恐懼,同時產生興趣,人類正是在一個又一個未知的探索中進步的,社會也是在一層又一層的創新和嘗試中不斷發展更新的。比起直接將知識傳達給學生,用問題引發他們思考是一種簡潔但是有效的教學方法。問題的導出可以采取多種方式,例如觀看視頻,教師列舉生活中的常見問題,給出具體的情景案例,給學生設置“障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等。問題的選擇并不是隨機的、無規律的或者無意義的,問題是導入課堂知識點的橋梁,必須精準而飽滿,如果不夠精準,學生容易模棱兩可、理解偏差,如果不夠飽滿,學生可能會有為難情緒,提不起興趣。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問題的選擇還要注意語言的用詞和表達,確保學生理解正確及有能力利用擅長的語言回答。除此之外,如果設置多個問題,那么問題的設計要循循善誘、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就像臺階一樣,逐級遞進,最后平穩地進入課堂的主題部分。
2.情景導入式教學
如果說啟發法是一種簡潔而快速有效的導入方式的話,情景案例的方式則看起來略顯復雜但是會生動許多。情景的選擇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靈感和素材,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既容易讓學生理解又能夠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因為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當然,需要教師平時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平日里保持與學生的互動,融入學生的世界里。尤其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成長環境、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之間的差異,實施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如果能夠站在來華留學生的角度,融入他們的文化背景選擇合適的情景案例,則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探索欲望。除了案例的情景導入法外,還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用反客為主的方式,讓學生帶著任務觀察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發現問題、整理問題,在課前完成情景設置,然后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同教師一起解決問題。
3.小組討論教學法
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可以發揮集體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在課堂的中間或結尾加入小組討論的環節,既可以緩解學生長期專注聽課帶來的疲勞感,又可以讓學生從聆聽的角色轉換為主動思考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角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國情特點及成長環境帶來的智慧沖擊,通過小組合作加強文化融合。就小組合作這種教學方式而言,是對學生本節課學習效果的測試,小組討論的主題往往是對本節課程內容的升華,任務內容通常是學生在吸收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情感陶冶和價值觀思考,中國傳統文化課程不同于漢語課程和專業課程,除了需要留學生掌握關于課程主題的基本知識點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留學生知華、友華、愛華的情感價值觀。這個環節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再吸收,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是同一語種的留學生組成小組,則可以用母語進行交流討論,避免語言障礙帶來的交流思考限制。
三、教師備課環節
1.課堂展示素材的篩選
在來華留學生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中,應盡量避免大篇幅的文字信息,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首先,大段文字呈現在屏幕上,如果是漢語,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說是一門陌生的語言,大量生詞不僅難以理解,而且會增強為難情緒進而喪失學習興趣。其次對于文化課,較難對內容進行詳實而豐富的描述,視頻及實物實景等素材顯得尤為重要。選擇素材時,首先應該注意它的科學性,避免民間非正式非官方非科學的素材,否則不僅不能夠達到教學的效果,反而會誤導學生,尤其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教學而言,還要格外注意思想引導的方向。其次選擇畫面質量清晰、較為有趣的內容,最好拍攝和制作時間比較近,不會顯得老舊和過時,更加符合學生的潮流,也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除此之外,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還可以結合他們國家的文化特點和國情環境,選擇相近或者有關聯的內容,更容易引起留學生的興趣。
2.教師課前準備與思考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節課雖然只有幾十分鐘的時間,但是若想讓一節課從內容到形式,從老師的表現力到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學生理解的程度與教學效果都達到最佳效果,備課無疑非常重要,它是幕后英雄,是重要的指揮棒。備課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應該根據課程內容提前安排好備課時間,緊趕慢趕臨時抱佛腳是對課程和學生的不尊重。一節課就像是教師的一個作品,不僅需要創作更需要打磨。對課程內容進行透徹的理解,找出其中的精髓及有趣的部分,因為精髓是靈魂、是核心,是需要讓學生牢記于心的地方,有趣可以抓住學生的吸引力,尤其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學習一門陌生的文化,興趣是至關重要的。然后列出提綱,知識點切不可太多太雜,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及地區文化和接受能力酌情選擇。其次是課堂設計,多種教學方法并用,例如講授法、問題啟發法、情景再現、辯論、小組討論等。課堂上,展示素材的選擇很重要,最好既有趣又容易理解,符合來華留學生的語言水平和理解難度,同時畫面精美,具有視聽覺的沖擊。再次,教師的表達方式、情感附著、講授詞句的選擇及面對課堂學生反饋表現的靈活性,總之就是教師的綜合知識儲備和處理課堂情況的綜合能力。
四、結語
我們應該給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更多的重視,培養更多的具有較高外語表達水平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留學生的課前自主預習與反饋、課堂串聯復習與輸出、課中要點的講授與理解、課后作業的布置與體驗;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問題啟發式教學、情景導入式教學、小組討論等方法并用;教師在備課時要注重細節的思考和素材的選擇。總之,不應忽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來華留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要注重課堂實效,讓來華留學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中國精神傳遞到自己的國家,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參考文獻:
[1]王田田.來華留學生趨同化管理模式研究——以Z大學為例[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6.
[2]衣紅連,郝海,郭曉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留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及實施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20):300-301.
[3]李棟楠.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網友世界·云教育,2014(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