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 李海龍
摘 要:隨著循證醫學的不斷發展,其嚴謹、慎重、準確的科學性以及關愛生命、關心患者,尊重選擇的人文精神已逐漸得到肯定,并不斷影響和啟發著臨床實踐和醫學教學。利用循證醫學理念對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路徑進行改革和創新:明確教學目標,以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和職業思維方式;調整教學目標,依據世界醫學發展的趨勢,更新和完善現有的教學內容;完善外部培養環境,營造人文校園氛圍。
關鍵詞:循證醫學;科學精神;人文精神
一、循證醫學釋義
循證醫學是近20年來臨床實踐中迅速發展的一門新興臨床交叉學科,核心思想是:醫療決策的確定均基于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結果,即慎重、準確地對待和應用科學研究證據,結合臨床醫生個人臨床經驗和技能,為患者制定最佳的診療方案,強調以人為本,注重科學依據。
二、循證醫學的科學精神內核
(一)尊重客觀的臨床科學研究結果和數據是基礎
與傳統的經驗醫學相不同,循證醫學要求在掌握疾病的發生機制和生化指標等的同時,更強調所有的臨床決策都必須以客觀的臨床病例及數據為基礎,是一種尊重客觀臨床證據的醫學模式??陀^臨床證據,主要是指臨床人體研究的證據,包括病因、診斷、預防、治療、康復和預后等方面的研究證據。根據實驗室研究、動物實驗、理念或見解的形成、個體或群體臨床病例研究報告、橫斷面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RCT),以及收集符合研究標準的系統性評價(Meta分析)等不同類型的研究方法獲得證據。
(二)批判懷疑的精神是循證醫學證據質量的保障
循證醫學并不盲目崇拜“權威”、遵循經驗,而是以批判懷疑的眼光審視臨床證據,科學地處理證據,加以分級予以進一步的判斷。多中心、大規模、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依其較高的可靠性,多數情況下可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但由于該種試驗方案、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財力。循證醫學利用系統評價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試圖增大樣本含量,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機誤差和偏倚,結論更接近真實情況。
(三)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是循證醫學發展的動力
循證醫學認可度較高的臨床證據為多中心、大規模、嚴格的隨機對照試驗;但是,由于其實施、組織起來難度較大,對人力物力財力的要求及消耗較大,其開展對臨床醫生亦是一個較為艱巨的考驗。因此目前大多數循證醫學的“最佳證據”仍有很多回顧性臨床研究,這是目前循證醫學發展的關鍵之一,亦是對臨床醫生的要求。同時,循證醫學重視對實踐的跟蹤。臨床醫生根據現有臨床證據做出臨床決策、進行臨床實踐之后,更重要的是對其效果進行跟蹤觀察,需要及時對其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掌握??傊?,循證醫學就是在醫學實踐中不斷突破思維定勢、發現問題、尋找證據、驗證證據、總結經驗、實現醫學價值的過程。循證醫學在本質上體現了醫務工作者對醫術精益求精,對患者高度負責、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對醫學科學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三、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內核
(一)考慮病人自然屬性,關注基本人權和訴求
循證醫學在強調證據和經驗技術的基礎上,還十分重視維護患者自身的權利,尊重患者的選擇、想法,盡量滿足患者的訴求。在使醫患關系更富人性的同時,更是詮釋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精髓,更好地推進醫學科學發展的社會化。
(二)重視病人治療效果,制定最佳治療方案
循證醫學的基礎就是值得信賴的臨床證據,以達到最好的臨床效果為目的,歸根結底,循證醫學在其實踐過程中,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為始終如一的目的。另一方面,這種醫學模式能夠架起醫患溝通的橋梁,為后續的臨床實踐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患者接受更好的臨床診治工作,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尊重病人社會屬性,優化資源并降低醫療成本
目前,醫患關系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如何盡可能降低患者的消費,而又使其病癥得到有效醫治。循證醫學依其特殊的實施過程,能夠最大程度解決這一問題:臨床醫生根據臨床證據給予患者一定的選擇,在相對透明的情況下讓醫生和患者根據自身特殊的情況,考慮醫療成本、經濟情況、衛生資源等,使得醫療效果最優化,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醫療成本,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這種醫療模式一方面能夠很好地讓患者了解自身的情況,做出符合自身的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過度醫療的現象,較少醫療浪費;因此能夠使得醫患的關系的以緩解,有利于優化社會資源、醫療衛生資源的使用。
四、循證醫學模式下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路徑
(一)明確教學目標,以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和職業思維方式
(1)培養臨床醫生和醫學生理性和精確的職業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客觀承認和理性對待每一個臨床病例和數據,是成為合格的臨床醫師必備的職業素質。循證醫學強調嚴謹,但不放棄自身經驗和技術;重視證據,但不迷信證據。這種醫學模式強調的是批判的思維,強調去甄別證據,對證據有選擇的相信;強調去分析證據,總結和應用證據。
(2)促使臨床醫生和醫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操守和人文素養
優化教學內容,適應臨床實踐需要。循證醫學模式依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內涵,能夠很好地構架其醫生和患者之間、醫院和社會之間的橋梁,解決醫患之間的溝通困難,改善醫療衛生資源的利用。醫生和醫學生在處理好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更要形成良好的人文內涵與人文關懷,實現科學與人文的高度統一。
(二)調整教學目標,根據醫學發展的趨勢,更新和完善現有教學內容
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改革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臨床案例進行關愛和尊重患者、感受和選擇等人文關懷思想的教育;教師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統計學以及科學檢索的能力,了解獲取最新前沿醫學動態的能力。
改進教學設計,側重臨床實踐和解決臨床問題。教師精心選擇臨床熱點和難點病例,結合知識點指導學生構建臨床問題;教師根據學生對問題探討的深度和廣度,進行總結與點評,對學生提出的臨床決策進行分析評價。新的教學模式更傾向于學生主導,教師指導,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所以PBL教學方法可能成為主流教學方法。
(三)運用PBL教學方法,教學以論證證據和臨床應用為目標轉變
(1)對醫療實踐中遇到的病例,提出臨床上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同,PBL是一種問題導向的學習,即課程以一個臨床“真實”案例開始,讓學生分析分析病例,提出相應的問題,使學生能夠投入到復雜的問題中并致力于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才是課程的主體。
(2)通過EBM網站及其他文獻檢索途徑查找相關證據
臨床問題由學生提出,亦由學生解決。PBL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組成團隊,通過各種方式檢索相應信息,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地積極性和活動性,以達到掌握知識、培養循證醫學思維的目的。
(3)組織討論相關證據的真實性和實用性,評價可靠度和應用價值
每位學生依據臨床問題尋求最佳證據以支持臨床診斷和治療,而后教師分析學生地臨床證據,指導學生根據相關證據的可靠性、真實性予以相應的分級,已指導后續臨床實踐。
(4)密切觀察和隨訪,總結臨床經驗,對效果進行評價與討論
正如PBL一樣,循證醫學亦是要求臨床醫師在現有臨床問題的基礎上,去通過互聯網等方式檢索文獻等確切證據以進行臨床實踐,而后亦需要密切觀察和隨訪,總結臨床經驗,對效果進行評價與討論。
(四)多元化評估,科學、準確和全面評價學生
(1)課堂討論考核
在課程開始之初向學生介紹考核方式和評分標準,學生按相應規則組成團隊并選舉組長及發言代表。教師在上課時先在自己的知識體系內概述有關的基本概念、最新研究進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引出需要討論和掌握的內容,然后以問題為導向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要求小組在發言時給予相應的臨床證據。待討論結束后,則小組需進行發言或展示。教師可根據資料準備情況、發言情況、團隊合作情況、臨場表現情況以及發言邏輯性予以各個小組及成員相應的分數。
(2)改革傳統考試考核方式
引入課堂外考核、實踐操作、開卷考試等考核模式,采用課堂內完成與課堂外完成相結合,筆試和實踐操作相結合,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取代原有的傳統考試考核方式。
五、完善外部培養環境,營造人文校園氛圍
(一)開展以理想信念為基礎的職業價值觀培育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集中體現,是人精神層面的“經濟基礎”,理所應當對職業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影響。如今社會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面對主流或非主流等各式文化的沖擊,尚未步入社會的醫學生難免會受其影響。所以高校進行醫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樹立及培養,培養醫學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明辨是非的頭腦、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勢在必行。
(二)開展以醫學倫理學為重點的職業倫理教育
醫學倫理是醫學人文的核心。然而現如今高校醫學倫理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課程內容過于單一,教學內容無法結合臨床實際等等問題。而醫學倫理又是臨床醫生必須具備的素質,無論是在臨床實踐中,還是動物實驗、臨床試驗中,倫理均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3)開展以傳統醫德和現代執業要求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
淵源流長的傳統醫學傳承了優秀的職業道德和準則,醫學生在傳承職業的同時,也應該傳承中國傳統醫德,將懸壺濟世當做自己的義務,貫穿于自己的職業生涯當中。但這并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醫療實踐過程。在高校內仍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在進一步提升醫學生臨床技能水平的同時加強人文關懷,重視醫學生思想、情感、德行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幸世峰,周麗莉,羅梅.循證醫學思維模式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研究[J].新疆醫學,2019,49(01):98,107-108.
[2] 葛麗,許紅峰.PBL教學模式聯合循證醫學在臨床帶教中的運用[J].新疆中醫藥,2018,36(3):49-50.
[3] 杜治政.醫學生的培養目標與人文醫學教學——人文醫學教學若干問題的探討[J].醫學與哲學,2015(5):3.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題項目,基金編號:2018SJSZ286。
作者簡介:胡冰(1981- ),女,碩士,講師,江蘇徐州人,研究方向:醫學人文教育、醫學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李海龍(1981- ),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江蘇徐州人,研究方向:醫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