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徽商管理創新元素的生成演進過程與徽商的發展歷程一脈相承。把徽商管理創新元素分為萌起、提升、鼎盛、局限四個階段,并進行分析,以期獲得啟示,古為今用。
關鍵詞:徽商;萌起;提升;鼎盛;局限
徽商,是徽州府屬六縣(歙、黟、休寧、祁門、婺源、績溪)的商人群體,是史學界公認的十大商幫之一,在中國商業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光輝篇章。在徽商傳統文化寶庫中擁有諸多驚人的亮點和財富,其中最為閃光和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它的蘊含在管理中的創新元素。為了商業發展需要,徽商在商業管理實踐中上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經營模式,推進了商業發展的功能。這些管理理念和經營管理模式升華匯總為徽商管理創新元素。而細細究來,徽商管理創新元素的生成演進過程與徽商的發展歷程是一脈相承。
一、徽商管理創新元素之萌起
較高的文化素質是徽商管理創新元素萌起的主要內因。創新發展需要文化支撐,創新精神的生成與高素質的人群是密切關聯的。徽州是一個“儒風獨茂”、“雖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文風昌盛之地[1]。徽人自幼就不同程度地接受傳統教育,儒學自然也就成為他們立身行事的指南。而日后,他們在儒學上的深厚造詣,對于其商業上的創新發展,如崇信重義,崇文重教的商業理念和商業道德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尊商的社會風潮是徽商管理創新元素萌起的重要外因。王陽明創立致良知說之后,新儒學深入民間。他提出:“雖終日作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又說:“四民異業而同道”。這些儒學的經濟倫理,松動了當時“士農工商”的傳統四民職業觀,也松動了傳統“榮宦游而恥工賈”的價值觀。徽人將程朱理學與王學相糅合加以運用,尊商重利的文化思想逐漸形成,在徽州社會上形成了風潮,由此成為徽商管理創新元素萌起的重要外因。
二、徽商管理創新元素之提升
徽商管理創新元素的提升,表現在徽商的活躍發展時期,他們突破舊的定式和規律,在商業管理上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經營模式,如通過長途商品販運買賤賣貴、連鎖經營、重技術質量、重品牌信譽等,在商業組織、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廣度、深度上形成諸多創造性的建樹,做出了創造性的發展。
經營市場的創新。徽州山多田少,不宜耕種,“地狹薄不足以食”的生存逆境迫使徽人毅然走出深山,闖蕩商海。徽州的水上交通極為便利,而徽州境內茶葉、竹木等產品也極為豐富,于是他們先是取材于本地,地產外銷。而后在經營過程中,他們發現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了各地物產是此歉彼豐,物價也是此貴彼賤。根據這一商業規律,徽州人開拓經營市場,開始專門“從事長途販運”,從地產外銷到外購外銷,最后是“奇貨無所不居”,獲取高額利潤。
經營理念的創新。徽商多為業儒出身,本著儒道經商,他們注重商業信譽,講究商品質量,講究誠信經營,不設智巧、不圖小利、崇信重義。清代黟縣商人舒遵剛說:“錢,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詐求生財者,自塞其源也。”徽商誠信經營、義利相兼,不僅是經商業賈的智慧和策略,更是秉承了優秀的傳統倫理觀。胡雪巖手書的胡慶余堂“戒欺匾”,胡慶余堂的所有牌匾均是朝外懸掛,唯獨“戒欺匾”朝向內部賬房的方向,時刻提醒經營者不欺詐、守誠信。清代休寧商人吳鵬翔,在得知購進的胡椒有毒,原賣主請求中止合同并原價退貨的情況下,為防賣主將胡椒“他售而害人”,寧愿自己承擔巨額損失而拒絕退貨,斷然將800斛胡椒付之一炬,全部銷毀。這些都是徽商誠信經營的真實寫照。
銷售手段的創新。一重建立品牌。徽商有著良好的品牌意識,他們在經營中,創造品牌,打造品牌,維護品牌,收到了較好的品牌效應。如胡開文墨店的經營原則是:分家不分店,分店不起桌,起桌要更名。“分家不分店”,即兒孫們分家時,原設在休寧縣城的胡開文墨店不能分,只能“單傳”一人執業;“分店不起桌”,即是兒孫們可以在別處開設胡開文墨店,但不準制墨,其所銷售的墨錠,還是要從老店進貨,只能成為休寧縣城胡開文墨店的門市部;“起桌必更名”,是指后世子孫要起桌制墨,決不能沿用“休城胡開文”字樣。這些從根本上說,這就是維護胡開文墨品的品牌。二重連鎖經營。徽商的經營形式上是成熟的,實行了字號連鎖,擴大了市場范圍,提高了業務量。三重廣告宣傳。徽商好儒,他們極其重視店堂文化及對外宣傳。在牌匾的外在形式及命名方面煞費苦心,常不惜重金聘請書法家或者本地名流為其題寫,對于商鋪楹聯也是精心布置的,或體現店主的經營理念,或書寫產品宣傳語等,如胡開文墨莊,就把徽墨的特點寫成:“清有余潤,研無留跡,落紙如漆,千載存真,裝飾考究,便于珍藏”,裝裱起來向顧客宣傳。這些宣傳手段在當時不失為商業競爭的有效手段。
組織管理的創新。一是“重親尊賢”的組織管理方式。徽商組織管理是直線制的五級管理結構:商人、代理人、副手、掌計、店伙或雇工。管理組織結構以血緣為核心建立,整個組織體系用人大都是族人鄉親,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徽商組織穩定經營,與此同時,他們也非常重視對非族人鄉親人才的選用,重視道德品質和真才實學。二是“學徒制度”實現組織代際繼替。學徒制是一種古老的職業訓練方法,很多徽州子弟都是在學徒生涯后,繼而積累經商經驗和資金,最終自立門戶。這種帶有剝削性質的教育制度,在當時不失為傳授知識經驗、培養組織人才、實現組織代際繼替的有效方式。三是注重“以眾幫眾”的團隊合作。徽商的成功得益于“以眾幫眾”群體效應的發揮,講究的是相互扶植的團隊合作。一方面“賈儒仕”的交友聯誼構成徽商有力外援,另一方面“徽商婦”以不同的方式為徽商的經營事業支持和奉獻,是徽商經營事業的得力助手,堅強后盾。
三、徽商管理創新元素之鼎盛
在徽商發展的鼎盛時期,徽商的創新隨著在經商中視野的開闊、區域的互動、進出的吸納,將中華地域文化精華的吸納、匯聚,升華發展到頂峰,促成了徽州文化的輝煌。
徽商賦予了利潤創新性的用途。徽商在經商致富后,都會拿出相當的財富來從事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如捐資助學、興修水利、筑橋修路、賑災濟貧等。據不完全統計,在徽商的大力支持下,明清時期僅歙縣、休寧、祁門和黟縣四縣便設置了1218所私塾,整個徽州開辦的書院有89所[2];婺源人俞俊錦往江西經商,見樂平、德興兩縣間長堤年久失修、水患頻頻,便將賺的銀子1000余兩用來修堤;《歙縣志》載:洪湖決堤,諸壩災民嗷嗷待哺,鹽運使鮑漱芳捐米六萬擔;淮河、黃河大水成災,鮑漱芳又捐麥六萬擔[3]。然而,徽商的這些義行義舉,不僅在其桑梓故里,而且在經商僑寓之地都是如此。如徽商在揚州,曾斥巨資用于修橋、鋪路、疏通水道,興建園林等。歙縣鹽商汪應庚重建平山堂,修建西園、平樓等園林亭臺;徽州鹽商馬曰琯曾一人捐銀2400兩疏浚揚州廣渠門到便益門的街道;清康熙年間,徽州等地的鹽商在揚州創設敬亭書院,雍正年間,徽州祁門鹽商重建揚州梅花書院等[4]。這些將商業利潤投入地方建設,大力支持、資助公益慈善事業的義舉,賦予了傳統商業利潤創新性的用途,一方面極大促進了徽州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為經商也贏得了良好的口碑與形象,為商業的后繼發展提供了力量和支持。
燦爛的徽州文化凸顯了徽商的創造力。徽商憑借其獲得的巨額商業利潤,后投入家鄉的城鎮建設、教育、公共事業的建設中,進徽州區域城鎮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徽州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對徽州地域文化事業的推崇和投入,將徽州的建筑、學術、書畫、曲藝等文化藝術創造推向一個高峰[5]。如徽派建筑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流派,徽派建筑的民居、祠堂、牌坊被譽為“徽州三絕”,創新出了徽派建筑的眾多特色造型,如馬頭墻、白墻青瓦等;新安理學是中國思想史商曾起過重大影響的學派,其奠基者程頤、程顥、朱熹均是徽州人,新安理學注重倫理綱常,豐富了徽州學術思想,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新安畫派以臨摹家鄉山水景色,抒發內心情感為特色,畫風自成一格;徽派版刻盛極一時,徽商愛讀書、喜藏書,從而形成了刻書業的強大需求,并且在經營中突破成規,不斷擴大刻書種類,翻新刻書版式,將刻書藝術推向頂峰;乃至徽劇、徽菜等都自成特色,聞名遐邇等等。這些燦爛的徽州文化凸顯了徽商的創造力。
四、徽商管理創新元素之局限
商業理念抱殘守舊。從理念上來說,徽商以儒家思想的官本位為歸依,以宗族倫理為制約,導致了他們自身缺乏創新轉化的動力。經商致富以后,基本生存的問題已經解決,求名入仕、榮宗耀祖的傳統心理在他們身上復歸,導致眾多徽商“棄賈從儒”,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徽商的整體實力;同時在宗族禮教思想的禁錮下,徽商把大量的資金用于獵取功名、維護宗族制度等事業。在外界經營環境的急速變化中,徽商受封建社會的文化和制度的嚴重影響,沒有能夠順應時勢改變自己的經營理念,沒能跟上時代發展變化的步伐,抱殘守舊,難以適應新的形式,最終走向衰微。
商業實踐封閉落后。從實踐上來說,在近代機器工業興起的背景下,徽商的封建性尤為濃厚,他們依然沿著傳統經營方式運作,將商業利潤用來購田置地,以及投入家鄉建設和文化建設。因而這些經營的主要商業利潤并未重新流向生產領域,沒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再次推動商業發展,與商業經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背道而馳,阻礙了商業資本的積累。從而無法完成向產業資本的轉型,而最終走向衰落。
徽商經歷了興起、形成、繁榮、衰落的過程,在起落中形成了可貴的創新思想和創新文化,現如今我們可深入研究和發掘徽商管理文化的寶庫,有效傳播、推廣、應用其積極元素,以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1] 《安徽文化史》編纂工作委員會.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 楊曉民.徽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 王廷元,王世華.徽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4] 卞利.無徽不成鎮[J].社會科學,2011(1):154-156.
[5] 陳艷君.王綱.從紀錄片《徽商》看徽商的創新思想[J].當代電影,2016(7):186-188.
基金項目: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2019-2020年度招標課題(ZB201908)。
作者簡介:鐘艷(1981- ),女,安徽和縣人,安徽省社會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