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鵬飛
摘要:伴隨新課標的貫徹落實,讓教師更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能力既是基礎,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為了提升教學實效性,教師應循序漸進的展開教學。只有使學生具有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才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審美意識及文化理解能力。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執教經驗,立足于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淺議有效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育;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策略
1、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語言能力培養問題
1.1教學氛圍沉悶
新課改縱深推進,更重視培養學生綜合能力[1]。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既是基礎工作,又事關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很多教師反應,低段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相對較低,有的學生說話時前后邏輯不清晰、用詞不準確;中高段學生思維能力欠佳,缺乏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堂中,很多學生不會主動回答問題,或回答的十分簡短。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習氛圍沉悶。小學生自我約束力欠佳,教師便習慣以嚴肅面孔示人,學生不愿意參與課堂探討。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實際操作和應用能力差。此外,家庭方面因素也會對學生的語言能力產生影響。例如:家長對孩子語言能力關注不足,或是家長自身存在不良語言習慣,對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
1.2教學方式陳舊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倡導語文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2]。雖然很多教師注重給予學生語文自主學習、閱讀的空間,但卻缺乏教學引導意識,或是僅依靠教材對口語交際展開訓練,使教學具有局限性。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充實,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假若教師一味的給學生布置各種測驗和習題,導致學生沒有機會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或是有時候只是找個別學生代表發言,讓一小部分學生得到鍛煉機會。便會因教育方式過于陳舊,忽視教學擴展,阻礙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1.3教育理念誤差
因部分教師語文教學方式存在問題,對高效課堂的理解相對片面,認為應利用有限時間,進行密集授課或是促進學生提升語文成績,才是高效課堂,忽視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和語言能力的培養。
特別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老說,他們的心智較為懵懂,依然對有趣、動態的事物感興趣。而教師在課堂上一直滔滔不絕的講,不給學生反應、發言的機會,“一言堂”的知識傳授,讓學生習慣了這樣的學習模式,也就逐漸習慣于被動聆聽,不會主動表達自我感受。
2、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語言能力的策略
2.1營造和諧、平等的互動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創造更多互動、交流機會,可精選有效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通過鼓勵、欣賞教育,引導學生形成主動思考、大膽發言、認真聆聽的好習慣。
例如:在部編一下《春夏秋冬》教學中,教師可用微課播放描述四季的兒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并使其說說自己對四季的印象。同時,教師還以語言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一下什么是“生機勃勃”、“郁郁蔥蔥”、“碩果累累”、“白雪皚皚”等,以便豐富低段生的詞匯儲備量。
2.2創設課內外真實有效的交際情境
教師應勇于打破教材束縛,給學生更多交流、互動的空間和時間。可以成立興趣小組,為學生布置一些語文調查小任務,讓其合理分工、互助完成。例如:在中段教學中,可以促進小組合作,讓大家以協同配合的方式,了解同伴的閱讀、觀影興趣,并形成簡要的分析總結,幫教師出具補充圖書角的書籍采購計劃、挑選觀影影片。
這樣既能勵學生之間多進行學習溝通與分享,也將鍛煉了小學生的協作能力,使其多與他人交流。并且,有助于密切師生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獲得感,使其在多樣實踐活動中,認識到應精簡自己的表述,優化表達能力、懂得尊重他人,更好的與人溝通,使其明白“我”的意思;并需具有概括、總結能力,提取與被采訪者溝通、交流中的關鍵信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
2.3引導學生積累語言知識
語言能力的基礎是詞匯積累,尤其是對于低段學生來說,其普遍特征就是詞匯量的積累不足。教師應當重視這一問題,加強對學生語言能力基礎的教育,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學習積累,這樣才能進一步地對學生展開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
例如:結合教材施教內容,向感興趣的學生推薦個性讀物,如:《格林童話》、《窗邊的小豆豆》、《洋蔥頭歷險記》、《皮皮魯和魯西西》等;以“學習共享”的方式讓學生向老師、同伴推薦自己最喜愛的書,并以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主要事件為線索進行內容簡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能力。
2.4創新教學,引入家長的參與
為響應新課標號召,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教師應使教學與不同學段學生認知發展相融合。在中高段教學中,教師可引入辯論賽、思維導圖、翻轉課堂等方式,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維能力。并且,還可以讀寫結合的施教方式,深研部編版教材,促進學生展開群文閱讀、口語交際,使其樂于分享、勤于思考。在提升他們閱讀量的同時,促進語言輸入與輸出。
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使其用不同的符號進行閱讀標注,充實自己的“語言知識庫”,并積極開展習作聯系,加強對語言的運用。此外,可引入家長參與,使其與孩子圍繞《月亮與六便士》、《水滸傳》、《山海經》等閱讀感受展開交流,讓中高段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形成終身閱讀意識,提升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3、結語
綜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能力,實現高效教學,需要教師關注學生語文學習感受、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為此,教師應依據不同學段小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認知意識發展、語文學習特點等[3],展開針對性施教。同時,教師應具有生本意識,為學生創設自主實踐、口語交際機會,并應重視讀寫結合問題,讓學生汲取文本精華,提升自身的思維能力與表達水平,使其更好的掌握語文自主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樊黎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對策[C].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2020(1):2.
[2]全國臣.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研究[J].才智,2017(2):5.
[3]伊璐.小學語文語言能力的培養策略[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