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淑美
摘要:自新課程教學改革任務推行以來,我國的教育工作就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方面,我國逐漸由應試教育轉化為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我國開始倡導教師要更新理念,創新手段。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以及質量,并不單純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在于教學手段以及教學理念的改革,在于如何將學生培養成全面性的人才?;诖?,本文將對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強化教學有效性展開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學措施
前言: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環境中,我國對于學生所提出的要求逐漸嚴格。當前,高中生不僅要達到一定的分數要求,同時也應形成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以及實踐能力,能夠對知識進行有效應用。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失去了應用價值,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的發展需求。在這一前提下,教師就必須要做出相應的改變,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發展狀態,對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以及教學標準進行創新,與學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一、提升學生主體地位,加強學生探究意識
為了有效加強整體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調整自己的教學態度以及教學觀念。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多數教師都會將學生視為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的群體。他們認為,學生只需要尊重課堂紀律,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即可。然而這一硬性教學模式的應用,很容易就會打擊到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熱情,從而影響到教學質量。
具體來說,教師應重新審視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自己變成學生的引導者以及輔助者,盡量鼓勵學生自主地對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當教師在講解《地球上的水循環》這一部分的知識時,就可以進行如下教學指導:首先,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同學們,我們在生活中,有一個不可以缺少的資源,那就是水資源。那你們都知道水是從哪里來的嗎?”通過這一生活化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當學生給出自己的答案后,教師可以進行深入引導“那我們今天就來進一步了解我們身邊的這位“水朋友”。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希望你們能夠記住以下三個問題,并能夠找到答案:1.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2.水圈有什么樣的特點?3.水資源的分布空間有哪些?[1]”當提出這些問題后,學生的學習針對性以及目的性就會得到增強,其在對課本知識進行了解的過程中也會主動地對問題的答案進行探尋,從而有效強化個人的主體意識,奠定自身的核心素養。
二、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夯實地理教學基礎
俗話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在教學的過程中,充足的教學準備是加強教學質量的關鍵性舉措。
首先,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以及學習能力進行充分的調查以及分析,以能力為標準,將學生劃分成多個不同的層次,為其擬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以及教學任務,全面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以此鞏固學生的學習基礎;其次,教師需要提前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解分析,明確教學重難點以及教學核心,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計劃以及流程,選擇合適的教學問題,保證能夠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借此加強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講解《山岳的形成》這一部分知識之前,教師可以進行如下設計。
首先,教師需要對課本中的知識進行了解,明確教學重難點。在本課中,主要涉及的知識點是不同類型的山岳。比如褶皺山、斷塊山以及火山等等。所以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點設定為了解這些山岳的形成過程以及形態特征,可以將教學難點設定為了解“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2]。之后,針對于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技術,適當地拓展教學資源。比如,下載一些重要山脈的圖片,例如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安第斯山等等。在課堂上,通過圖片對比的方式,組織學生對山脈的形成進行了解,加強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三、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與學生進行合理互動,是教師們必須要開展的一項工作。有效的很多那個能夠帶給學生充足的學習體驗,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從而加強教學有效性,也能夠有效完善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網絡技術進行應用,借助網絡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例如,在講解《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這一單元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先借助網絡技術為學生展示不同地區的農業分布情況。例如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模式以及澳大利亞牧場的運營模式等等。當學生對這些信息形成了解欲望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這兩者之間在農業生產方面有哪些不同?”當學生通過分析,給出答案后,教師可以進行深層次的引導,繼續詢問“為什么這兩個地方所形成的農業景觀會有這么大的差異?”由于之前的鋪墊,多數學生都能夠找到問題的側重點,比如經濟環境不同、自然環境不同等等。最后,教師可以結合問題,導入教學內容“閱讀課本,分析一下能夠對農業區位的選擇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哪些?”通過這一方式,學生能夠形成較強的學習主動性。同時,為了緩解學生的學習難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成立小組,通過小組分析的方式對問題答案進行總結,借此激發學生的研究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穩定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在新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若想要有效加強教學效率,固步自封、閉門造車顯然是不可取的手段。在當前的教學形勢下,教師必須要做出創新,創新觀念、創新手段、創新模式。除此之外,在教學中,教師也應多多地了解一些新的教學技巧以及教學設備,并能夠主動地對其應用,借此加強教學的多樣性,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娜.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7(47):145.
[2]王秀琴.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0,02(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