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曉東
摘 要:在如今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對西方文化知識的介紹上。這使得英語教學出現失衡現象—缺少我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導致小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詮釋和英文表達能力較弱。但是作為一門外語學科,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門語言,培養學生認識文化多樣性,傳承和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個人文化素養。由此,本篇文章將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為目標,開展教學探索,以轉變和優化小學英語教學思路。
關鍵詞:小學英語 傳統文化 教學思路 轉變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文明的根基,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使命。所以將英語教學和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符合我國文化發展的趨勢,且能夠轉變當前英語教學思路,解決目前教學文化失衡問題,培養小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推動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
一、挖掘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
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材。因此,教學內容需要回歸于教材,充分挖掘其教學資源。但是對如今的人教版英語教材進行分析,可以顯著發現教材中的大多內容比較“國際化”,很少涉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完善和設計。
比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Unit 4“Food”教學中,教學目標包括讓學生掌握一些與食物相關的詞匯,以及能夠簡單地討論食物的喜好。在這一部分教學中,教師便可以加入和我國特色文化相關的食物。比如湯圓“rice ball”、粽子“rice dumpling”、餃子“dumpling”等。并在教學我國傳統特色食物的英文名稱過程中,介紹其背后的傳統文化故事,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例如,粽子和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關。教師在教學粽子這一單詞的時候,就可以介紹相關的民俗故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河自盡,楚國人對其感到十分不舍,便劃龍舟盡力追趕,驅散河里的魚蝦。為了保全屈原的肉身,避免屈原身體被魚蝦吃掉,便發明了粽子投到河中喂食魚蝦。這便是我國端午節、龍舟和粽子的由來。而粽子是由米做成的,和普通的餃子一樣,其中包含了棗子、肉等內餡,所以它的單詞為“rice dumpling”。此外,在這一單元的讀寫訓練中,可以基于對我國傳統食物的介紹,結合單元學到的新句型,讓學生練一練相關的寫作。比如“What is your favorite traditional food?”
基于英語教材,延伸教學內容,將教學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這有利于英語教學思維得到扭轉—在向學生普及背景知識和解釋單詞的過程中,使得教學更為直觀和生動,加深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感知能力,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
二、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和現代教學理念中,教學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小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一改傳統“啞巴式”英語教學模式。因此,在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以這種教學理念為導向,探索新的教學思路。教師的教學實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其二便是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在英語教學的文化模塊,教師需增強小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并培養他們傳承和傳播文化的意識。
比如,在閱讀訓練中,學生碰到一些和名勝古跡或者旅游相關的文章,此時教師便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知識擴展,向學生展示我國的傳統建筑。包括長城“The Great Wall”、天安門“Tian an men Square”、故宮“Forbidden City”。展示這些著名建筑的照片,向學生提問: “同學們,你們是否認識這些地方呢?”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積極回答問題。
當學會用英文表達這些地點之后,教師便可以尋求能夠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教學對策。由此,通過中華傳統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轉變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師可選擇小組合作教學,讓學生嘗試與在同學間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可以模擬應用場景,比如游客問路的場景,讓學生進行兩兩對話練習。
Student A: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is the Great Wall?
Student B: Sure, it is a famous building in China. Every Chinese knows it.
通過這類應用練習,學生不僅得到口語表達機會,從而提升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他們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以此提升他們的文化傳播和傳承意識。
三、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體驗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為了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開展了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同理,在將中華傳統文化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開展對應的、多樣化的主題活動。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Unit 4 “Where is the Easter”是關于西方節日的教學單元。在教學基本的語言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順勢開展關于“傳統節日”的主題活動,將教學活動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在活動中介紹我國傳統的節日,以“Spring Festival”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和春節相關的英文詩朗誦比賽、手抄報活動;展示與春節相關的英文詞語,包括“lunar calendar”(農歷)、“red pocket”(紅包)、“gift money”(壓歲錢)等。以“Lantern Festival”為例,組織簡單的英文猜謎活動。從而讓學生掌握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英文,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傳統習俗。在多樣化的活動中,感受我國文化的魅力和悠久歷史,積累英語實踐經驗,提升文化素養。同時也優化了小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思路,讓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融入傳統文化,并不斷探索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
四、在拓展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英語的學習方式是多樣的,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英語是當今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在課后作業和拓展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在課后保持一定的閱讀量之外,教師還可以開拓新穎的學習方式,即讓學生通過觀看中外合作電影。增加英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途徑,并給予學生更多的課后學習選擇。
比如,教師讓學生在課后觀看《功夫夢》《花木蘭》《功夫熊貓》等電影。這類電影適合小學生觀看,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中國武術的魅力,進一步產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并通過電影學習到相關的英語表達。
五、在營造教學氛圍時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注意營造合適的教學氛圍,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能夠在一個相對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里面進行學習,他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而且頭腦思維會更加清晰,積極性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升。所以老師們應該重視教學氛圍的構建,在營造教學氛圍的時候,老師們可以融入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對相應的一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會有所了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加以引導,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還處在萌芽階段,老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正確的去認識中西文化的差異。
比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Unit 4 “Where is the Easter”,這一單元主要內容是西方節日。那么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就可以結合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進行中西節日的一些對比。老師讓同學們自己去了解一些中國和西方特有的傳統節日,在課堂上學生們可以用英語發表自己對這些節日的看法,互相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關于這些節日的信息。老師可以用多媒體給學生們看一些視頻和圖片等,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并且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還能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
本篇文章以中華傳統文化滲透于小學英語教學為導向,要求轉變和優化教學思路,促進小學英語教學向現代化和全面化發展。筆者在教學教材、教學實踐、教學活動和課后拓展教學四個方面開展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教師需要進一步加強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扭轉教學思路,改善教學手段,解決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知識失衡問題,從本質上培養小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民族情感。
參考文獻:
[1] 吳偉偉《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課堂內外·教師版》2019年第3期。
[2] 孫婷《從傳統文化探究小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新智慧》201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