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通過人的聽覺感知、想象,把音樂的美展現在自己的大腦里。 音樂教學中的核心是審美,在平常的教學中要不斷提高學生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音樂教材審美、教學方法審美、音樂教學審美、教學環境審美、課外活動審美、音樂教師的自身的審美等。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從教材、教法、教學、課外音樂活動等各個方面去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從而凈化心靈,陶冶情操。
【關鍵詞】中職學生;音樂教學;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22-0151-03
【本文著錄格式】賴縣方.淺談中職學生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北方音樂,2020,11(22):151-153.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通過人的感知和想象,把音樂的美展現在大腦里。中職學生音樂課的教學是獲得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詳述。
一、音樂教材的審美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編寫具有教學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或樂曲作為音樂教材極其重要,它是音樂教學審美化的基礎和前提。在我從事二十多年教學過程中換了很多種版本的音樂教材,不管哪一種教材都是以藝術歌曲為主要內容,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都處于十七八歲的青春期階段,他們愛唱流行歌曲,農村中職學生大部分幾乎是一張白紙,因此,精心組織教材顯得非常重要,因為音樂基礎不同,教學選材進度也不一樣。一年級、二年級教學內容不同,每個年級上期、下期教學內容也有區別。我的做法是:一年級上期歌壇流行紅歌與藝術歌曲同時教學,在兩種教法的學習中慢慢引導到藝術歌曲的教學中來。一年級下期開始課本教材教學為主,根據學生實際對課本教材的內容有選擇的教學,包括插入一些幼兒歌曲的教學,教學任務完成后課堂內可播放一些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和歌唱能力,除了課本教材外,可以選一些鄉土音樂來教學,弘揚優秀藝術傳統、豐富音樂課堂。比如,我選用客家山歌《八月十五看月光》《送情郎》等,用客家方言演唱,更有趣味,學生非常喜歡。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的音樂教材面向全國,對于職業學校尤其是農村中等職業學校來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更顯得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去主動學習和感受音樂,在樂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
二、教學方法的審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教師應該運用各種教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在主動學習音樂中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審美情趣。比如用講授法、討論法;提問式、比賽式;音像結合、彈唱結合、音舞結合等。就以比賽式為例,可個人賽或分組比賽,學生在歌唱或演奏時大家認真聆聽,靜靜用心感受,相互點評,贊揚別人的優點,提出不足或自己的看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是表演者又是仔細聆聽者,在表演、聆聽、思考中把創造美、感受美、想象美展現出來。音像結合上,我會在上音樂課的時候播放一些與音樂課內容有關的視頻,如教唱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我會下載美麗的草原,草原上有一群羊群,帳篷和美麗姑娘,并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感受大自然和姑娘的美。欣賞完音像后,再教唱這首歌曲學生會更能理解樂曲所蘊含的美,唱出更優美的旋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手段和教法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音樂教學的審美
(一)歌唱教學
一般說來,歌唱教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聲訓練;二是歌曲教學。首先先談一談發聲訓練。要讓學生發出美好的聲音來,需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發聲練習過程。 教師要給學生灌輸正確的聲音概念,主要是讓學生多接觸正確的聲音,只有靠自身主動地去聆聽、去領悟,才能對正確的聲音有一個深刻的認識。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正確的范唱。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間的距離是最近的,老師應該及時給學生一個具體的聲音作為參照。當學生聽到正確的聲音時,首先會進行模仿,然后在不斷的練習中找到方向,從而慢慢向規范靠攏。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正確聲音。聲音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老師應該清楚地告訴學生不應該一味模仿任何一位歌唱者的聲音,而是應該多思考、多練習,在掌握科學發聲方法的基礎上找到自己最美的音色。由于學生的基礎與學習能力比較差些,尤其是一年級的新生,所以,老師要對學生多加以肯定與鼓勵,使學生樹立自信心。在不斷的練習和強化下,學生的正確聲音才會慢慢地建立起來。這個過程包括歌唱共鳴、語言、聲音的走向、氣息控制(包括吸氣和換氣)等,當進行發聲訓練時,教師要求學生按練聲曲的旋律、音高、節奏、強弱和發聲的各種技巧相結合,把美好的聲音發出來。這一過程就是一種很好音樂審美過程。其次是歌曲教學。在歌曲教學中,教師講解詞曲作者及歌曲的創作背景、歌曲所表達的意境等,也是一個很好的審美的過程。比如喬羽詞、劉熾曲的《我的祖國》,它是電影《上甘嶺》中的一首插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歌曲一唱就會聯想起美麗的家鄉、親愛的祖國,表達抗美援朝的戰士們思念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有歌曲教學中教師的范唱也會給學生留下美好的感受。學生在熟悉旋律中的音準、節奏、強弱、吐字、咬字、發聲等各個環節也會激發學生主動歌唱、主動表達、主動創造的能力。我在歌唱教學中主要運用多聽(多聽學生唱)、多唱(學生唱不好的地方多范唱)、少講訓練方法,這是因為對于音樂審美來說,過多的語言會讓學生力不從心,反而教師的適當提示和范唱會給學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和美的享受,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視唱練耳教學
視唱練耳是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中的一門專業技能理論課,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訓練學生的識譜能力、培養學生良好聽覺能力、節奏感和記憶能力的重要課程。它是一門綜合性技能訓練的學科,是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使其積極地將聽覺運用到表演實踐中,對聲樂、器樂、舞蹈的表演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可忽視。視唱練耳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識譜和聽記的能力,在識譜訓練時要求學生唱準音高、節奏、強弱、快慢等,在視唱過程中用美好的聲音把音樂表現出來。視唱和歌唱一樣有樂句、樂段,這樣,視唱中的呼吸顯得非常重要,分析理解視唱中的語匯,把握好視唱中的呼吸,才能充分體現音樂的美。在聽記訓練中,有單音、雙音、音程、和弦、旋律等,音高、節奏、強弱、色彩的變化,要求學生要有一定的聽記能力和音樂審美能力。所以,視唱練耳的教學既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發現美、展現美、感受美的重要一課。
(三)音樂欣賞教學
人通過感知和想象把音樂的美展現在大腦里,從而帶來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滿足以及身心的放松與凈化。音樂欣賞課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欣賞課教學夠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事業蒸蒸日上,社會各行各業人才濟濟,學生就業競爭壓力也隨之增大。因此,通過音樂欣賞課學習提高學生自身素養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必須通過演唱或演奏的形式才能為聽眾欣賞和感受。在欣賞課上,除了教師的適當提示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去聆聽、想象和感悟。比如上欣賞課《梁祝》,可先介紹這部作品創作背景和題材,《梁祝》是由當年(1959年)上海音樂學院青年學生何占豪、陳剛所作,這是一部以民間傳說為題材、歌頌梁山伯與祝英臺不怕封建勢力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引子、主題簡單分析一下,然后學生聆聽音樂,聽完整首音樂后提出一些問題,學生會踴躍回答,學生回答的很多問題往往是用心感受的真情流露,有時讓人感動。欣賞課上,除了學生自由聯想、想象和感悟外,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欣賞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些舞蹈基礎比較好的學生會一邊欣賞歌曲一邊配上簡單的舞蹈動作,讓人想起美麗的草原,美麗的姑娘。由于學生的聆聽、聯想、想象和感悟,音樂欣賞課上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
(四)器樂教學
在器樂教學中,學生除了具備基本樂理知識外,還要訓練各種演奏技巧,比如小提琴訓練,它要求要有正確的站姿和坐姿,規范的手型,科學的指法和弓法;還有斷奏、 連奏、跳音、頓音、顫音、滑音、琶音、音程、和弦等技巧訓練。而所有的知識技能都是為了表達音樂情感需要,在學生演奏過程中,學生要用心演奏,用心聆聽。每一首樂曲由許多的音符組成,只有具備一定的技能和較好的音樂素養才能彈奏出較美的樂曲或歌曲。器樂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樂曲創作背景及樂曲的音樂風格,還要把握樂曲音準、力度、速度、音色、調性等,教師要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及樂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比如鋼琴曲貝多芬的《致愛麗絲》,1808-1810年,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 的女學生,并對她產生了好感,有一次,他在心情非常愉快舒暢的情況下寫了一首《致愛麗絲 》的小曲贈送給了她。樂曲采用了回旋曲式,結構是ABACA。教師分析樂曲的創作背景和曲式結構的過程就是一個審美過程,經過學生的不斷練習把樂曲美好的情感表現出來。彈奏每一首樂曲,學生都要具備一定的技能和音樂審美能力。因此,器樂課的教學也是提高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一課。
四、教學環境的審美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主要體現在視覺環境和聽覺環境上。音樂室是學生上音樂課學習的地方,中職學校音樂連堂課比較普遍,一上就兩節課,因此,創建優美的舒適的教學環境顯得非常重要。整齊漂亮的課桌椅,干凈的地板,空氣清新,光線明亮,座位的安排與樂器擺設富有新意,音樂室墻上掛上音樂家頭像或貼上音樂家格言,增強藝術氛圍。如貝多芬的“音樂應該使人類的靈魂爆發出精神的火花”,冼星海“音樂,是人生的快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爐”,勵志格言“藝海無涯”等。安裝上多媒體或電子白板互換機,讓學生視覺上得到享受,讓學生進入音樂室就感覺到充滿藝術的氛圍。音樂又是一種聽覺藝術,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聆聽。美好的音響,清晰的音質,優美的旋律,學生聽了會誘發美好遐想,從而增強學生對學習音樂的審美情趣。
五、課外音樂活動的審美
中職學校以專業技能學習為基礎,學習會輕松一些學習壓力也較小,因此,中職的學生相對普通中學的學生來說課外活動會多一些。課外音樂活動的實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促進健康全面發展。課外音樂活動要求技能、情感、興趣和諧統一,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活動形式多種多樣,學生在參與課外音樂藝術實踐中體驗音樂美感。比如:(1)合唱隊,合唱隊里的多聲部合唱,除了歌唱技巧外還要音準、節奏、力度、速度、聲部的和諧統一等,要求歌唱者更高的音樂素養;(2)學校歌手賽,學生要選歌曲,配伴奏,練習歌曲,上臺比賽,挑選服裝,化妝等。學生在歌唱和比賽中培養創造能力、想象能力、感悟能力、協調協作能力等,通過課外音樂活動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
六、音樂教師的審美
音樂是美的藝術,具有美的品味,它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美好。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自身美好的形象會對學生會產生巨大吸引力。
(一)教學的語言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平常教學中為適應學生需求而形成的一種職業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板書。音樂教師幽默風趣語言、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和優美的音質,猶如動聽的歌聲一樣打動學生。如:用深情、寧靜的語調朗誦舒伯特的《小夜曲》歌詞,自然會產生一種眷戀、情深的思想感情,用堅定、高昂、有力的語氣朗誦光末然的《保衛黃河》,就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奮起不屈的精神。一手漂亮工整的粉筆字和整齊規范的板書,也會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
(二)教學的儀態
音樂老師大方得體的儀表也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個“美的傳播者”,音樂教師應重視自己的儀表,注重講究個人衛生,穿著要整潔大方,化妝要恰到好處。課堂上一個微笑,一個手勢都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心里,在音樂教學中展現教師的審美修養,給學生以高雅、優美感。
(三)自身素養
音樂作品的內容包羅萬象,已遠不是音樂教師的彈琴、唱歌的基本功所能滿足的,需要音樂教師較好的文學修養、美學修養、歷史知識、科學知識等。因此,音樂教師扎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對于音樂教育的審美教育非常重要。
總之,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貫穿音樂教學的每一過程,只要努力做好每一個過程,才能把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實施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張敏.加強審美體驗,回歸音樂教育的本原[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2):14-15.
[2]邱楚楚.中職音樂教育中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當代音樂,2020(2):57-58.
[3]呂振偉.我的音樂我做主[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6):12-13.
[4]楊慧.談鋼琴演奏中的音樂表現[J].人民音樂,2009(5):28-29.
[5]金亞文.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J].音樂教育文集,2000(9):65-67.
作者簡介:賴縣方(1967—),男,漢族,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本科,教師,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