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指出了新疆烏蘇市地處“金三角”,近年來不僅重點帶動了獨山子及奎屯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新疆的旅游發展。為了更好地提升那拉提景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及提供給建設者更多的項目建設思路,依據《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 18972-2003)對新疆烏蘇市資源調查內容進行了景源分類及景源評價。以供參考。
關鍵詞:旅游資源;景源評價;新疆烏蘇市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20)13-0207-03
1 引言
烏蘇市旅游資源類型齊全且整體品質較好,類型、品種豐富,具有較強的競爭性,旅游資源地理集中度適中,便于主要旅游資源開發區的確定,開發后穩定性相對較好。
2 烏蘇市旅游資源調查
烏蘇市旅游資源類型齊全,有8個主類,26個亞類,64個基本類共計151處資源單體。自然旅游資源:地文景觀類4亞類12基本類型、水域風光類4亞類5基本類型、生物景觀類4亞類6基本類型、天象與氣候景觀2亞類5基本類型;人文旅游資源:遺址遺跡類1亞類1基本類型、建筑與設施類6亞類17基本類型、旅游商品類1亞類4基本類型、人文活動類4亞類14基本類型。烏蘇市旅游資源種類豐富且生態環境多處于原生態。
2.1 地文景觀
通過實地考察,地文景觀類旅游資源基本類型共有5種。綜合自然旅游地資源有國畫山、巴音溝景區、甘家湖國家沙漠公園、泥火山、沙漠彩虹、烏蘇天山垂直自然帶。以甘家湖國家沙漠公園、泥火山、天山垂直自然帶為代表;沉積與構造有烏蘇煤礦斷裂帶、泥火山景區[1]。以泥火山景區為主,地質地貌過程形跡主要以紅河谷、丹霞山為主的溝壑及丹霞地貌;自然變動遺跡為冰川侵蝕遺跡,主要為哈西勒根冰川留下的遺跡,是獨庫公路上的一處景觀。
2.2 水域風光
水域風光類包含河段、天然湖泊與池沼、泉和冰雪地4種類型。河段類景觀主要為四棵樹河、奎屯河、古爾圖河;天然湖泊與池沼類景觀主要為克孜加爾湖、烏蘭薩德克湖以及甘家湖濕地,泉類景觀主要為溫泉與熱氣泉,冰雪地類景觀主要為哈西勒根冰川。
2.3 生物景觀
生物景觀類囊括樹木、草原與草地、花卉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4種類型。樹木類景觀主要為佛山森林、古爾圖胡楊林、甘家湖梭梭林[1];草原和草地以巴音溝草原、烏拉斯臺草原、馬吉克草原等牧場為主;花卉地主要為甘家湖馬蘭花、待甫僧郁金香為主;野生動物棲息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梭梭林及南部天山山區。
2.4 天象與氣候景觀
天象與氣候景觀類囊括這2種類型。光現象主要為日月星辰觀察地,集中在甘家湖沙漠、克孜加爾湖周邊,烏蘇南部草原山區等地;避暑氣候地主要為巴音溝景區、馬吉克牧場、巴音溝牧場、待普僧景區等南部山區牧場。
2.5 遺址遺跡
遺址遺跡類只有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1種類型。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遺址遺跡類資源以夏爾蘇木喇嘛廟為代表,主要為古城遺址、絲綢之路沿線的遺址。
2.6 建筑與設施
建筑與設施類囊括上述7種類型。綜合人文旅游地主要為康體游樂休閑度假地、園林游憩區域以及社會活動場所,以金三角游獵度假區、瑪尼王度假區、城市公園為主;單體活動場館為烏蘇市博物館、烏蘇市體育館等城區動場館;景觀建筑與附屬性建筑為哈拉加巖畫、文化廣場、景觀雕塑等;居住地與社區主要為城區內的美食街區,包括華府商業街、怡海玫瑰美食街、塔城路美食街等;歸葬地以古爾圖石堆墓、烏孫古墓、石圈墓為主;交通建筑為烏蘇市客運站及景區內棧道;水工建筑主要為烏蘇市域內的水庫。
2.7 旅游商品
在烏蘇市旅游資源中,旅游商品類資源主要為5種基本類型。
2.8 人文活動
人文活動類主要為藝術、民間習俗及現代活動3種類型。藝術類以文藝團體和文學作品為主,民間習俗主要為那達慕大會、江格爾說唱、阿肯彈唱以及民俗節慶活動,現代節慶主要為烏蘇啤酒節、84戶鄉草莓采摘節、四棵樹花兒文化節、三喜莊園冰雪節等節慶為主。
3 烏蘇市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烏蘇市本次旅游資源調查評價的151個旅游資源單體中,按分值確定為五級的有1個佛山國家森林公園,占0.67%;四級的有4個,分別是甘家湖國家級白梭梭林自然保護區、泥火山群、烏蘇啤酒節,占2.64%;三級的有18個,占11.92%。定量評價結果見表1。
4 烏蘇市旅游發展SWOT分析
4.1 優勢
(1) 政策優勢:烏蘇市屬于“烏奎獨”金三角旅游發展核心城市,旅游業發展處于三地領先地位,并逐漸成為內部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隨著烏蘇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工作的進行,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2) 區位優勢:以烏蘇市為中心,4 h經濟圈半徑之內,可以覆蓋奎屯市、獨山子、精河縣、克拉瑪依市、沙灣縣、烏魯木齊市、昌吉市、塔城市、博樂市、伊寧市等周邊城市,其中與奎屯市,獨山子各相距約10 km,構成北疆地區著名的”金三角”[2]。
(3) 資源優勢:烏蘇市本次旅游資源調查評價的151個旅游資源單體中,按分值確定為五級1個、四級4個、三級18個。
4.2 劣勢
(1) 地形條件復雜,開發難度大。
(2) 沙漠區域、天山區域修建基礎設施受地形的影響,維護成本巨大,使旅游開發成本大大增加。
(3) 資源同質化。
(4) 烏蘇市北部大部分為沙漠和梭梭林、胡楊林地,南部為天山區域,只有中部少部分為平原區域,可利用的建設用地十分有限。
4.3 機遇
(1) 政策機遇:“一心一地兩帶”旅游發展格局將進一步成為“十三五”期間全疆旅游發展的方向標,烏蘇需要借力旅游,整合資源,實現全域聯動發展。
(2) 市場機遇:塔城地區將構筑“一個核心,兩個重點,三大片區”的發展格局引領地區旅游發展。烏蘇啤酒小鎮已被納入建設“特色文化旅游小鎮”的體系當中。
4.4 挑戰
(1) 資源開發問題:人文資源深厚,民俗風情濃厚,但缺乏深度挖掘自然觀光類產品較多,但缺乏體驗性項目,龍頭景區少,僅有一個4A級景區,一個3A級景區,一個2A級景區且各個景點未形成立體的交通網絡體系,景區進入性不強。
(2) 競爭問題:第三產業專業化水平低,接待能力相比奎屯市較弱,旅游消費水平不高。
(3) 土地利用率問題:烏蘇市北部為沙漠及林地,南部以山地為主,城鎮周邊多為基本農田保護區,可利用的建設用地資源有限。
5 結語
5.1 資源集中度高,可開發價值巨大
烏蘇市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相得益彰,集中度高,主要集中在烏蘇市區、古爾圖鎮、佛山森林公園三大區域周邊。三大區域主要集中了90%以上的烏蘇市自然和人文資源。同時3個區域基礎設施發展較好,旅游開發較早,在未來全域旅游開發中價值巨大。
5.2 資源等級高,市場吸引力大
烏蘇市佛山國家森林公園、烏蘇市泥火山、甘家湖白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烏蘇啤酒等資源為世界級或國家級旅游資源,同時84戶鄉村旅游資源、三喜莊園鄉村休閑度假旅游資源、四棵樹鎮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資源、白楊溝工業旅游資源等等品級在天山北坡區域也具有較高的等級,具有較大的競爭力。
5.3 資源類型豐富多樣,生態環境保護頗佳
烏蘇市自然生態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且占比重較大。烏蘇市的旅游業處于萌芽期,但生態環境品質高[3~5]。
參考文獻:
[1]辛奔奔. 天山北坡“奎—獨—烏”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5.
[2]張軍.區位與資源優勢作用下城鎮化發展模式探討:以新疆烏蘇市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2):91~92.
[3]楊姍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蘇市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0(18):54~56.
[4]廖杰欣,王江萍.基于旅游資源整合的景區建設策略研究:以賽里木湖風景名勝區為例[J].綠色科技,2018(5):1~2,5.
[5]王弘燁,朱 軍.新疆鹽湖景區文化旅游探討[J].綠色科技,2018(1):202~203,210.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alysi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Wusu City
Li Qia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ji, Xinjiang 830000, China)
Abstract: Wusu city in Xinjiang is located in the "Golden Triangle". In recent years,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Dushanzi and Kuitun, but also promot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Nalati scenic spot and provide more project construction ideas for builder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GB/T 18972-2003), the landscape 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content in Wusu city, Xinjiang are carried out.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landscape source evaluation; Wusu City, Xinj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