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云亮
摘 ?要:智慧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新的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帶來了方便,在現代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多媒體教學在教學方面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本文就智慧課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作用,智慧課堂的優勢進行論述。希望通過我們的論述,能讓更多的人更進一步地正確認識到智慧課堂的意義,把它的作用和優勢發揮到最大。
關鍵詞:高中數學;智慧課堂;教學策略
1 智慧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1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是“老師講,學生聽”,而長期在這種模式下,導致學生在課堂上很難認識到自己在課堂的重要作用,進而導致學習效率不高。所以老師要想學生的學習得到進一步的提高,首先應該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課堂的主體,將自己作為課堂的主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從而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比如,在學習《概率》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請同學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隨機事件以及隨機現象,從而使學生可以通過實例來了解課本中的概念。并且請同學來分享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的存在感,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提高。
1.2 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數學是一門與數字打交道的學科,所以在許多學生看來數學課堂是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沒有豐富多彩的語言描述,有的只是呆板的數字演示,所以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對數學產生熱愛。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在智慧課堂的實施下,數學課堂可以不再是簡單的板書,更多的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學,使板書更加生動形象。比如,在講述《立體幾何初步》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制作課件,采用動態的幾何動圖進行講解知識。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一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幾何的概念,另一方面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更愿意融入到課堂進行自主學習,使自己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學習成績得到極大的提高。
1.3 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
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教師可以創造新的教學模式。而多媒體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多媒體技術是把多種元素集合起來,經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后,呈現出一種新的形式展示在學生的課堂上,把教師和多媒體、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組合成了一個協調的、有創造性學習整體,使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接受知識,也可以使學生接觸到新事物,提前適應高科技社會。
2 智慧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策略
2.1 利用思維導圖講授學習技巧
思維導圖是一種豐富多彩的學習策略,它可以在圖形,色彩,甚至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愿意自主的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圓錐曲線》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思維導圖,從整體方面把握本單元的知識點以及各種公式,從而方便學生記憶復雜的公式,更好的掌握不同的知識。并且在建立思維導圖時可以聯系學過的知識,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更好的復習。所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授課,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對知識進行系統化整理,更好的是可以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從而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可以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更多的課外知識,擴展知識面,豐富自己的閱讀面。
2.2 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
在多媒體的幫助下,教師可以更好的掌握不同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在數學課堂中,同學們在老師的教導下,利用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料進行相互協作來完成學習任務,再每節課的最后學生和老師可以一起評價當堂所學內容,同學把不懂的問題反饋給老師,在下節課老師可以進行解答,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同學既發揮了自己的主體性,又把不同的問題反饋給老師,進行差別化解答,能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搜索找到答案,通過信息技術直接就可以發給大家做參考,而不用等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及時的幫同學們解答的問題,有利于后面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如果都能理解都能聽得懂的話,他就會好好聽,這樣就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信息技術的多樣化改變了傳統單一教學模式,它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他答案。
2.3 課堂教學設計“留白”,鼓勵學生質疑
學生和教師的位置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教師和學生互換一些位置,使學生多一些質疑,會使學生學習更加深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老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留一些思考題或者提成一些有問題的試題,讓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問題,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對知識點記憶更加深刻,從而方便學生在后面的學習過程中更好的運用知識。
3 結束語
數學作為一門較難理解的學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改變,并且合理利用信息化進行教學,使學生可以更主動地加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鄧杰.構建高中數學智慧課堂的幾種方法[J].數學教學通訊,2018(21):58-59.
[2]謝先鋒“學,教,練”教學模式構建高中數學智慧課堂[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9):77.